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皋陶是集巫观与部落首领于一身的部落联盟领袖。在少昊族部落的巫(?)现活动中,产生了古代的神判法,孕育了天文、历法、数学、音乐、舞蹈等文化现象的萌芽。本文从文化现象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皋陶文化的特征,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巫觋面具最初是巫觋行巫时所用的法具,后被认为具有法力而衍生出供奉面具和辟邪面具。在使用这些面具时,还没有融入世俗的娱人成分和审美意识;巫觋驱鬼逐疫用面具在一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功能多样的傩面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巫史文化嬗变提出了对《楚辞》产生的看法.认为自西周开始的史官文化时巫觋文化逐步取代与正觋文化在荆楚地区的盛行,是《楚辞》在楚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先秦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巫觋文化──史官文化──巫觋文化这条轨迹迂回发展的,以《楚辞》为‘终点”,正好走了一个圆圈.这段漫长、曲折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皖西最早的居民是三苗,尧舜时期,皋陶部落从鲁西南迁入,两者相互融合.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时候,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已包含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许多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探究皋陶政治理念的基础上,梳理出皋陶的法治观、德治观和法治辅助德治的思想,并分析其对我国汉代以及当代政治理念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历史上确有皋陶其人。但皋陶的形象已经后世儒家改塑,因而今本《尚书》中有关皋陶言论的记述及其与儒家的关系应当审慎界说;本文还认为,史传皋陶立法确有其事,而且皋陶的历史贡献也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领域,因而我们应突破那种视儒家思想为中华法系的内涵与特征的传统观点,看到远在儒家学派形成前的久远年代中华法系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看到皋陶其人实为中华法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皋陶传说放在原始宗教巫术的文化背景上去观察.通过皋陶的神羊决狱、巫术考验、生理残疾、动物助手,以及其子伯益的巫术行为,论证了皋陶的巫人性质.  相似文献   

8.
两汉统治者不但继承、发展了商周时期即建立的庞杂的官巫体系,而且经常搜寻声名显赫的俗巫,以期祈福禳灾、护国佑家。此时的巫觋已不复其在上古社会拥有的尊崇并且沉沦下层。虽然巫觋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得益于时人笃信巫风鬼道,其社会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故事     
<正>法官皋陶是我国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还被尊为中国传统司法官的始祖。他是我国典籍记载的第一位法官形象。据载,上古时期社会动荡,皋陶经过认真考察,认识到应该制定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传说皋陶把《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大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皋陶进行普法教育,使人们知法、畏法  相似文献   

10.
中原华夏族群在其边缘的不断扩张和漂移中,华夏知识精英开始不断修改和调整华夏历史的话语。由此,处于华夏边缘的六安本土历史被重新建构,逐渐被纳入华夏早期历史架构。此后,六安本土精英欣然接受臧文仲、《史记》关于皋陶后裔封于英、六的叙事架构,并受到《华阳国志》的影响,通过方志、族谱、文人诗文,逐渐形成关于本土古史的新的族群认同和选择性的历史记忆。秦汉以后对于皋陶与六安古史的重新构建,有一个重要表征,即"皋陶祠"的建置与反复修建。人们透过对皋祠或皋墓的膜拜,在各自的心灵世界中,又一次升华了对于皋陶的历史构建与书写。皋祠或皋墓,在具体的六安传统话语中,被赋予了一些非一般祠墓所具有的人文意涵。  相似文献   

11.
姚治中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37-41,88
皋陶(yao)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萌芽时期呈现的文明曙光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基石之一。皋陶文化不仅是皖西地方的,也是中华全民族的。科学地研究皋陶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需。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田野考察所发现的《禁止巫觋焚香治病议约》碑刻,探讨晚清时期怀庆府地区巫医焚香治病现象盛行的原因。这种现象盛行与巫觋治病曾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民众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病理认识和思维方式及晚清时期的医学状况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尤其是王者的通神仪礼活动,及其对汉语文学发生所具有的决定性、支配性意蕴。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在文明发生期的重要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所说的古代农业公社,在我国,其形成约当传说中的尧、舜部落联盟时代,中经夏、商、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瓦解崩溃。它在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事实上的农奴制时期和正规意义上的农奴社会三个阶段。《尚书·尧典》通过追述部落联盟长帝尧的盛德而为后世保存了农业公社时期的社会组织概况图景。尧的盛德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亲,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里所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仍是“神话历史”。他的《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君 《科技信息》2007,(29):210-211
原始社会晚期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确立了男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主要地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氏族公社逐渐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组织,部落联盟的大酋长有各个部落共同推举.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观点多认为“风”是民间歌谣,可是“风谣”说如果成立,那么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个从人人会作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无人会作诗(“《诗》亡”说)的怪现象。同时,两汉以来曾进行过多次“采风”,可是所采到的民歌却无法与“国风”相比。这并不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愈来愈低,而是“风”根本就不是什么民间歌谣,其实质是“巫风”。或者说,巫是先泰时期的诗人歌手,风是“巫歌。” 文章首先通过对《易经》中古歌谣与《楚辞》的作者皆为巫的考证,论证出《诗经》的作者亦是巫。其次,《礼记》:“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中“民”在此指臣,引伸为诸侯;“风”指“歌舞为巫觋之风俗”。由于列国的巫觋歌舞之风体现了礼乐制度,所以在礼坏乐崩之际引起了周天子的极度重视,从而所陈之“诗”即是巫觋歌舞时所唱的乐诗。其三,探讨了“省风作乐”的实质与“诗不能作”的原因。最后揭示了巫风中的“性”文化,“郑声淫”等是巫风中性文化的产物。并探讨出孔子“乐正”并不是删诗而是修正或订正诗,即将诗中的“淫声”之处改正过来,使之符合礼教。  相似文献   

19.
英国议会名称:议会(Parliament)院制:两院制贵族院(House of Lords) 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 英国议会以其历史久长而闻名于世。英国宪政史学家罗·巴特指出:英国“议会根源的最深处藏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英格兰之初即有的协商习惯”。 5世纪中叶进入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带来了他们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民主制。部落民主制约束着早期的王权,这表现为两点:国王处理大事须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9,(11)
猎人达瓦想象不出自己的祖辈在森林里是怎样消磨空闲时间的,尤其是不能出猎的雨天。此时,34岁的他正坐在帐篷里的木地板上,一边搂着带有瞄准器的半自动步枪,一边欣赏着靠卫星接收天线和蓄电池维系的电视机里的故事片;这时,他8岁的女儿达丽娅,正在山下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电脑。达瓦一家属于中国政府唯一特许狩猎野生动物的少数民族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这个只有170人的鄂温克族部落,虽然仍传承着祖先最古老的生产方式——游猎,但现代文明已浸入这片50年前仍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