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剑英  邹婷 《科技信息》2013,(25):2-2,53
隐喻思维的语言哲学视角释读成为隐喻多元研究的热点。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及其隐喻观代表了其哲学倾向的风向标。隐喻的哲学生存观体现了隐喻的人之生存的两个维度:自然性生存和精神性生存。人类隐喻了他人、他事、它物的境况而最终实现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关于隐喻的本质,隐喻在语言应用中的理解以及隐喻的功能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本文作者从介绍隐喻的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入手阐述了隐喻在诗歌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作者从介绍隐喻的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入手对传统的隐喻理论和现代的认知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现代隐喻理论相对于传统理论的进步性,着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仰媚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4):71-73,89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瓶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词汇。  相似文献   

5.
王丹 《科技信息》2010,(8):131-132
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近二十多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领域上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词汇的研究,使用英汉语料,对"头"词语进行认知分析,构建其隐喻框架,阐释其同异性。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有人尝试过用认知的观点来看待隐喻(Cameron&Low,1999)。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自1980年当代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的著作Metaduiphors We 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海燕 《科技信息》2013,(12):164-164
随着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格范围转向认知语言学范围,隐喻能力被提升至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称的三大语言核心能力。因此,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在探讨隐喻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描述语言。同时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向认知学转化,把隐喻纳入了思想和认知的研究轨道。身体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形式,其构词理据是把人体器官隐喻化,通过基本词、修饰词、叠音词、同义、互反、习语等六种方式达到表达形象生动的效果,这是体验哲学运用到语言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动物身上的特征与自己的属性嫁接叠加,与动物合二为一,通过隐喻的路径创造出一系列相关的语汇。通过对十二肖语簇在汉英语言中隐喻意象的对比,从体验哲学和文化分野的双重视角阐释了人们识解同一动物时的共性和异性。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与西方文字的差异,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子,在于由对待判断系词“是”而导致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制度。透过西方文字的“being”,可以追溯到亚里七多德形而上学的“本体”和附属于本体的属性或形式的学说。化为形式逻辑,则是以同一律为基础的三大逻辑规则。Being不但是哲学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也是宗教、科学的基础,又是以主体一客体或文化一自然为代表的各种范畴一一对立的基础,总之,being标志着一种“垂直的逻辑”思维模式。汉语中的“是”从传统使用中就没有严格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系词效果,而是一种横向的类比思维,也就是把不一样的事物说成是一样的。在传统上称之为“兴”,即所谓“象征”。在效果上,汉语思维传统属于一种“横向的逻辑”思维传统,它模糊西方意义上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12.
林白是文坛上"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语言自由妖娆,具有强烈的诗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色彩描摹的诗性化、句式选择的诗性化、语言变异的诗性化。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借助诗歌描写来进行的;因此,考量林白小说诗性语言的修辞成因,隐喻作用不可或缺。林白小说的诗性语言以陌生化和空白点为读者带来一种语言延伸的审美体验,这种诗性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语言诗意血脉的传承,也是推动文学风格演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词汇的隐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还具有多项功能.隐喻的相似性特征及跨文化的差异,隐喻的一些构成方式和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都是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的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当时哲学观念的新变化;第二,逻辑东渐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第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出现。西方逻辑东渐对中国近代时期哲学革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蓝图的一种有益探索——妥善处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进步文化成果,扬长补短,择优而从。  相似文献   

16.
冯契对辩证逻辑有独特的研究,他对辩证逻辑的主要贡献有:第一,明确了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从而科学地区分了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第二,提出了具体概念学说,从而确定了辩证逻辑主题是研究具体概念的学说;第三,构建了富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范畴体系,从而展现了独特的辩证逻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语用意识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产生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以此可以深入探讨"怎样用地道的译入语表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这一译界长期命题提供新的视角。文章指出,中国英语也罢,中式英语也罢,它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及表达方式在中国人潜意识中的存在有密切联系。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地、同时又不易觉察地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使用时对英语表达方式产生排斥和异化。中国英语之所以不是中式英语最重要的一个指数在于它克服了汉语思维模式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中国的"象思维"只能是"象语言","象语言"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象数逻辑"."象数逻辑"通过"取象去形",以"无形之象"追摹自然变化之序而创立推演体系,包括比类推理与太极推理两大推理法则,且深涵价值底蕴.中国"象数逻辑"较之西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更具本原性,内涵更丰富,包容性更大,其以"象数算法"为基础,但蕴涵其中,并未分化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古代数学本为体用不二之完整体系,洛书、周易之"象数算法"与中国古代数学之"机械化算法体系"一脉相承.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继承创新,不仅对人类数学史,对当今数学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今天创建现代的中国语言学、逻辑学,为中国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时间——空间隐喻、时间——金钱隐喻、时间——实体隐喻,这说明时间的隐喻性思维具有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决定语言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