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梦"是美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美国语言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是美国人思维和梦想的源泉,具有诗性和隐喻的特征.借助隐喻思维,人们不仅能够从美国语言中透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重新审视语言在一个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启示我们只有树立民族语言意识,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主权.  相似文献   

2.
"美国梦"是美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美国语言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是美国人思维和梦想的源泉,具有诗性和隐喻的特征。借助隐喻思维,人们不仅能够从美国语言中透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重新审视语言在一个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启示我们只有树立民族语言意识,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主权。  相似文献   

3.
隐喻与文化密不可分,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基本体现,也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而文化借助隐喻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得到传播,并且制约隐喻思维。二人转生长在一个语言十分丰富的文化土壤里,对于二人转中隐喻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生动、朴实、俏皮的东北语言及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对二人转隐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时间——空间隐喻、时间——金钱隐喻、时间——实体隐喻,这说明时间的隐喻性思维具有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决定语言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时间——空间隐喻、时间——金钱隐喻、时间——实体隐喻,这说明时间的隐喻性思维具有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决定语言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诗性写作是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构划。诗性对伍尔夫而言,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诗歌的特性",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与逻辑性相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带有鲜明的维柯论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她的诗性理解突出地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作为艺术表述方式的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观点。文章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该概念隐喻化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并从产生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常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去认识客观世界。本文借助语料库,分析了英语中"眼睛"隐喻的分类及特点,并证实人类认识自身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诗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特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心雕龙》也体现出了鲜明的诗性特征。分析《文心雕龙》的诗性特征,应从诗性的思维方式、诗意化的语言、诗意化的生存方式三个层次着手。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由于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在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文人们实现了对自我人生及山水自然的诗意的发现,诗性的内涵在魏晋重文的背景下表现为诗性的表达,在笔记类著作《世说新语》中表现为叙事的诗性。从语言、叙事和结构三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比喻是司空见惯的。刘勰对比喻的运用则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喻在《文心雕龙》中的主要作用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论主张,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评述《文心雕龙》中比喻运用的类型,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及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简述刘勰在古代文论写作史上运用比喻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14.
文言的衰微为白话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在文言文的废墟上“五四”白话文运动顺理成章地建构了“五四”白话文诗学。“五四”白话文学在语言范式革命的推动下确认了自我的本质特征,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与文学观念三个维度初步完善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言说方式,“五四”新文学也因此成为一种根基深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类比,指出:音乐语言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为材料,按照一定的音乐创作法则构建起来的人类情感主观性的描述。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语言虽然不同于文学语言,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更真实、更准确。它是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最贴切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对待文学的态度较为圆融通达,论文切于实而重于情,提出了文质兼备、宗经复古、范围一气、风格多样等新的文学范式,这对扫清宋初文弊,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萧红与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个性的女作家 ,她们所创造的诗化小说和融会了现代意味的民族化小说样式 ,为新文学小说创作带来了种种新奇的美学景观。从小说的语言、色彩方面比较论述二者的创作 ,可有效揭示作家富有女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色彩美是文学语言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词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变异性的语义特征和文化性、情境性隐喻象征功能。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词的语义特征和隐喻象征功能,可以描摹出色彩鲜明的客体对象,渲染人物独特的主观情感,凸显写作主体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9.
媒介变革与语言诗意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视为主的现代电子传媒迅速发展,有力地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感受方式和理解方式:一是消弭了人与欣赏对象间的距离感,强化了现场感;二是清洗了文学艺术的“氛围”或诗意,以“去差异化”消解了各个领域的界限;三是将“理性自律主体”置换成“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令语言成为能指的飘移。上述种种变化强暴地摧残着传统的语言的诗意并逼迫它彻底调整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