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了VaR模型的基本原理,引入噪声信号模拟投资者的行为,建立并利用VaR模型对单只股票进行分析,得到了单只股票的内生流动性风险在风险价值方法下的一种度量.拓展到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推广和实证分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资者行为的DHS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S模型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拥有私有信息和公开信息的两类投资者的自信心理与行为结果的依赖模式,该模型将投资者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过度自信心理和自我归因偏差心理纳入其中,对大量的市场异常现象进行了解释,本文分析了投资者不同时期受自我归因偏差影响下的自信程度,并给出动态DHS模型的亏损概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连续渗流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交易信息在投资者之间传播对于股票价格波动产生的实际影响.通过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进而在已有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更为实际的投资者行为模式,使之更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同时文章对模型的参数做了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概率准则模型在单值基准收益率大于最小方差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时无最优解,根据投资者的行为和心理,文章对经典Markowitz模型进行改进,将投资者的基准收益率设定为区间,考虑了交易费用和投资者已持有证券,建立了证券投资组合的区间概率准则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最优解。算例表明,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金融学认为: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套利行为能有效地消除市场中的错误定价。然而,越来越多的实例证实了证券市场中套利这一行为是有限制的。对套利限制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噪声交易风险的长期存在性,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并对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投资者有限关注与股票市场的联动作用进行了分析,回顾了关于传统金融学理论和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国内外文献,并且比较了两者的区别.介绍了有限关注以及目前的几种理论模型,根据模型得出个体注意力是有限的,投资者风险认知不足会直接影响关注行为.基于传统的投资者关注度代理指标包括换手率、交易量等,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代理变量可以更直接地反映投资者的关注行为,因此研究选取百度指数作为投资者关注行为的代理变量,当投资者在搜索该股票的信息时,无疑表示投资者对这支股票产生了关注.百度指数提供的关键词被检索的次数,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关注度,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也会驱动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通过建立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对投资者关注行为和股票收盘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者的关注行为与股票收盘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风险资产内部交易市场中,当做市商观察到部分噪声交易量的信号(即不完全噪声交易信息)时,这个信号对内部交易者的期望利润、交易强度、市场流动性将产生影响。研究了具有两类不同风险偏好者的内部交易者模型,即风险厌恶模型和风险喜好模型。研究表明:当该信号与Gong和Zhon(2010)模型,肖和周(2013)模型相同时,这里的期望利润、交易强度和市场流动性与GZ[2]模型,肖和周[8]模型相比均相对较小,但不影响内部交易者信息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8.
从投资者当日(T)投资所面临的交易风险出发,运用数据客观地对比分析了在“T 0”和“T 1”两种交易制度下带给投资者的交易风险,阐明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两种交易制度的优劣性,通过数据分析,认为“T 1”交易制度并不能更好地保护下跌行情中从事股票交易的投资者利益.甚至,在上海证券市场上“T 1”交易制度下的交易令投资者不能及时纠正交易错误,导致投资者的交易风险有扩大趋势.其实,投资者面临的最大交易风险并不是“T 0”和“T 1”这两种交易制度所带来的,而是股票市场的下跌造成的.因此,如果综合考虑我国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两种交易制度带给投资者的交易风险,实施“T 0”交易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验证了国际碳期货市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并以投资者同质性、过度自信以及风险厌恶等假设为前提,构建了投资者过度自信影响碳期货定价的均衡价格数理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碳期货价格及其波动的机理,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模型分析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越大、交易费用程度和保证金率越高,碳期货预期价格越高;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越大,碳期货预期价格越低;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提升放大了碳期货价格的异常波动,碳期货交易保证金对碳期货价格波动具有影响,但交易费用不影响碳期货价格的波动;数值模拟验证了均衡价格模型理论分析的结果,同时发现投资者心理因素对碳期货价格及其波动的影响要比保证金和交易费用等因素而言更大。  相似文献   

10.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及其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马克维茨(Markowitz)投资组合(Portfolio)模型进行了阐述,即投资者进行决策时总希望用尽可能小的风险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或在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风险·并且针对马克维茨投资组合模型假设条件中的市场效率、风险测度、参数估计时效性、零交易费用等假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马克维茨证券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组合证券投资优化模型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0—2012年A股市场的面板数据,从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趋同的视角,分析了机构投资者趋同交易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其间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趋同交易行为与股价同步性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且2者之间的正向关系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弱。结论表明,机构投资者既有降低股价同步性的一面,同时又有提高股价同步性的另一面,这一发现对客观认识机构投资者对股价同步性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非对称GARCH模型和正反馈交易模型,对中国A股市场的正反馈交易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现货市场的正反馈交易减弱,但正反馈交易减弱的原因并不在于市场信息效率的提升,而是由于正反馈交易由股票现货市场转移至股指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正反馈交易主要起到的是分流而非抑制作用,这一结论不同于以往对股指期货作用的乐观评价.计量检验同时发现: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与正反馈交易强度负相关.正反馈交易具有显著的风险寻求偏好,因此,对股指期货的交易限制,虽然可以短期降低正反馈交易的风险联动,但无法改变正反馈交易的风险偏好.所以,相关的制度安排应重点关注市场效率的提升而非波动抑制.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羊群行为指投资者面临不确定信息时,忽略自有信息,模仿他人决策.针对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较重,市场主力接收的信号具有不确定性的实际情况,建立市场信号有噪声时的羊群行为模型.通过参数假设,对模型求解,分析跟风行为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投资者的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相互作用,构建市场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分别研究理性和非理性认知风险、认知收益对市场认知风险、认知收益的偏离问题.结果表明,非理性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的偏离程度与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市场价值权重以及非理性投资者的情绪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本挖掘和文本分类技术分析新浪财经股票论坛上投资者发布的信息,并据此构建投资者乐观情绪、意见分歧指数;通过SPSS分析反映投资者情绪的这些指标与IPO抑价和IPO上市首日交易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股票论坛并不仅仅是"噪音",基于论坛信息的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及交易量有显著影响,即投资者情绪乐观指数与IPO抑价、交易量成正比,意见分歧指数与交易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证券投资的非理性认知风险与市场认知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构建了证券投资的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非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的相互作用,构建了证券投资的市场认知风险度量模型,研究了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对理性认知风险和市场认知风险的偏离问题。研究结论表明: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偏离市场认知风险的程度依赖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市场价值权重。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与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网络舆论的流动性,也影响到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我国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普遍偏好短线交易,大量舆情信息的冲击更容易使投资者增加交易频次。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与舆情相关的概念股,研究舆情信息传播与投资者频繁交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舆情信息的传播增加了投资者的交易频次;(2)舆情信息的传播虽然使投资者频繁交易,但并没有促成过度交易;(3)舆情信息通过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从而促使投资者产生频繁买卖的行为。研究结论对投资者正确看待舆情信息、监管当局关注媒体舆论导向和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羊群效应的经典理论及模型,并通过引入欠发达市场中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的资产增值幻觉,从投资者不完全理性的角度,解释了羊群效应多发的原因,以说明欠发达市场与发达市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