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城市中的老地名作为一种多样性城市事件,沉淀着城市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对城市老地名的保护就是对城市记忆的保护.本文以长沙传统老地名为例,说明城市地名中隐藏着城市故事,并以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在地名中的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保护这些有故事的多样性城市事件就保护住了相关记忆.最后阐述城市地名中的故事与空间之间的深刻意义,进一步说明保护城市老地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英雄"曾经是文学文本的主题,英美文学也不例外.但是现当代英美文学中的传统"英雄"已经消失.本文探讨了"英雄"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分析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位移和对存在的重新定义,指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陷和对存在的迷惘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军 《工程与建设》2005,19(3):217-219
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既是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时期,又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时期,这期间各种利益和各种矛盾冲突尖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在城市建设中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工作思路,要研究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统筹传统和现代、统筹传承和发展,让城市记忆赋有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五四"女作家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当时女性进入社会的先锋.本文以中国女性文学和"五四"文学为背景,从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方面和女性性爱意识考察了"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探究"五四"女性文学开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思想、艺术价值.认为"五四"女性文学第一次全面展示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权藩篱时的独特心声,映照出女性生活中许多始终不被注意的侧面,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崭新话题,激烈否定了封建男权传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5.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徐坤小说的研究中,对她创作中所揭示的社会转型期与知识分子“边缘化”问题、商业文化与男权文化境遇中的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两个方面论的研究论述比较普遍深入,而对徐坤小说中所揭示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变迁及城市人的异化现象和都市文明病关注、论述甚少,实际上,徐坤小说的背景是城市,因此,徐坤的小说对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大潮中城市人面临的价值观的变迁、物欲的困扰和精神的异化及现代城市文明病等也有切身的感受,并在其创作中有独特的思考与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上国学热的发展,学生们也开始增大了学习传统文学的热情与兴趣,尤其新课改以来,学校和教师逐步加大对学生语文传统文学的教育教学,特别是高中文学中的诗词学习,逐步受到语文教师和高中生的关注。所以,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学校和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学习传统诗词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高中生们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记忆古代和现代诗词,逐步培养出热爱中国传统诗词文学的优良素养。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化倾向则与近现代中国文人的强国梦想密切相关。通过赋予文学政治内质,使文学文本政治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建立公共的意识形态想象空间,以促成国民意识改变,来达成自己参与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是现代主流作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动力。这种文学的现代意识形态化建构,经历了晚清倡导、五四厘定、创造社明确、"左联"时期文学与革命结合、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再认知,有助于认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之一部的文学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以住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为着眼点探究了世居于大小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并以传统医药为案例分析了文化景观变迁对当地传统知识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1)鄂伦春族住房由传统的"撮罗子"变为砖瓦结构的平房或楼房;生产方式由狩猎采集变为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现状;生活方式由以狩猎为主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变为资源、信息迅速交换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形式由单一性的原始文化变为多元性的现代文化;(2)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对传统知识有巨大影响,人们对传统医药的认知度、使用频次逐渐降低,导致其面临消亡的严重威胁.分析表明:鄂伦春族住房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与20世纪中期以来的定居、转产、禁猎等以政府为主导的重大事件和相关资助性政策密不可分;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由各民族杂居互助学习、科学发展改变人们意识形态等因素驱动;传统文化因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等原因面临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文化景观与传统知识密切关系使得传统知识会随着文化景观的变迁而产生变化,加强对传统知识的整理、挖掘、保护与应用研究,能够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本文着重从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文学论争等方面,论述了它们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这是同济大学城规系和广岛大学工学部及苏州市城市研究会在1988年到1989年合作的科研成果。论文论述了苏州城市传统空间形成的历史和特征,苏州传统民居的构成概念,民居细部的构成、配置形式,苏州前街后河的形成与建造特色,传统住宅地段的街道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魅力苏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快速的经济增长,二是独特的城市环境。“园林苏州”、“水城苏州”,便是苏州两个最为显著的城市标志。 自古苏州就以水城特色闻名于世。千百年来,苏州一直以水而富庶,以水而灵动,以水而美丽,以水而骄傲。可以说,是绵延不息的水成就了名城苏州。 水,是苏州的灵魂。水,是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力的动力源。 珍视水就是正视未来。跨入新世纪,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创建节水型城市”的活动在苏州全面展开。这凝聚了现代苏州人对于“水与城市”关系的新的认识理念。近期,本刊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苏州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苏州市水务局局长黄雪球。  相似文献   

13.
苏州新区的迅速崛起,无疑是苏州建城2500多年历史上的一大奇迹。目前,苏州新区不仅以其恢宏的气势赢得了中外人士的瞩目,而且也确实已经成为苏州未来发展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示范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然而,如若我们对苏州新区在整个苏州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那就未免过于肤浅了。一个已经十分明显的事实是,苏州市区由于新区的形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扩容增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而使得苏州经济的发展模式开始由"农村推动型"向"城市辐射型"转变,这是苏州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捩点。一、苏州经济的发展轨迹有人曾经把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概括为"古代早熟,近代后发",而苏州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一特点的典型实证。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之后,曹禺对《雷雨》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修改,主要人物蘩漪也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女性视角来看,1951年本《雷雨》中的蘩漪被阶级论所左右、"去女性化"、几乎被毁掉,这一切皆源于当时政治—文学高度一体化的文学场以及曹禺在当时文学场的复杂占位。1954年本中的蘩漪虽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恢复,但依然做了很大删改且被赋予了反封建意义,这与当时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对"五四"新文艺作品的肯定密切相关。1958年"大跃进"的开始以及"左"的思潮的不断升级则导致作者首次以"资产阶级女性"的设定否定了蘩漪。  相似文献   

15.
"科教兴省"和城市化是江苏未来实现基本现代化五大发展战略中关键的两个战略。两者之间互动关联,从苏州教育现代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的成功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变迁轨迹,领悟其演绎规则。事实不断证明,建设现代城市与发展现代教育同步推进是加快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途径。 1、教育现代化成为推进区域城市化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策过程的研究离不开对于政策变迁的解释.早期的政策理论多以利益集团的互动作为政策变迁的驱动力.这一途径面对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基于此,许多西方理论将观念、价值观等信念因素引入政策变迁的分析中,从而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利益基础分析的不足.倡导联盟框架就是这些理论中的代表.本文就将用该框架来分析我国的婚检政策变迁,来验证其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青年作家穆时英深刻地领悟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生命的精神困境,并以其娴熟的新感觉化技巧,对上海这一"建在地狱上的天堂"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和揭露,创造了迥异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都市文学,体现了现代派文学关注个体生命精神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期有多部实验电影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和叙事工具来关注中国都市的当代转型及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如果静止和沉思是第五代电影的主旨和准绳,那么"都市一代"的实验电影则以其动态性及其对当代城市生活的瞬息万变的高度知觉为特征.<月蚀>和<苏州河>两片激进的当代性体现在它们对于引入另一种现象学的政治与诗学的坚持.魅影姊妹是过去和当下相复合的人物形象,各自不完整却又相互重叠.她们表现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以及这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对人的摧残,同时也借助多种方式的感官修复过程来确保社会记忆的持久性.从更宏观的世界影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电影造就了德勒兹所称的"直接的时间影像":它试图重新确立电影中的时间与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影片的视觉风格可以理解为是把现代人的失落感和疑虑调配到黑色电影的语法中来,改装出另一种适用的"方式与格调",再用它对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中国文化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城市的重构、整合相互关系的历史研究,从中发掘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指出传统文化格局的变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落后文化吸纳先进文化,促进城市形态的变更。在城市的重构、整合方面,旨在为现代的城市设计提供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