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胜利减二线馏分油及其加氢反应产物,经SiO_2/Al_2O_3双吸附剂柱色谱预分离为四个馏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及胶质。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中饱和烃和轻芳烃的组成。借助于计算机谱库检索及质量色谱法,复杂化合物迅速得到鉴定:饱和烃由C_(15)~C_(33)的烷烃组成,加氢反应后烷烃分布中最高峰向低碳数转移三个碳;轻芳烃馏分由C_1~C_(27)的烷基苯、烷基萘、烷基联苯、烷基茚、烷基芴等系列化合物组成,加氢反应后芳烃大多变为饱和,同时侧链烷基缩短为C_1~C_8;部分稠环芳烃加氢后进入轻芳烃馏分。  相似文献   

2.
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聚α-烯烃(PAO)航空润滑油基础油在发动机内的高温工况,对反应油样的黏度和结构组成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温度≤200℃,PAO的性能和黏度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在300℃的极高温度时,黏度从原来的17.940 mm2/s下降到8.279 mm2/s,降幅高达53.9%;结合GC/MS分析,300℃油样中检测到分子量相对较小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烯烃,其相对含量高达22.11%。这些信息揭示了高温主要促使PAO发生链裂解和脱氢的热化学反应。该研究成果为PAO的热氧化安定性和衰变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海洋围隔生态实验研究了浮游植物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富集动力学过程,提出了“水相差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体内石油烃浓度,以及包括石油烃挥发和生物生长等影响因素的石油烃生物富集动力学模型,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得到了海洋浮游植物对0^#柴油WAF中正构烷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kup,kd和BCFpoc,结果与Kovats色谱保留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利用生物分析平衡法测定的文献数据基本一致。本模型及实验方法简便可靠,可在现场实验中广泛应用,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多介质环境模型和生态动力学模型,用以研究石油烃污染物中正构烷烃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采用43 ℃催速储存方法,考察了车用汽油组分实际胶质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实际胶质和储存时间的一次回归方程,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实际胶质生成速率与化学组成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大部分组分的实际胶质与储存时间的线性关系明显,实际胶质的生成速率k 与烃族组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环状烯烃和异构烯烃对实际胶质的生成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而链烷烃对实际胶质的抑制作用最大;芳香烃对实际胶质的作用不明显;实际胶质与酸度、色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该报告借助高分辨透射电镜、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激光拉曼光谱等先进表征手段,深入研究汽柴油加氢改质催化剂活性相组成、结构、形貌与其加氢性能的关系,阐明载体性质、制备方法和活化过程对催化剂中活性相形成的影响规律,发展降低杂原子脱除苛刻度的新型催化材料和制备方法,研制系列汽、柴油加氢改质催化剂。以大幅增加汽油产品中的异构烷烃含量(提高汽油辛烷值)和适度增加芳烃含量(提高汽油辛烷值)、降低柴油产品中的芳烃含量(提高十六烷值)和增加异构烷烃含量(降低柴油凝点)为目标,研制了将汽油中的烯烃和柴油中的直链烷烃定向转化为异构烷烃、饱和柴油中芳烃的催化材料,发展其改性方法,开发出具有超深度脱硫、脱氮和芳烃加氢选择性开环和实现石油烃类定向转化的系列催化剂。研究了汽柴油中含硫、含氮化合物与烯烃、芳烃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竞争吸附-反应机理,辅之以加氢改质反应的热力学研究,建立了汽柴油加氢改质过程中杂原子化合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网络和动力学模型,并借以分析反应工艺配置、催化剂级配方式以及操作条件对汽、柴油加氢改质过程的影响,确定适合加氢改质目标的工艺流程配置和催化剂级配方式。采用冷模试验与热模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催化剂尺寸、几何构型、装填方式和反应器构型、级联方式对汽柴油加氢改质过程操作性能的影响,建立加氢改质工艺和反应器的设计放大方法。  相似文献   

6.
GC/MS分析义马煤CS2萃取物化学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义马煤CS2萃取物的化学组成,对其化学成分及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脂肪烃、芳烃和杂原子化合物三类成分组成。其中脂肪烃以正构烷烃为主,另有部分三环萜和五环萜类化合物;芳烃的主要组分是芳构化萜烷,其含量在萃取物中最高,还检出少量常规多环芳烃:杂原子化合物主要是含氧衍生物,且多为酮和醇类化合物,含硫及含氮化合物各检测到两种。  相似文献   

7.
为对低温海域石油烃污染修复提供优良菌源,采用红外分光仪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对北极耐冷石油降解菌BJ1、BJ9和BJ19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除BJ1-9外,其他混合菌群的降解率均大于单一菌株的降解率,盐度、pH、温度、初始油质量浓度、营养盐对石油降解率均有较大影响;BJ1、BJ9和BJ19以及混合菌群对柴油总烃的降解效率分别为55.25%、49.37%、50.76%和63.44%;BJ1、BJ9和BJ19以及混合菌群在单因素最好条件下对柴油芳香烃的降解效率分别为32.22%、19.87%、15.73%和7.33%;菌株在低温下优先降解短链烷烃,在7d内C18后的长链烷烃未被降解;BJ1、BJ9、BJ19和混合菌群对汽油和海燃油降解效果明显,而对原油和燃料油等降解效果较差.研究表明,该三株菌能够利用多种石油烃组分作为碳源生长并可降解多环芳烃,对碳源的利用具有广谱性.  相似文献   

8.
两种烟煤微波辅助萃取所得CS2萃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CS2作为溶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对兖州煤和神府煤进行了萃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萃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芳烃和脂肪烃组成,其中芳烃占优势。在兖州煤的萃取物中芳烃主要是萘系化合物,而在神府煤的萃取物中检测出的芳烃以3,4,5,6-四甲基菲为主;在兖州煤的萃取物检测出多种异构烷烃,而在神府煤中只检测出一种异构烷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湖泊沉积物样品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的分析,发现短链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与海拔有一个较好的关系:海拔升高,短链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升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认为这种关系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温度、降水量等几个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检验了过去人们对于长链烷烃的认识,随着海拔的升高,长链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变小。这两方面的对比可以更好地预测海拔变化和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9批次出口汽油中不同烃类含量与辛烷值数值大小的处理知,其芳烃含量变化范围为15.6%(v/v)~24.2%(v/v)(下同),烯烃含量为30.6%~38.7%,饱和烃含量为37.7%~44.7%,苯含量为0.7%~0.9%,MTBE为0.1%~4.3%,辛烷值变化范围为92.0%~92.8%;针对辛烷值相同情况,比对了不同批次汽油中组分含量大小及差异变化对辛烷值的影响,分析了因烃类组分含量的不同与组分结构变化对辛烷值影响的原因。研究表明,不同批次出口汽油中的烷烃、烯烃、芳烃组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组分含量大小及烃组成中的组成结构不同,是导致辛烷值数值异同的关键,为了解出口FCC汽油中的烃组成含量与对应辛烷值的关联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可将原油中正构烷烃间的绝大部分异构体分离开 ,进而将原油的细微差异区分开。分析对比相同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及源岩中分子量烃(主要是 C8~C14)特征 ,指出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指纹差异大 ,而相同成因的原油指纹相似。分析了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指纹特征 ,初步建立一些可反映生物降解程度的中分子量烃化合物。以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为例 ,研究中分子量烃在油/油及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低熔点石蜡(十六烷、十八烷)与高熔点石蜡(54#石蜡、62#石蜡)混合物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用以替代价格较高的十八烷,用于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的蓄热系统中.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不同质量分数的混合石蜡的相变潜热及相变温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随着低熔点石蜡的加入,混合石蜡的相变温度在不断减小,相变潜热介于低熔点石蜡与高熔点石蜡之间;且混合后的石蜡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采用热针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的混合石蜡固态体系、液态体系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混合之后石蜡的导热系数与低熔点石蜡相差不大,石蜡在固态时的导热系数要大于在液态时的导热系数.综合比较可知,混合石蜡可以满足储能需求,并能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分离、石蜡切片和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了萝卜4个品种间的结构差异.测量了与细胞、组织成分和后含物有关的13项结构指标,并对结构指标变化与口感品质口尝指标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三生结构所占比例、淀粉粒数目、次生木质部中射线薄壁细胞的大小、导管占次生木质部的比例等是对口感品质影响较大的因素.初步探讨了结构因素与口感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高分子添加剂提高乳化炸药的贮存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用高分子添加剂提高乳化炸药的贮存稳定性。方法 采用高低温循环、电导率测试、DSC分析及自然贮存等方法表征乳化炸药的稳定性。结果 获得了一种贮存稳定性能良好的乳化炸药配方,并进行了工艺条件的优化。结论 引入高分子添加剂的乳化炸药的稳定性明显高于不含添加剂的乳化炸药,添加剂的存在不会对乳药炸药的爆轰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经过感受性试验选定的几种添加剂进行不同含量的复合,筛选出一种新的复合添加剂的最佳配方,并对其进行了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新的复合添加剂能有效地改善柴油的储存安定性,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实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运用Pierotti定标粒子理论计算了CO2在直链烷烃中的溶解度.其中硬球相互作用采用Masterton-Lee方程计算.软球互相作用的计算考虑了液体内部的近程有序现象,采用了胡英的径向分布函数模型.假定中心分子周围存在着规则排列的第一配位圈,圈外为随机混合,并以第一配位圈半径为唯一可调参数,拟合出半径参数与烷烃碳原子数的关联式.在此基础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取得较好一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含蜡原油成品油在顺序输送中管壁上会产生蜡沉积物的问题 ,利用管流实验环道模拟了 0号柴油对管壁处蜡沉积物的冲刷实验。结果表明 ,柴油对靠近油流 1/ 3厚度的蜡沉积物的冲刷速率远大于对其余 2 / 3厚度的蜡沉积物的冲刷速率 ,说明这两层沉积物的性质和强度明显不同。但在一定油温和油流剪切应力下 ,每层中柴油对蜡沉积物的冲刷速率变化不大。对两层蜡沉积物分别建立了冲刷速率与油流温度及剪切应力关系的经验模型。利用该模型和壁面蜡沉积模型 ,以库尔勒鄯善输油管道为例 ,计算了 0号柴油与原油顺序输送时管道末端受污染超标的柴油的量 ,说明原油批次输送时 ,在管道末段必须采取清管措施 ;否则 ,蜡沉积物对后输柴油的污染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8.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器的稳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按照集总理论的指导原则 ,从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出发 ,提出了包含17个集总组份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 ,建立了17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器的稳态数学模型。该反应网络将重整物料按分子大小集总为C6、C7、C8和C9+, 每一个碳数的化合物又划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4个集总 ,裂化产物C5-作为一个集总。集总组份与组份之间主要发生烷烃脱氢环化、环烷烃脱氢芳构化、烷烃异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 ,简化了一些发生几率小或对过程影响小的反应。在该 17集总催化重整反应网络的基础上 ,针对一半再生式催化重整反应装置 ,建立了 17集总的轴向和径向重整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并以工业装置实际生产操作数据 ,采用区域约束法和Marquardt法相结合的数值方法 ,分步优化估计了模型动力学参数。模拟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预测计算装置生产工况 ,得到碳六至碳九的芳烃产率分布和产品烃组成 ,并预测重整汽油辛烷值和反应器温降 ,计算结果的偏差分别小于 1.5 (RON)和5℃。因此 ,所建立模型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的特性 ,对于炼油厂铂重整装置的模拟效果良好。该模型对于重整装置的实时动态模拟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主张以排烃门限的概念来确定有效排烃源岩、研究有效排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生排烃特征,以此来综合认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和排烃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烃源岩排烃品质评价图版判别排烃源岩,其次,根据排烃模型定量研究源岩的排烃特征。冀东探区高柳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烃源岩的实例研究表明,其排烃门限深度对应的Ro 为0.78%。只有进入该排烃门限的烃源岩才能大量排烃,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大,源岩排烃率和排烃效率逐渐增大。高柳构造带沙三段烃源岩的最大排烃强度超过450.00×104 t/km2,平均排烃强度为315.67×104 t/km2,排烃量总计9.47×108 t,排烃高峰时期是馆陶期,油气资源量可达到2.08×108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