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下白垩统煤系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烃源岩热解地球化学分析成果,应用所测岩样中有机碳(TOC)、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含量及氢指数IH(S2/有机碳),对绥滨坳陷滨参1井和绥D1井下白垩统煤系地层中的煤系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烃源岩分析评价。这三种岩石样品中各项生油岩指标绝大多数都达到了中-好烃源岩评价标准。绥滨坳陷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为两套具生烃潜力的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是否发育较好的烃源岩,综合利用野外地质实地考察、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长城系烃源岩野外地质特征和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了研究。该套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长城系高山河组顶部,为一套泻湖相暗色泥岩,累计厚度为38.3 m;TOC总体上比较高,达到烃源岩标准的占44.8%,其中差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好烃源岩所占比例分别是25.9%,15.5%与3.4%;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其次为Ⅱ型干酪根;长城系暗色泥岩奇偶碳数比OEP值介于0.76~1.04之间,最高仅为1.04,Tmax值介于583~601℃.盆地南缘长城系发育较好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具备形成原生油气藏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探讨渤海湾盆地渤东凹陷北部多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其生烃贡献.通过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试及岩石热解分析,结果显示东三段、沙一+沙二段、沙三段均发育优质烃源岩,3套烃源岩的干酪根均以Ⅱ1—Ⅱ2型为主,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烃源岩GC-MS测试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各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东三段...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分布广,但有机质丰度较低,且成熟度高。通过对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在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指出盆地中部马五段、马三段蒸发台地相碳酸盐岩为较好的烃源岩,盆地内其余地区和层位的碳酸盐岩为较差的烃源岩。烃源岩的分布受碳酸盐岩沉积相和盆地基底构造所控制。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北部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问题争议大。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手段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煤层是最好的烃源岩,泥岩为差烃源岩。煤层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平均值为61.32%;有机质类型好,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属于生气型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为0.8%~1.3%,已经进入生气高峰阶段。烃源岩生气强度为(0.1~1.3)×109m3/km2,具备为研究区天然气成藏提供物质基础的条件。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山西组总生气量大于太原组,是主要的烃源岩层系。烃源岩从侏罗纪末进入大规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为早白垩世。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煤层是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气源岩,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变化、天然气侧向运移距离等证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突出了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原地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烃源岩热解地化分析成果,应用所测岩样中有机碳TOC、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含量及氢指数IH(S2/有机碳),对库车坳陷阳1井及吐格尔明露头煤系地层中的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烃源岩分析评价,这三种岩石样品中各项生油岩指标绝大多数都达到了中—好烃源岩评价标准。指出库车坳陷侏罗系中—下统阿合—克孜勒努尔组为一套极具生烃潜力的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为测试南祁连冻土中下侏罗统窑街组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利用岩石热解测试方法,测得窑街组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7.141%,游离烃平均值为0.432 mg/g、热解烃平均值为4.636 mg/g、产油潜率平均值为5.068、残余碳平均值为29.04mg/g、产率指数为0.273、有效碳平均值为0.421%,烃指数平均值为47.085;有机质的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有机质的热演化达到了成熟阶段。窑街组中泥质岩类的有机质较为丰富,是一套很有潜力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哈日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湖相暗色泥岩,各组烃源岩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钻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下白垩统各组烃源岩特征,通过开展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可溶有机质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评价了银根组、苏红图组和巴音戈壁组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认为银根组烃源岩属低成熟、偏腐泥型、好烃源岩、苏红图组烃源岩属成熟、腐泥-腐殖混合型、差-中等好烃源岩、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属成熟-高成熟、腐泥-腐殖混合型、中等-好烃源岩,进而分析其生烃潜力,其中银根组生烃潜力最大,其次为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相对较差,预测哈日凹陷下白垩统总油气资源量为1. 13×10~8t.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长7和长9段暗色泥岩为例,利用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转化率、热解有机质相对生烃量(IHC=S1/w(TOC),%)的关系,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湖相有效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热解S1和氯仿沥青"A"含量代表烃源岩中的已生烃量,在不排烃情况下,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大,当其减小时则表明有烃类的排出.代表有机质相对生烃量的热解参数IHC和沥青转化率(w(A)/w(TOC),%)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开始降低的转折部位对应的有机碳含量即为有效烃源岩的下限值,研究区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1%,相应的热解S1+S2下限值为2.2 mg/g,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下限值为0.03%,总烃质量分数下限值为150×10-6.该下限值主要适合于研究区湖相有效烃源岩的识别,不同含油气盆地不同层段的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应根据相应的分析数据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应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有机岩石学等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中沟组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1.51%,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5%~1.04%之间,并结合沉积相、地层厚度,分析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平面分布范围广,厚度最大达1 200 m;利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岩心分析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储集空间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均有发育,储集物性偏差,孔隙度平均值7.42%,渗透率平均值0.75 m D;应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数据,对烃源岩、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油气来源,认为原油来自本身烃源岩。研究表明:烃源岩品质好,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偏腐泥型,热演化程度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厚度中心分布在南、北2次凹;储层以扇三角洲砂岩和湖相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分布在酒参1-营参1井一带,物性属于致密-低孔低渗型,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油气分布在碳酸盐岩发育段,具备源储一体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 H/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 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 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2.
评价川中—川西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第三段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预测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在典型钻井岩心和岩屑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TOC技术,刻画出27口井的有效烃源岩厚度,并且应用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对各井烃源岩的生气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3.
准东阜东斜坡fu26井在石炭系获高产气流、古城凹陷cheng1井见良好显示,同时均揭示厚层烃源岩,证实了准东石炭系具备形成天然气大场面的烃源岩基础。为了进一步落实准东石炭系天然气勘探潜力,通过区域统层、构造格局分析及井震匹配研究,整体落实了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及规模,为该区勘探指明了方向。区域统层研究表明,松喀尔苏组b段为石炭系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构造格局分析表明,准东发育南北两大凹陷带,北部凹陷带已规模发现,南部凹陷带烃源岩规模发育,是下步探索的重点领域;井震匹配分析表明,南部凹陷带内主要发育东道海子、阜康、吉木萨尔和古城4大凹陷,其中,阜康和吉木萨尔凹陷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生气强度大,具备形成规模天然气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4.
FTlR spectrum data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indicate kerogen type end maturity, but also to determine organic facies of source rock. Aliphatic chain structure indices (ACSI) and an aromatic structure index (ASI) are introduced to divide sedimentary organic facies of different source rocks into three types: swamp, swamp-lacustrine and lacustrine facies. The indices also reveal the fine difference of the organic matters, such as kerogen types, petroleum potential and nature of hydrocarbon products.  相似文献   

15.
二连盆地由50多个断陷组成,主要的烃源岩是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从烃源岩的干酪根及热解等资料分析来看,生油岩母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是典型的混合型生油岩;而烃源岩的可溶性有机质鉴定结果发现含有大量的高等植物标志化合物,说明早白垩世断陷湖泊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高等植物“腐泥化”的结果,并通过有机相综合分析,明确了断陷群不同相带的生烃潜力及成油特征,并指明断陷群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四、五段泥岩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 +5段湖相泥岩的生烃潜力 ,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和油源对比 ,利用单井盆地模拟恢复了其生烃史 ,并进行了生烃强度分析和生烃量计算 ,结果表明 :长4 +5段湖相沉积范围近 6× 1 0 4 km2 ,长4 +5段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 ,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多数超过 0 .2 % ,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 S1+S2 分别在 0 .5 4 %~ 4.87%和 0 .5 8~8.0 8mg/g之间 ,属于中等到较好的烃源岩 ;长4 +5段湖相泥岩有机质类型以 型为主 ,泥岩样品热模拟烃产率达 447.2 6 mg/g TOC,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 .长4 +5段湖相泥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与中生界原油和长 7段泥岩相似 .长4 +5段泥岩 Ro值在 0 .5 8%~ 0 .96 %之间 ,现处于低成熟到成熟阶段 ,地史上距今 1 1 0~ 90 Ma处于生油窗阶段 ,最大生烃强度 40× 1 0 4 t/km2 ,期望生烃量 1 1 1 .1 3× 1 0 8t  相似文献   

17.
依据氢指数(HI)、降解率(PC/TOC)等两个方面的地球化学指标,按照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标准,对研究区的山西-太原组烃源层的有机质类型作剖析,进行上古生界烃源岩系统评价。研究认为,本溪组烃源岩主要是泥岩,有机质丰度平均2.51%,泥岩干酪根母质类型主体属腐殖型干酪根,即Ⅲ型干酪根;太原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平均2.26%,煤层比较发育,有机质丰度平均81.66%;山西组的泥岩比较发育,泥岩有机质丰度平均2.26%,煤层有机质丰度平均72.66%。本区上古生界干酪根显微组分都以镜质组为主,显示干酪根母质为腐殖型,即Ⅲ型干酪根,热成熟度演化较高,Ro都大于2.5%,Tmax为490℃以上,表明泥岩已达到过成熟阶段,本区暗色泥岩及煤层属中等—好气源岩,此次烃源岩的认识对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深埋地下的二叠纪-三叠纪之间的一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区,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启示下因生物礁油气藏勘探而发现的。绵阳-长宁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发育于早寒武世的一个南北向的下寒武统巨厚碎屑岩沉积(降)区,是在兴凯地裂运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而发现的。2个拉张槽的发现和特征研究均经历了漫长过程。拉张槽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优质泥质烃源岩和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发育,而且为优质泥质烃源岩-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组合的形成和油气成藏效应及规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致使环拉张槽周缘地区是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分布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