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深入地对我国煤矿顶板透水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进行分析,提供了成功地控制顶板透水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提供了预测顶板透水的方法与技术,防止煤矿顸板透水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煤矿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深入研究我国煤矿顶板透水发生及其成功控制案例的基础上,对顶板透水事故发生的原因、实现的条件及其动力信息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的方法.针对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1122(3)工作面,分析了谢桥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并根据钻孔及井下资料,研究了顶板砂岩、粉砂岩运动规律.以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指导,建立项板控制信息动力决策模型,着重探讨了导水裂隙带和斑裂纹对顶板砂岩透水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龙东煤矿7132工作面透水过程、透水通道分析,最终得出透水水源来自太原组L4灰火、为治理水害提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主要是通过目前现有的计算机、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煤矿全矿井的数据采集(包括各子系统的生产数据和视频等),实现了矿山的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简介了几种煤矿自动化系统实现的配套装置。  相似文献   

5.
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对于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煤矿透水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各因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安全评价时无法得到合适的指标权重。据此给出了一种组合赋权的方法,通过引入拉格朗日函数,建立决策模型;引入欧氏距离函数,建立主客观权重和偏好系数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获得更加合理的组合权重,并运用到模糊综合评价中。运用提出的组合赋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黑龙江某煤矿透水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优”,符合工程实际。结果表明:组合赋权能够获得合理的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指标权重,可了解应急救援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指标。基于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工程应用上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煤矿应急救援指挥与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基于煤矿局域网环境开发了矿井应急资源管理、预案演练和救灾辅助指挥系统,该系统通过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应急管理机构、救援物资、救护装备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通过预案演练子系统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和安全培训的效果;通过实时救灾指挥子系统辅助指挥员启动预案,提高应急救援响应的能力。通过在木城涧煤矿应用的实践证明。本系统已经成为矿井应急资源管理、预案演练和救灾辅助指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邢鹏飞 《科技信息》2012,(2):394-395
近几年来,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突水淹井、淹采区和重大未遂水害事故多发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广东梅县透水事故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为遏制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应对煤矿水害事故应加强预防,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井下探放水是防止透水事故的重要手段。一、容易发生透水的原因分析1、对积水区域没有掌握。2、对发生透水征兆不能正确判断。3、没有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则,探水距离没达到规定距离。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煤矿巷道三维建模中存在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cGIS MultiPatch的煤矿巷道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是在ArcGIS Engine平台下,利用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巷道各个断面的顶点坐标生成MultiPatch面,实现了煤矿巷道的三维建模。以单巷道体模型为基础,构建了部分煤矿巷道网络图。该研究丰富了巷道建模理论,对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测煤矿井下透水时被困人员的位置和井下环境信息,便于井下透水事故被困人员的营救,该文研究了电磁舵机驱动的机器鱼。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了机器鱼的形体参数;通过对机器鱼在水下的受力分析,确定了电磁舵机的扭矩,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了电磁舵机的参数;设计了机器鱼实现直线巡游和转弯的控制系统;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磁舵机驱动机器鱼游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外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述国内安全生产领域关于六大系统建设的情况。以北京昊华能源公司木城涧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为例,阐述系统集成平台的选择及“三维数字化矿山建设平台”实施方案的设计。介绍木城涧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三大系统的集成平台建设,系统三维功能的实现以及关键的三维GIS技术。该平台实现了煤矿井下各类信息系统的统一集成和三维可视化管理,提高了煤矿安全避险系统的整体联动和应急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煤矿复杂的工作环境及安全生产的要求,提出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首先介绍了ZigBee技术的特点,重点对井下数据采集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井下人员携带的ZigBee终端移动节点、ZigBee路由器以及ZigBee协调器的设计,并通过CAN总线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地面监控中心,最后给出了井上...  相似文献   

12.
杨妮妮 《江西科学》2008,26(6):969-972
针对煤矿开采后遗留下大量未做处理的地下采空区可能引起地质灾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原理及电阻率三维有限元正演模拟的方法,通过建立采空区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进一步说明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煤矿地下采空区探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煤矸石散粒料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徐州地区的煤矸石散粒料进行了粒度分析,并研究了几个矿区煤矸石散粒料的粒度分布的分维,研究表明煤矸石散粒料具有分形结构特征,散粒材料的粒度级配特征参数-不均匀系数Cu=6^1/(3-D),曲率系数Cc=1.5^1/(3-D),同时研究了煤矸石的击实特性和强度特性与分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开平煤田吕家坨矿7#煤层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煤层断裂构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吕家坨井田发育褶皱构造,煤层走向变化较大;主要构造线近EW向,最大主应力近NS向;构造发育呈复杂一中等一较复杂的分带特征,复杂区的延伸方向主要近NW向;D4F1断层从浅部向深部落差增大,D4F3断层延伸方向近EW向,落差较大。该研究可为煤矿的工程布设与煤层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GIS系统在矿井救援机器人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别于以往的矿井管理系统,矿井救援机器人自主导航GIS系统主要面向煤矿救援机器人,建立井下巷道空间数据库,实现图形与属性信息双向查询;构建井下巷道的几何网络分析模型,实现巷道网络节点信息查询和机器人运行最佳路径分析;建立巷道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井下巷道三维场景模拟,研究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管理和分析方法。文中依据当前我国煤矿生产的现状和技术水平,研究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救援机器人运行的GIS系统。以满足机器人定位与导航的需要,实现煤矿灾后科学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提高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16.
煤矿智能化发展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促进了地质资料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在煤炭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地质体的透明化勘探、煤矿的成矿预测、储量估算等进行精细化的指导,确保煤矿的采掘、通风系统的设计以及智能化开采的科学性,直观化灾害事故反演、地表环境监测、生产智能化管控等,减少勘探和开采的风险,能够大大提高煤炭开发的效率。本文对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目前其在矿产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相关软件的使用情况,介绍了地质数据和巷道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建模技术,以及在各应用领域的具体进展,最后结合煤炭精准智能开采的发展趋势,针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助力煤矿智能化发展方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带压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带压开采的角度建立了带压开采的三维固流耦合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法,并针对太原市东山煤矿带压开采,进行了三维固流耦合数值模拟,对带压开采底板的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进一步防治矿井突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空区留下的相临的2条块区段煤柱中间试掘运输巷和回风巷(简称区段煤柱中巷)。由于2条巷道均出现压力大,造成巷道难以支护,影响正常掘进。以该矿区段煤柱中巷支护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分析巷道掘出后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并对不同支护方式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对比性模拟,并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制定支护方案,为区段煤柱中巷支护方案的优化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露天矿三维数字化虚拟开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间组合和定位显示技术驱动开采模板、动态切割实体模型的数字开采方法。在建立露天矿数字化三维地形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矿山工程发展状态及几何约束关系,定义了以台阶为单元的分层式开采模板和驱动开采模板,从而实现露天矿的开采过程仿真。以不规则实体构模技术及实体间布尔切割运算技术作为矿岩量快速分类计算的技术手段,快速形成多个开采方案,使多方案设计对比择优成为可能,提高了采矿设计的速度和质量。研究结论为露天矿进行长远规划及定制长期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