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VHA-273和HA-MEV是两个不同来源的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前者是从我国湖北省荆州地区获得。后者最初来自苏联。为了探寻对这些病毒敏感的细胞系,建立起较优的病毒——细胞体系,用这两个毒株分别感染了七种鳞翅目昆虫的八个细胞系。这些细胞是中国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的BCIRL-HA-AM1、美国棉铃虫(H.zea)的BCIRL—HZ—AM3、烟夜蛾(H.virescens)的BCIRL—HV—AM2、黄条行军虫(Spodoptera ornithogalle)的BCIRL—SO3—HNU1与BCIRL—SO4—HNU2、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的IPLB—SF—21、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TN—368(CLI)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BCIRL—PX2—HNU3。此外还用VHA—273感染过另一种实夜蛾(H.Subflexa)的BCIRL—HS4—HNU4。病毒接种物包括稀释的病虫血淋巴以及具有感染性的细胞培养基。不论是病虫血淋巴或具有感染性的培养基都能使敏感细胞受染。病毒的复制以培养的细胞在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多角体为标准。发展最快的,在接毒后三天,核内即可见到多角体,但大多数在一周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对VHA—273敏感的包括粉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和小菜蛾的三种细胞系,对HA—MEV敏感的有草地贪夜蛾和粉纹夜蛾的二种细胞系。其他各种受试细胞对这些毒株敏感性很低或不敏感。将已复制多角体后的细胞用超声细胞破碎器处理以释出多角体,三次重复计数的结果为:VHA—273在粉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小菜蛾细胞内复制量分别为13×10~5PIB_s/ml、11×10~5PIB_s/ml、2.7×10~5PIB_s/ml;HA—MEV在草地贪夜蛾、粉纹夜蛾细胞内复制的量分别为3.8×10~5PIB_s/ml、3.5×10~5PIB_s/ml。用细胞培养复制出的病毒多角体稀释成不向浓度,感染对本病毒敏感的美国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每种浓度试验用虫25—50头,其致死中浓度为VHA—273:830PIB_s/cm~2,HA—MEV:478PIB_s/cm~2。当浓度为1000PIB_s/cm~2时,VHA—273与HA—MEV感染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4%和82%,浓度为5000PIB_s/cm~2时,其死亡率均达92%。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几种动物培养细胞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从细胞水平探究它的安全性,本试验用多粒包埋型(MEV)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了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及人的细胞培养物,以观察病毒对这些细胞的致病性。同时还用这种病毒感染了该病毒的宿主细胞——棉铃虫卵巢细胞,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除棉铃虫卵巢细胞中出现了病变并复制出了多角体外,所感染的其它各种细胞均未发现细胞瘸变和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4.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不能成功感染同属甜菜夜蛾(S. exigua,Se)昆虫,为深入研究SpltNPV在离体Se301细胞中的感染进程以及病毒感染失败的原因,对感染后Se301细胞进行DNA复制、病毒基因转录以及病毒蛋白表达等检测。结果显示被感染的Se301细胞中病毒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病毒早、晚期基因转录,但检测不到极晚期基因多角体基因(polyhedrin)的表达,病毒的蛋白表达受阻从而影响了病毒完成复制周期。 研究发现病毒蛋白表达受阻是SpltNPV在Se301细胞中无法形成子代病毒,完成整个病毒复制的主要原因,这为深入研究其感染失败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将果蝇肌动蛋白基因5Cactin克隆入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以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为亲本病毒,在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棉铃虫细胞,空斑纯化得到重组病毒,以深入研究棉铃虫病毒在入侵、复制及装配过程中,宿主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对病毒复制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首次发现粉纹夜蛾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和中国棉铃虫单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分别诱导斜纹夜蛾细胞Sl-zsu-1和纹夜蛾细胞Tn-5B1-4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用细胞临界生长密度法对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进行克隆化,获得8株克隆细胞系.各株克隆细胞系各自的形态较为均一,但相互间在形态、生长特性、对病毒受纳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其中一株CS细胞对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的受纳性明显高于SFE—HA—8212细胞,形成多角体的细胞比率、多角体的产量、游离病毒粒子的产量及多角体蛋白的产量均有提高,是研究和应用HaSNPV的有效系统.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小菜蛾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感染颗粒体病毒后16小时,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核开始膨大,细胞亦随之增大。26小时后,气管基质细胞和肌膜细胞的核开始膨大,而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染色质扩散,有的充满了整个细胞。56小时后,在染色质中出现蒴状体。104小时后,所有敏感组织的细胞内都充满了蒴状体,部分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开始溶解,向血腔释放出蒴状体。在整个病变过程尚未观察到中肠、马氏管、血细胞和神经索发生病变。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后第六天,电镜观察表明,在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核和质中都存在大量蒴状体和少量病毒发生基质与病毒粒子。而中肠细胞完整,绒毛清晰可见,在核内有杆形病毒粒子,但未观察到蒴状体。在中肠细胞质内尚未见到病毒粒子和蒴状体。  相似文献   

11.
杆状病毒SpltMNPV病毒粒子中存在泛素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发现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 MNPV)感染的Sl-zsu-1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的泛素或泛素复合物.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在SpltMNPV多角体源病毒粒子与芽生型病毒粒子中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65×103的泛素复合物.推测SpltMNPV在出芽或组装的过程中由感染细胞的胞质中获得泛素复合物.  相似文献   

12.
菜蛾科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株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蛹发展起来的细胞系已经建成并命名为BCIRL-PX2-HNU3.BCIRL-PX2-HNU3是由20个剪碎的全蛹经过消化处理,培养在TC-199-MK 培养基中建立起来的.原代培养只历时48天就开始了第一次转代,由于细胞增殖快而稳定、此后即按1∶2的分裂比值,每周转代三次,待转代100次后,改按1∶10的比值转代,每周一次,至目前为止,该细胞已传至115代.BC1RL-PX2-HNU3细胞仅疏松贴附瓶壁,容易从瓶壁脱落.转代时,不需用消化酶.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但以园形和卵园形为主.28℃时,96小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0小时±2.06.1×10~5/毫升细胞培养8天后,最大密度可达1.3×10~6细胞/毫升.该细胞系细胞的染色体粗短,多为多倍体,具有鳞翅目昆虫染色体的典型性状.用磷酸葡萄糖异构酶作等电聚焦,该细胞系与一些其他细胞系有明显差异.试验表明:BC1RL-PX2-HNU3细胞系对苜蓿尺蠖(Autographa californica)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中国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病毒VHA—273敏感,并能复制出多角体.另外,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感染该细胞系,6天后,电镜切片证实培养的细胞胞质内出现了颗粒体病毒的蒴伏体,但在随后的多次试验中,未能重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974年由江苏省海安县采集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和病原物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能感染各龄幼虫,为典型的幼虫期病毒病。病毒在幼虫组织的细胞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侵染的组织有脂肪体、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血细胞、马氏管、中肠上皮等。神经、肌肉和丝腺没有看到病变。多角体为近于球形或卵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1222±240mμ。病毒粒子杆状,由外膜和髓核构成,长度范围为164~285mμ,宽度范围为28.4~60.7mμ。它以单个或成束(一般每束含2~6个)的形式同时封闭在多角体内,排列是不规则的。这种封闭方式和国外报道的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以及非洲等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显然不同,后两种的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都是单个地封闭的。根据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这种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相似文献   

14.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6.
VHA-273病毒的电镜观察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年来,我们对棉铃虫VHA-273病毒的研究,除了进行室内及大田试验外,还通过病虫的组织切片,连续切片及超薄切片,对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发生和病理,作了些观察。从病虫的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唯一能在胞核内看到多角体的组织,有脂肪体、表皮及气管基质。因此,初步可以认为棉铃虫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与其  相似文献   

17.
运用超速离心和Sepharose 2B或6B柱层析技术,纯化了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VHA273毒株的多角体、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并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家免,在0.65%和1%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了免疫双向扩散与免疫电泳。试验表明,VHA273毒株的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虽然各自与其同源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此二者之间并无血清学关系,试验还表明,VHA273毒株(mNPV)感染中国棉铃虫后产生了大量mNPV与少量sNPV,其多粒包埋与单粒包埋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分别具有相同的抗原特性。由此初步认定,VHA273原毒种繁衍的mNPV与sNPV,在血清学性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五、中肠多角体病毒在五十年代仅见到8种昆虫的中肠细胞中有本病毒的侵入,现在已发现100种以上的鳞翅目昆虫受到中肠多角体病毒(CPV)的侵染,此外,在少数脉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中也发生本病,它们之间是否完全不同、对家蚕能否感染尚不了解。病毒在侵染细胞内形成多角体,是这类病毒的特征,对家蚕来说有在中肠细胞质内形成多角体的,叫做质型病毒,其在核内形成多角体的,叫做核型病毒,后者尚属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病毒微生物农药生产的新工艺,即应用昆虫培养细胞产生病毒微生物农药。同时还介绍了昆虫细胞培养基、培养方法和核多角体病毒生产的工艺过程。也指出应用昆虫培养细胞生产病毒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用油桐尺蠖成虫卵巢细胞系 (Bs4 84细胞系 )增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BsNPV)的若干工艺条件。结果显示 ,病虫血淋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 ,4℃一个月内 ,- 2 0℃和液氮中 4~ 6个月内 ,病毒仍具有实用水平的活性 ;感染后的细胞培养物 ,用超声波破碎优于液氮冻融法 ;感染后的细胞培养物培养2 4 ,36 ,4 8,6 0 ,72h取样 ,超声波破碎 ,培养 6 0h的样品具有较高病毒滴度 ;于感染后第 4 ,5,6 ,7d取样 ,细胞不破碎 ,第 5~ 6天病毒滴度达较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