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隅撑支撑与半刚接钢框架结合形成的新型支撑钢框架称为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为了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了Pushover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中的隅撑和斜支撑率先屈服,耗散大部分地震能量,从而保护了结构的主体构件框架梁和框架柱;梁柱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随着初始转动刚度的降低,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也在降低,并且过低的初始转动刚度会改变结构塑性铰的发展顺序和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初始转动刚度是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抗震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钢框架节点设计不合理或构造上存在缺陷,就会因地震造成损坏而使结构失效甚至倒塌,设计一种能良好抵抗地震作用的新型耗能节点构造形式,即在框架梁柱连接的节点处布置变形性能好同时低强度的耗能隅撑,此种节点简称为"耗能隅撑钢框架节点"。其中,耗能隅撑芯材采用屈服点较低的软钢。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耗能隅撑芯材、梁柱节点和两种连接形式下的耗能隅撑节点进行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震作用下,耗能隅撑的布置在满足钢结构抗侧移要求的前提下能有效提高钢框架节点的抗侧刚度;在大震作用下,耗能隅撑芯材先于梁柱屈服,通过其塑性变形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解决了传统设计节点利用框架梁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问题。梁柱刚接耗能隅撑节点具有"双保险"的性能;梁柱铰接耗能隅撑节点连接方法优于传统梁柱刚接节点,符合装配式的安装要求,可替代传统的连接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门式刚架钢结构中常用的隅撑,根据隅撑刚度分析和弯扭稳定分析,考虑梁的初始侧移,研究了使梁的临界弯矩达到屈服弯矩时隅撑中的内力,这个内力即是对隅撑的强度要求,据此编制隅撑内力分析的有限元程序,通过算例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4.
带有连续隅撑的钢框架结构在工程中广泛用于煤矿中单层操作平台。从手算及机算两方面介绍了带有连续隅撑的钢框架结构的快速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梁柱式胶合木结构体系抗侧力性能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研究梁柱式胶合木结构体系的抗侧力性能,对10榀单层单跨梁柱式木框架足尺试件进行了水平荷载试验,其中2榀为单调加载,8榀为低周反复加载,考虑了4种抗侧加强结构体系,即交叉支撑、人字撑、隅撑以及填充轻木剪力墙.根据试验现象和由试验数据获得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强度退化曲线、耗能曲线等研究了各抗侧力体系的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破坏模式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交叉支撑、人字撑结构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抗侧刚度,但二者延性较差;隅撑结构体系抗侧刚度较纯框架结构体系有了一定的提高,延性好于交叉支撑、人字撑结构体系;填充轻木剪力墙结构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抗侧刚度和延性.最后,分析了各抗侧力结构体系的薄弱部位,并提出了改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6.
梁柱式木结构加固方法及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梁柱式胶合木结构在加固后的抗侧力性能,对9榀单层单跨梁柱式木框架足尺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其中3榀为未损坏对照组试件,6榀为加固组试件.考虑了节点区域包裹碳纤维布(FRP)和植入自攻螺钉2种加固方法,及纯框架和隅撑框架2种结构体系形式.根据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木结构加固方法的可行性,对比了不同方法的效果和差异,研究了各组试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刚度、变形和耗能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2种加固方法均可以有效地抑制裂缝开展,并能够恢复结构的强度、刚度、耗能等力学性能;受损的梁柱式木结构框架,采用节点区域加固并增设隅撑,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佘庆 《科技信息》2011,(22):I0121-I0122
门式刚架为一种常用的轻钢结构体系,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及文化娱乐公共设施等建筑中。结合多年的设计实践,针对结构形式判定,荷载选用,支撑设置,隅撑布置,梁柱截面与节点设计,挠度控制等设计要点,提出建议,供设计及施工,监理等业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门式刚架结构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由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自重小,一般可不进行抗震设计。门式刚架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为经济的跨度,柱距应在6~9m之间,同时应该重视对柱脚螺栓、隅撑、支撑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的SMA被动阻尼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形状记忆合金(SMA)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被动阻尼减震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SMA材料的力学行为,SMA阻尼器、阻尼结构的设计和计算及其性能分析方法,工程应用评价,并就进一步加快SMA在结构抗震设计的实用化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SMA细丝作为桅杆结构的纤绳 ,它和PSD传感器、数据采集板、计算机、恒流源组成控制系统 ,以对桅杆的振动进行控制。桅杆结构在采用钢丝纤绳及SMA纤绳的自由振动的对比实验表明 ,处于超弹性状态的SMA纤绳可以有效地使结构振动得到衰减  相似文献   

11.
腋撑是设置于梁柱节点区域的短斜撑,用于提高结构抗水平力作用性能。与普通框架支撑相比,腋撑能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空间,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腋撑可采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以及耗能支撑等形式。钢管混凝土腋撑相比于钢腋撑,其轴向承载力较高;相比于混凝土腋撑和耗能腋撑,其施工更为方便。以新沂市某中学教学楼为背景工程,分别构建RC框架和RC框架-钢管混凝土腋撑结构模型,计算两种结构的振型、自振周期、能力曲线以及刚度退化速率等动力性能指标,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增加钢管混凝土腋撑后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设钢管混凝土腋撑后,结构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大幅提高,层间位移明显减小,RC框架-钢管混凝土腋撑结构是一种抗震性能较好的新型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SMA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建模在弯曲变形及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论述了连续型和有限元建模方法,分析了SMA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大变形问题及温度影响问题,并就SMA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建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马氏体形状记忆合金(SMA)拉索减小框架结构振动响应的方法。首先,根据Brinson一维SMA本构关系,提出一种SMA滞回模型,并确定了有关参数;其次,提出一种关于马氏体SMA拉索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安装有SMA拉索的结构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分析时,考虑到SMA温度、初始应力状态、热力学特性,以及不同强度和频谱的地震波输入影响;最后,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数值分析表明:采用SMA拉索改变结构刚度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14.
SMA纤绳对桅杆的振动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将SMA细丝作为桅杆结构的纤绳,它和PSD传感器、数据采集板、计算机、恒流源组成控制系统,以对桅杆的振动进行控制。桅杆结构在采用钢丝纤绳及SMA纤绳的自由振动的对比实验表明,处于超弹性状态的SMA纤绳可以有效地使结构振动得到衰减。  相似文献   

15.
付丽红 《科技信息》2011,(19):I0368-I0368,I0009
SMA改性沥青及SMA路面是一种新型的路面结构,SMA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耐久性和安全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梁浅波 《科技资讯》2009,(22):49-49
SMA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新型沥青混合料,本文结合SMA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详细说明了SMA路面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并介绍几种SMA配合比设计技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模型,分析拱肋和拱肋间横撑对其连续梁拱桥的稳定性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拱肋横撑对结构稳定的影响较大,减少拱肋间的横撑和横撑间的上下、前后斜撑,结构稳定系数明显减小,且横撑的位置不同,对结构的稳定性也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很明显;通过计算改变拱肋钢管的直径、钢管壁厚得出增大钢管的直径和钢管壁厚都可以增大结构的稳定系数。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谐激励下含形状记忆合金(SMA)支撑的框架结构的位移响应和频谱特性,并从SMA的初始预应变、激振力力幅和操作温度3个方面讨论了SMA的伪弹阻尼特性对结构位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伪弹性SMA能够比较有效地抑制结构振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空框架以及附加单向斜撑、小八字撑以及小八字曲拐撑的4种结构的自由振动试验以及正弦稳态激振试验,比较了其消能能力.在正弦稳态激振试验中,分别在柱端施加不同的位移,测试其在不同频率下框架及阻尼器的力-位移滞回曲线.结果表明,附加黏弹性消能支撑后,结构的刚度改变不大,而结构阻尼和消能能力增大,从而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在振动中免遭破坏;通过对结果分析比较,得出空框架本身的耗能能力有限,而相对单向斜撑和小八字撑而言,小八字曲拐撑有着较好的消能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斜拉拱桥进行动力和稳定性分析,对比分析了横撑数量、形式及布置部位等因素对结构动力和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拉拱桥的面外刚度低于面内刚度,且其横向稳定问题较普通拱桥更为突出;横撑布置方式对斜拉拱桥面外刚度和扭转刚度影响较大,对面内刚度影响很小;拱顶横撑质量对结构动力和稳定性能的影响较其刚度大,此处不宜采用"米"字撑;增大除拱顶外其他部位横撑刚度对提高结构动力和稳定性能的效果比增加横撑数量更为明显,但一定数量的横撑是保证结构横向刚度的前提,且"K"字撑对动力和稳定性能的影响较"米"字撑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