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代东林书院以"斗士"形象而闻名,政治上斗阉党,学术上则以反王学最为著名。在东林书院的各类文献记载中,王学基本以"末流""邪学"形象出现。然而,认真考据明代东林书院的修复、兴盛历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东林书院的成功修复与阳明、阳明后学的支持分不开;其次,东林书院的学术传承,无法真正绕开阳明学,其书院制度亦多受益于阳明、阳明后学的书院建设理念与成就;第三,东林书院陷入党争之时,不少阳明后学奋力奔走挽救,东林党人与阳明后学之间不乏相互欣赏者。两者的矛盾其实仅止于学术立场,在其他方面极为融洽,因此,疏理、澄清二者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紫阳书院以宋儒朱熹之号命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元明清均有新建,其中以清代19所最多,共分布在安徽、福建、江西、浙江等11省份,尤以福建、浙江二省各10所为最。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不平衡,从区域而言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较少,珠江流域则阙如;从朝代来看,清代第一,明代次之,南宋和元代年新建数最少。不同时空的紫阳书院涵盖了中国书院的主要形态,其分布不能同步反映中国书院发展基本态势。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是地缘认同与文化传播叠加的结果,反映了古代书院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沉寂近百年之后 ,明代书院重兴 ,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 ,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 ,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 ,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所罕见的现象。其次 ,乡村书院大量出现 ,它们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 ,讲求日用百姓之学 ,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面向平民是明代书院得以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沉寂近百年之后,明代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所罕见的现象。其次,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它们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面向平民是明代书院得以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不以居夷为陋,特别是与水西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结下深厚情谊。明清时期,水西人民对王阳明非常崇敬,建专祠奉祀,建书院讲授阳明学说和对阳明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充分证明阳明文化在贵州民族地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的东林书院历经时代变迁,在当代社会仍发挥着传承历史文化、开展社会教育、提供旅游观赏的功能。在传承与创新中,东林书院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以爱国为主要教育内容、以讲学为主要运作形式、以网络平台为主要宣传基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但同样面临东林故事讲述吸引力不足、文化活力与精品不足、发展视阈狭窄与普及面不足的现实困境。加强学术交流并深入挖掘东林文化内涵,打造东林品牌形象并开发优秀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传播格局并展示书院文化形象,是东林书院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明代讲会,除了学术性较强的讲学聚会,还有颇显庶民性、宗族性特征的所谓"乡会"。当时乡会的社会管理功能已超过了讲学教化,其学术性、精英性也已逐渐让位于庶民性、宗族性。如果说随举之"会"的特征在于它的群众性,那么书院之"讲"的特征便在于它的精英性,而无论群众式的随举之会还是精英式的书院之讲,其目的都是为了崇德教化、净化社会。阳明学在中晚明的突出面向是从精英到草根的转向与变异。这一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江右地区和其它边缘地区。尽管在阳明学的草根化的转化过程中,还同时存在着政治精英化的倾向,但就中国思想史的主体而言,阳明学的草根化要明显强于它的知识精英化,而且较之其政治精英化,其草根化的趋势或许更具颠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离乡背井的福建人在移居地兴建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宫馆空间最初往往合二为一。闽人在宫馆中进行祀神、议事等社会生活,帮助其完成身份认同,塑造族群共同体,更顺利地适应环境,谋求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的空间关系呈现出从合一走向分离的趋势,其文化传承的空间意义愈加凸显。从再造原乡到文化传承,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不仅是地理的、物质的空间,也是社会文化的空间,既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载体,又是凝聚“海丝”沿线全体闽人及至华人的纽带、桥梁。  相似文献   

9.
姚椿是桐城派大家姚鼐的主要弟子之一,他的一生主要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夷山书院、荆南书院、景贤书院达半生之久。通过梳理姚椿主讲书院的概况、对书院教育的认识,探究其人生轨迹,指出姚椿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对清代地方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院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 ,自唐初至清末 ,有千余年的发展史 ,总数7000余所 ,分布在今全国32个省区。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图书馆等事业的发展 ,对民俗风情的培植 ,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 ,书院又走出国门 ,与儒学一起移植于朝鲜、日本、东南亚 ,乃至意大利、美国 ,而近代以来 ,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 ,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901年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 ,中国教育传统得以贯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老的考试学理论中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四度”、反馈“四度”等新概念,明确了计算、审核一份试题内在质量的系统化方法与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 ,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 ,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 ,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 ,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 :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 ,至于顾城 ,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 ,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 :诗歌之于朱湘 ,是梦想的港湾 ,精神的支柱 ,希望的寄托。而顾城 ,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 ,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人的朱湘和顾城,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过各自独特的贡献。从憧憬自由、向往光明,到痛苦幻灭、颓丧自沉,朱湘走着一条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而从天真童趣的童话诗人走到灰色的死亡诗人,顾城的灵魂在光明里堕入了永远的黑暗。  相似文献   

14.
会计电算化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文章详尽地分析、总结了在“用友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U8.11”电算化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西部村落生态智慧的理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提前消费观念的无限扩张和虚拟经济规模的毫无节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在东方,人口快速增长给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在虚拟经济泡沫不断破灭和持续发展推进艰难的现实峡谷之中,我们看到曾经被称为落后典型的"自给自足"乡村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勃发生机。以"村落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其理论意义和承传价值理应成为支撑人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海牙规则》确立了海运承运人对航海过失造成的货损免责,航海过失可分为驾船过失和管船过失。但承运人对管货过失造成的货损应承担赔偿责任。区分航海过失,尤其是管船过失与管货过失,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近百的来,有关于此的争议不同涌现,国际上要求废除航海过失免责的呼声日益高涨,《汉堡规则》虽废除了航海过失免责,但亦未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文章探讨了航海过失与管货过失的区分标准,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承运人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在文献查询、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SWOT现代产业现状分析方法对皖辖区体育旅游进行现状分析,以探讨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结果:(1)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丰富、知名度高、文化底蕴丰富等内在优势及优惠政策、便利交通等外部优势;(2)存在经济支撑力不足、产品开发不合理、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环境污染、激烈的外部竞争等问题;(3)要发展辖区体育旅游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开发精品力度,做好时空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及品牌知名度,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宋代江西佛教发展迅猛,佛教寺院多,僧尼人数多。同时佛教的流布及影响又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成宁学院06级艺术学院环艺设计专业185名学生姓名为调查对象,从“80后”人名用字看当今人名用字的发展趋势与创新,进一步谈到现今人名用字导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