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合肥市高压走廊景观绿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 《工程与建设》2006,20(3):205-207
作为环城公园外又一条“绿色项链”——高压走廊景观绿带的建设,再次体现了合肥建设“园林城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景观绿带建成后将是合肥市继环城公园后又一全国首例创新举措,不仅完善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还是城市文化、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既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更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业。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理论对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的研究显示:合肥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呈内紧外松的格局,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景区的密度衰减性在增强,是比较标准的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景区系统空间具有多分形特征,自组织优化功能较弱.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优化应着力于三点:完善"两核心、四组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深化旅游产品规划建设,积极引导旅游流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3.
以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探索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国内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增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减小,但入境旅游是相对差异形成的主导力量;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贡献率显著高于入境旅游。(2)合肥经济圈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核心城市是合肥市;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分布,入境旅游经济规模趋于从首位型向集中型的转变。(3)合肥市旅游经济发展速率最快,远高于滁州市和淮南市。(4)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城市增加一个星级旅游景区、城市GDP增加1亿元、城市公路里程增加1公里时,总体旅游收入分别增加2.07亿元、2.04亿元、3.89亿元。  相似文献   

4.
合肥,居皖之中,城市性质定位为:省会城市,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高科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24个文化、旅游名城之一。截至2001年,合肥城市建设用地130km2,市区人口135万,城市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期。根据合肥市的“千亿规划”,到2010年将建成GDP上千亿、面积280km2、人口300万的大都市。根据“千亿规划”,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促进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与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耦合和连接。《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穴2001—2005雪》已将城市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向西南发展,国家级合肥经济开…  相似文献   

5.
以临沂市为例对城市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如破坏土地资源、污染水体、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引起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如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方案、合理进行城市地面硬化、提高城市绿地面积等.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城市公园时空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休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功能.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北京市城市公园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北京市城市公园建设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市城市公园数量多,规模大,多样化特征明显,主要以综合类公园为主,历史名园比重高,城市公园总体空间分布不均衡,内密外疏,呈"Y"字型分布.城市公园的建设发展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历史文化积淀、经济发展、人口分布、重大社会事件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于优化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合肥市的大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旅游发展模式强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旅游与城市旅游。合肥市旅游业以建设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应该在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体系中发挥先导作用与核心作用,首先满足全市400多万市民的旅游需求,努力成为合肥市的“名片”;应该打造合肥市的“主打”景区,打造合肥市的会展旅游,打造合肥旅游业的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8.
建设合肥大园林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肥市是我国首批授予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肥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文章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合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剖析合肥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提出建设合肥大园林,实现绿色、生态城市的几点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实现全国旅游信息共享和拓展旅游电子商务成为旅游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在国家"金旅"框架下推进旅游服务信息系统,特别是以"黄金周"直报城市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简称DMS)的建设.以合肥市为例,阐述了该市旅游信息系统(TISS-Hefei)的建设目标、功能结构、解决方案,并重点研究了该系统中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合肥旅游频道.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管理现代化,而城市建设管理又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对于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肥是安徽的省会,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随着合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委、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的总体目标,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为重点,努力把合肥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公共绿地条件的郑州市适度人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郑东新区建成的条件下,对郑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进行了预算.并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标准,探讨了郑州市在不同城市建设类型下的城市适度人口,为郑州市中长期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位于合肥市城区东北部,是合肥市"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与合肥新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台开发试点区。新站高新区自设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四次区划调整,辖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204.73平方公里,现辖七里塘、磨店、三  相似文献   

13.
广州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涛  林本坚 《科技信息》2008,(20):293-294
通过分析广州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现状,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对广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中的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是对城市绿地规划、生态和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立体绿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4.
正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市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十一五"以来,合肥高新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仅就城市和人居环境绿化有关问题,沿普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的思路做些探讨。实际上规划建设城市完整的绿地系统,就是"规划建设21世纪中国城市环境的理想模式——园林城市"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101-105
在梳理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1978—2010年间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历时性评价,经过实证和投影分析发现:规模效率低下是合肥市空间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资源投入存在大量冗余,空间扩展无序,空间紧凑度过低,空间拓展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并提出提高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区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及其小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GIS、景观生态原理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合肥市各区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附属绿地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高,蜀山区达到了4.871;公园或游园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低,瑶海区0.547为最小;合肥市各区景观优势度指数均以单位附属绿地最高,蜀山区3.654为最高.分析表明合肥市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合理,蜀山区景观结构最合理,庐阳区和包河区次之;另外,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小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白天各景观类型的最高温度的排列次序是:林地>草地>裸地;在各时段,林地的相对湿度均高于裸地,最大幅度为20%,最小幅度为12%;研究结果为合肥城市绿地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合肥市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合肥市Landsat5/TM遥感图像,在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的基础上,根据分形理论,用半径法研究了合肥市的城市形态及其演化,发现合肥市城市形态具有分形性质,且存在双标度特征.从1987年到2006年,标度区间空间转折点变化不大,仅从5.5 km扩展到7.0 km,第一标度区的聚集维分别为1.765 9、1.922 6和1.915 9,第二标度区的聚集维分别为0.562 4、1.004 1和1.206 2.通过分析认为内城区城市功能过于集中,长期的填鸭式建设导致城市用地密度过大;外围区城市用地面积一直在增大,而其分形特征减小是人为因素的干扰改变了城市自行发展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合肥市的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维护城市生态景观良性发展过程及其建设格局的连续性是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其由“园林城市”向“生态、景观城市”合理过渡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位于合肥市城区东北部,是合肥市"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与合肥新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新站高新区自设立以来,先后经历了4次区划调整,辖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204.73平方公里,现辖七里塘、磨店、三十头、瑶海、站北五个社区,户籍人口约40万。近年来,新站高新区聚焦"芯屏器合",全面建设"三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