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微咸地下水影响下滴灌频率对土壤盐分动态过程的影响,在土柱内进行同一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滴灌入渗试验。试验中供试地下水矿化度为3 g/L;滴灌频率设3个处理,相应的单次滴水量分别为0.5、1和2 L,滴水间隔分别为2、4和8 d;各处理的滴水总量均为2 L;以无地下水条件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充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地下水上升毛管水直接进入下层土壤,使土壤接近饱和状态,另一种是在地表蒸发拉动作用下,地下水上升到地表,形成稳定蒸发,并使含水率平均增加18.76个百分点,其中,滴灌频率越低(单次滴水量大),土壤出现稳定蒸发的现象越早。整个土层的盐分动态可分为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区域,即上层土壤积盐区和下层土壤脱盐区;增大滴灌频率仅能降低表层土壤的积盐程度,不能抑制上层土壤(0-30 cm土层)的积盐现象(平均积盐率为49.58%);但是下层饱和区土壤(30-60 cm土层)因地下水溶解作用使土壤脱盐(平均脱盐率为30.64%)。低频滴灌因其单次灌水量大,存在深层渗漏,能起到淋洗上层土壤盐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有机玻璃土柱盆栽试验,研究了包膜肥料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渗滤液中NO2--N、NO3--N、NH4+-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渗滤液中NO2--N、NO3--N、NH4+-N质量浓度随着水稻的生长逐渐降低;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NO2--N、NO3--N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NH4+-N含量呈现先增大再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NO2--N、NO3--N含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NH4+-N含量呈现增大的趋势。在水稻生育期内与施用普通尿素UR相比,包膜肥料LP40、LPSS、SC60氮素渗滤损失总量分别降低了58.27%,46.38%,33.30%。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暗管排水对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效果,本文设计3个暗管埋深(0.6、1.0、1.4 m,分别记为H1、H2、H3),并以无暗管排水处理为对照(CK),以油葵为试验对象研究分析不同暗管埋深对2次滴灌淋洗过程中的水盐运移、土壤脱盐率、油葵生长指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暗管埋深处理在滴灌淋洗过程中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土层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80-2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不一致; 2次滴灌淋洗后各暗管处理土壤含盐量均有显著下降,H1、H2、H3处理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10.48、6.94、7.75 g/kg,不同暗管埋深下土壤脱盐率均有较大提升,H1处理0-200cm土层含盐量平均脱盐率最高,达43.29%,0~60 cm耕层土壤脱盐率达80.62%,耕层土壤由重度盐化土变为轻度盐化土;油葵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生长趋势呈现"S"型和"单峰"型,H1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均为最高,较CK处理收获前株高提高19.90%; H1处理产量最高,较CK提高35.41%,H2、H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0.6m暗管埋深与滴灌淋洗相结合是治理西北干旱地区盐渍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考察、典型剖面采样及室内实验,研究了黄土高原洛川塬典型耕地转变为苹果园后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容重等土壤物理属性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改为苹果园地后,在0~20cm土层中,土壤粘粒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他土层没有显著变化;在0~60cm土层中,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1);在60~100cm土层中,没有显著性变化.在剖面垂直方向上,耕地颗粒含量从表层向下随着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0~40cm土层粘粒含量最高(17.18%),容重最大(P0.01),而苹果园0~60cm土层粘粒含量大于60~100cm土层,土壤容重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可见,土壤容重和土壤颗粒中的粘粒含量均对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火烧对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火烧对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火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灾后1 a在火烧迹地和对照林地上分别设置20 m×20 m样地各5块,分层采集0~5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各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火烧迹地土壤里含有的轻组有机质、易氧化碳、有机碳均比对照区域高,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2%~61.5%、9.6%~47.4%、3.9%~35.1%,且在0~10 cm土层的差异极显著(P<0.01)。次生林火灾之后,轻组有机质、易氧化碳、总有机碳基本都存储于土壤表层,深度为0~20 cm。火烧迹地土壤0~50 cm的剖面中,含有的有机碳比对照区域高,上升的幅度约18.8%且差异显著。过火后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天然次生林发生火灾1 a后,火烧迹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养分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及重金属累积等土壤质量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调查取样方法,在北京市典型再生水灌区(通州新河灌区),对再生水灌溉和井水灌溉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采用ICP-AES光谱仪测定土壤重金属(Cu、Ni、Pb、As、Cd、Zn)质量分数w、采用DX 600离子色谱仪测定盐离子(Ca2+、Mg2+、Na+、K+)质量分数w.结果表明,再生水灌区比井灌区土壤盐离子w显著增加,增加程度w(Na+)w(K+)w(Mg2+)w(Ca2+),且土壤中Ca2+、Mg2+、Na+在土层40~80cm、140~180cm累积较多;再生水灌区与井灌区土壤浸提液的钠吸附比(SAR)垂向变化趋势一致,再生水灌区各取土层SAR显著高于井灌区,平均是井灌区的5~6倍,但仍处于作物适宜范围之内.尽管再生水灌区重金属(Cu、As、Ni、Pb、Zn)在土层140~200cm略有累积,但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或Ⅱ级,且再生水灌区与井灌区在0~140cm的土壤重金属w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选择闽南安溪云中山山区由天然林转换的竹林及其前身丝栗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含量及物理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天然林和竹林林下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迅速下降;与丝栗栲林下土壤相比,竹林林下土壤表层(0-20cm)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高0.18g·cm-3、低12.08%和低11.80g·kg-1,这可能是森林转换的结果,但竹林林下土壤60-10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40-60cm土层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丝栗栲林下相应土层,与表层的对比结果相反.天然林转换成竹林后,有机碳含量和全N降低了45.23%和10.0%.  相似文献   

8.
滩涂围垦淋洗脱盐过程对土壤中几种不同形态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珠江口湿地滩涂土壤为研究对象,用蒸馏水对其进行淋洗,使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低于0.2%.实验设置8个脱盐梯度,对滩涂土壤在不同淋洗脱盐阶段,不同深度的全硫、水溶性硫、酸可挥发性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淋洗脱盐过程的进行,土壤全硫含量呈递减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无机硫下降了40%,有机硫下降了30%;水溶性硫含量亦呈递减的趋势;淋洗后,土壤的酸可挥发性硫含量较淋洗前均增加,但各处理间酸可挥发性硫含量随淋洗过程的进行逐渐减少,主要受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各土层不同处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酸可挥发性硫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733~0.933,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滴头流量恒定、不同滴灌时长下香樟人工林地黄红壤中水分的运动规律。【方法】以浙江余杭地面滴灌方式栽培的1年生龙脑香樟(Cinnamonmum camphora)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开挖土壤剖面,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测定不同滴灌时长和停灌后土壤湿润锋的运移、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以及最终形成的土壤湿润体的形态。【结果】(1)持续滴灌1~6 h,土壤湿润锋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转移速率均与入渗时间有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值均在0.97以上,各滴灌时长的湿润锋最终水平运移距离最大值均在地表;(2)不同滴灌时长条件下,停灌后土壤湿润锋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继续运移1~2 h,土壤湿润体的形状近似从1个平卧的圆锥体向直立的半椭球体转变;(3)持续滴灌6 h过程中,20和40 cm土层各测点土壤体积含水量都呈现先急速后缓慢增长到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分别滴灌1.5、3.0、6.0 h可使20 cm土层的点源正下方、距点源水平20 cm和30cm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水平以上;分别滴灌2.0和4.0 h可使40 cm土层点源正下方、距点源水平20 cm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水平以上;停灌后48 h内各测点含水量均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结论】对于龙脑香樟人工林的栽培,地面滴灌的合理设计是滴头流量应为2 L/h,滴头间距应为40 cm;容器苗造林应在生根期每次滴灌2~3 h,高生长期每次滴灌4~5 h;灌溉应适时适量,以保证林分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开垦对沼泽湿地中土壤盐渍化特征的影响,以天津大黄堡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对长期农业开垦的响应.土壤剖面分7层采样:0~5、5~10、10~20、20~30、30~50、50~70、70~100 cm,测定土壤的酸碱度、电导率、阴离子(Cl~-、SO_4~(2-)、CO_3~(2-)、HCO_3~-)含量、阳离子(Na~+、K+、Ca2+、Mg~(2+))含量、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各层土壤均为微碱性土壤,且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和含盐量均为在0~5 cm土层最高,在下层土壤没有显著波动;在盐渍化分类上,0~10 cm土层为硫酸盐型,10~100 cm土层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盐分离子以Na~+、Cl~-和SO_4~(2-)为主.长期农业开垦后,土壤pH值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表层;浅层土壤(0~50 cm)的电导率和含盐量没有显著变化,而深层土壤(50~100 cm)的电导率和含盐量显著降低;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阴阳离子组成发生改变,0~30 cm土层的Cl~-比例增加,而SO_4~(2-)比例降低,10~100 cm土层CO_3~(2-)比例增加;70~100 cm土层的K+比例显著增加.长期开垦显著影响了盐分离子间的相关性,特别是增加了Cl~-与Na~+和HCO_3~-的相关性,降低了Cl~-与Mg~(2+)、K+、Ca2+、SO_4~(2-)、CO_3~(2-)的相关性,表明Cl~-与Na~+迁移性相似,Mg~(2+)、K+、Ca2+和SO_4~(2-)迁移性相似.长期开垦降低了20~100 cm土层的钠吸附比和碱化度,但增加了50~100 cm土层残余碳酸钠的含量.总的来看,开垦降低了沼泽湿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特别是钠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