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茹 《科技信息》2012,(7):415-416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应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强调对语言的理解应建立在人总体认知的基础上。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很关注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理解有过不同的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视角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的作用。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具有解释和制约作用,对于隐喻意义的推导和意义的筛选过程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会话含义往往是通过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产生的;对语境的了解是理解隐喻具体意义的前提;隐喻会话含义具有不固定性。隐喻在词汇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往往引起词语原型意义的改变、语义的扩展及范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隐喻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文化在不同语言中所表现出的隐喻现象也是大相径庭的。而某个相同的和文化有关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所暗含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如果缺少文化信息和当时的具体语境,都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的理解起阻碍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的渗入,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把握能力,这些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语言学的抑制机制、认知语境及隐喻度三个角度解释隐喻的限制性特点,发现在隐喻理解过程中,得到激活和映射的是喻体中与隐喻意义有关的、与认知语境关联性大的抽象特征,而受到抑制的则是代表喻体字面意义的、与认知语境关联小的一般特征。并且对于高隐喻度的话语,人们要进行额外的认知加工,会更加积极地选择和限制喻体属性对本体的映射。  相似文献   

6.
隐喻语义是俚语的本质特征。美国俚语的表现形式常常以词汇手法或是修辞手法的形式出现。隐喻语义的理解主要依赖于相似性、联想性和语境。俚语的使用更像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而俚语的隐喻特征在某种层面上折射出的更是一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刘英杰 《科技信息》2007,(28):199-199,169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在阅读中对于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隐喻与认知及语言的关系,并阐述了在英语阅读中运用隐喻思维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郭志艳 《科技资讯》2008,(33):203-203
关联理论和格赖斯的会话含义都认为隐喻是超越字面本身的意义,都重视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但两种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推理机制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模式。通过隐喻认知把词汇分属不同域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丰富了词汇的内涵,从而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隐喻还与文化内涵联系紧密,文化内涵不同,词汇的隐喻义既有相似的认知,又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此,语言习得者有必要进行跨文化内涵的学习,正确地理解与应用词汇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10.
黄瑞霞 《科技信息》2010,(8):I0152-I0152,I0154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在语言层面的隐喻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模式,因而造成学生对隐喻的理解的困难。本文旨在从英汉隐喻词汇含义的不同,从英语专业精读课文中摘取例子,阐明隐喻词汇在精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更好的理解与运用隐喻的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1.
徐敏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97-99,69
隐喻的出现,源自于语言生产和意义生产的不对称所导致"语言的贫困",因而隐喻的使用以语义为核心。隐喻语义生成于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两个不同意义领域之间的互动,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语境性、创造性、开放性和诗意性。  相似文献   

12.
谈话语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谈话语体中包含和显现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并集中表现在用词、俗语谚语和比喻方式等内容中。因此,在谈话语体最基础的普通词语、俗语谚语以及比喻用法等方式中,我们除了可以理解其一般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潜含的文化方面的意义和信息。  相似文献   

13.
大量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因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更重要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效性,并提出一些改进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从语用角度浅析英语成语歧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成熟很容易引起歧义,主要的歧义现象是成语和普通词语间的歧义与成语喻义和字义间的歧义。歧义的消除有赖于语境、背景知识和我们的百科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英语的一大特色。概念隐喻理论指出,一个词语诸多义项不是任意的关联,隐喻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是词义扩展的重要理据。教师帮助学习者了解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对词汇多个义项的记忆将不再是孤立的、割裂的,从而可大大减轻其记忆负担,激发词汇学习的兴趣,促进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17.
雷迪的管道隐喻理论对于意义的理解有漏洞。文章归纳其漏洞为三个方面,并认为只有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出发才能有效地把握意义的内涵,实现成功的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