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铝基体上沉积的由二烷基二硫化磷酸修饰的MoS2纳米微粒(MoS2-DDP)LB膜的摩擦这性能,并且利用红外普微镜分析了膜在摩擦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LB膜可显著降低铝的摩擦系数;加和MoS2纳米微粒虽使其摩擦系数稍有增加,但耐磨性能却可提高近20倍;MoS2-DDPLB膜在摩擦过程中极易向对偶转移,同时在摩擦力作用下膜下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或变化。  相似文献   

2.
综合应用 SEM, WDS, SAM及 XPS等技术逐一分析了不同润滑状态下Mo/Cr2O3摩擦日表面膜的结构:观测到润滑状态转化和试件表面反应膜化学结构之间的对应联系;揭示了边界润滑状态下试件表面上形成了含有石墨和 MoS2的混合团体润滑膜,这是Mo/Cr2O3体系高温下具有良好摩擦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DDP修饰Ag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微乳液中以化学还原法制备了DDP修饰的Ag纳米微粒,TEM形貌分析表明所合成的微粒粒径约十几纳米,且分布均匀,由结构、红外、元素分析和热分析证实了DDP通过化学作用包覆于Ag纳米核表面,有机修饰层的存在使得Ag纳米微粒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表面修饰纳米粒子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用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DDP)、硬脂酸修饰的MoS2、TiO2纳米粒子,并用作油品添加剂.通过表面修饰的方法不但解决了油溶性问题,而且由于修饰层控制了粒子的长大和团聚.在四球机上研究其摩擦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有机基团修饰的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抗磨、减摩能力,并根据摩擦表面光电子能谱分析提出润滑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5.
纳米SnO2和分子筛封装纳米SnO2簇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液相法制备出纳米SnO2超微粒,以及在分子筛的笼穴之中合成出纳米SnO2簇.利用XRD,TEM和Mossbauer谱(穆谱)对2种纳米粒子的微观结构状态进行了表征.XRD和TEM测得液相法制备的SnO2超微粒晶粒度为10nm左右.穆谱研究表明2种纳米SnO2微晶的穆谱均由体相原子和界面相原子2套子谱所组成.穆谱研究还证实了分子筛封装纳米SnO2簇微粒的分布均匀程度明显高于液相法制得的纳米SnO2.  相似文献   

6.
在水醇混合介质中,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出了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DDP)表面修饰的金属Ni纳米微粒,并对制备条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合成的DDP修饰金属Ni纳米微粒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其粒径小、分布均匀、并且表面修饰层的存在抑制Ni纳米微粒在空气中的氧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XRD,IR,Mobauer ESR,XPS,SEM和孔结构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新鲜,失活和再生三种丙烯氨氧化催化剂的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新鲜催化剂中各元素以Fe2(MoO4),α-CoMoO4,NiMoO4,γ-Bi2O3.MoO3,α-Bi2O3.3MoO3,η-MoO3,α-Bi2O3和β-Bi2O3形式存在2;失活催化剂中,部分Fe2(MoO4)3转变为α-Fe-M  相似文献   

8.
CoO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微乳液法制备了表面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修饰的CoO纳米粒子,初步探讨了合成的最佳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仪(IR)和X光能谱仪(XPS)研究了样品的性质,并将其用到一氧化碳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中研究其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此法制备的CoO纳米粒子呈球状,属立方多晶结构,粒径可以控制,表面活性剂DBS以SO3^2-形式与Co^2+相结合。对一  相似文献   

9.
以十八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为表面修饰剂,钼酸钠、硫化钠、稀硫酸、盐酸羟胺为原料,合成了PyDDP修饰的MoS2纳米微粒。优化了还原过程、硫代过程和酸析出过程的工艺参数;采用IR,TG-DTA,XRD等分析方法,对表面修饰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表面修饰纳米二硫化钼微粒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粒是一种表面为有机物修饰、存在无机核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微粒。通过四球试验,研究了所制备微粒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SEM,EDXA等方法对钢球表面的形貌、钢球表面元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所制备微粒对材料的摩擦学改善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离子束修饰提高钛阴极析氢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重离子注入W^+/Ni^+,W^+/Mo^+及溅射Fe后再单离子注入Co^+或W^+等离子束修饰的钛电极在1NH2SO4中的析氢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纯钛电极相比,离子束修饰电极的催化析氢活性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注W^+/Ni^+电极的析氢过电位降低300mV,用XPS和AES能谱分析了离子束修饰电极的表面元素及相结构,讨论了修饰电极催化所氢机理。  相似文献   

11.
应用XRD,TEM,Mossbauer谱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iFeNi元素混合粉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固态合金化机理.测试了不同合金化时间的Mossbauer谱.结果表明,由于Ni元素的加入,TiFeNi的合金化过程与TiFe二元系中只有Fe扩散到Ti点阵中的合金化机理不同,出现了多种Fe原子过渡状态,这些过渡状态主要是Ni及Ti原子扩散到Fe点阵中形成的固溶体结构.在合金化过程完成后,最终形成B2结构的纳米晶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Mossbauer谱和PAT寿命谱对纳米SnO_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nO_2的界面相和在真空环境处理造成的氧缺陷,使Sn4+的离子特征下降,改变了样品的超精细结构参数。根据正电子在表面缺陷湮没的两种不同机制,分析了捕获缺陷的类型及其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纳米SnO_2晶界缺陷处Sn原子附近的电子密度较大,结构中的氧缺陷使电子密度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3.
对Fe-Ni-MoS2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及其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依靠传统的电镀工艺,悬浮在酸性电解液中的MoS2微粒能与Fe、Ni共沉积形成Fe-Ni-MoS2自润滑复合镀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复合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与45#淬火钢和球墨铸铁等材料相比,Fe-Ni-MoS2自润滑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减摩性。  相似文献   

14.
电沉积Fe—Ni—MoS2复合镀层及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Fe-Ni-MoS2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及其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依靠传统的电镀工艺,悬浮在酸性电解液中的MoS2微粒能与Fe,Ni共沉积形成Fe-Ni-MoS2自润滑复合镀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复合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与45^#淬火钢和球墨铸铁等材料相比,Fe-Ni-MoS2自润滑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减磨性。  相似文献   

15.
具有六方晶体结构的MoS2,在各种固体润滑涂层中能否充分发挥其减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MoS2在涂层中的位向。文中对镀层的微观结构及晶粒取向进行了深入的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镀层中的MoS2晶粒,绝大多数都以其(0001)基面平行于镀层表面.显示了明显的择优取向特点。此外还结合镀层的微观结构分析.对Ni与MoS2两相的共沉积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邻苯二甲醛对固氮酶催化乙炔还原及放H2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醛是有效的固氮酶活性中心双齿螯合抑制剂。在MoS^2-4-nFeCl2-DMF自兜合成固氮酶活性中心模拟物体系中,邻苯二甲醛的加入导致线型三核络合物[Cl2FeS2MoS2FeCl2]^2-(低维结构)的特征电子吸收光谱消失。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在此双齿配体协助下上述无机盐体系自兜合成高维结构Mo-Fe-S簇化合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用二次热压工艺改善了MoSi2/SiC复合材料致密度,热压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可达到理论密度的92%,用SEM和SRD对热压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的研究表明,热压复合组织为MoSi2基体上弥散分布着SiC颗粒。  相似文献   

18.
超细微粒晶化与非晶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空溅射制备二元体系Ag/SiO2和Ag2O/SiO2中超细微粒Ag和Ag2O的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微粒线度为纳米尺寸量级时,即具有向结晶化和非晶化方向自发演变的特性。这种结构相变过程决定于超细微粒本身的形态、线度、表面或界面微结构以及化学组分。相变过程中微粒的结晶核线度L与演变时间t的关系可以表示为L∝t^α。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新型的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2-4-MoO3-ZrO2;考察了该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XRD、AES、SEM、比表面测定等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结构形态,并与SO2-4-ZrO2、MoO3-ZrO2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oO3的引入明显地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并且具有稳定介稳的四方相ZrO2(t)、延迟晶化、提高催化剂表面含硫量的作用;SO2-4和MoO3共存时,两者表现出较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代位合金元素对Fe3Al金属间化合物塑性与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将Cr、Mo、Mn、Ti、Ni、Si等合金元素分别加入当量成分的Fe3Al金属间化合物后对其室温塑性,800℃周期氧化性能,氧化物结构及Al元素由试样表面向内部的分布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