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2.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e,SpltMNPV)日本株(C3)(又命名为SpltMNPV Ⅱ)是Kamiya等从日本全国各地野外感病幼虫收集、分离到189个SpltMNPV克隆中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一种新型病毒株.本研究在SpltMNPV Ⅱ的基础上构建了egt缺失的,多角体启动子启动的,BmK ITa1成熟肽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的重组移载体psk-△egt-pph-BmK ITa1-egfp,并通过共转染初步筛选出重组病毒感染的荧光细胞.成果为进一步研制高效重组SpltMNPV生物杀虫剂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害广州市郊龙洞一带松树林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经常感染病毒病。我们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种病毒的形态,确定为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感染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中肠细胞,感染部位为细胞质。病毒粒子包容于多角体内,(图1)每个感染细胞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近园球形或椭园,大小相差颇大,直径0.40至3.50微米。多角体可被0.03M 的炭酸钠水溶液所溶解,溶解后释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图2)。病毒粒子由一个电子浓密的核心及周围较透明的薄层外壳所构成。多数病毒粒子呈多边形,直径30至50毫微米(图3)。每病毒粒子常由一层较大的透明层所环绕。  相似文献   

4.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茶毛虫的两种核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导一种三角形的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在同一寄主中的多角体,同时存在两种粒子色埋型:一种为单个粒子色埋型(SV 或SEV):另一种为成束粒子色埋型(BV或MEV)。病毒粒子的大小,都在270—299×27—46nm 范围之内,而其多角体的大小平均为18.3μ。多角体蛋白质品格,表现为线型,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其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7.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9.
对一株感染力较强的茶毒蛾(Cifuna sp.)核多角体病毒(NPV),曾作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本文又进一步作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的研究,发现它为大小不整齐而中小形居多的各种形状的多角体,其中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型,多角体外包有厚约17.3nm 的膜。多角体蛋白晶格,明显表现为线型及点型,夹角相交为60°和120°,相邻两晶格中心距约72.8(?)。在多角体切面中可见病毒粒子最多达79粒,最少只2—3粒,均为杆状,有的微弯,而两端钝园,大小约为336.7×79.62nm.由多角体溶解释放出来的病毒粒子,较多角体切面中的稍细长,约379.2×45.5nm.病毒粒子的切面,其DNA 核心为288.2×36.4nm,包有厚约91(?)的外膜及厚约79.8(?)的内膜,两膜之间的空隙为45.5(?)。本文还讨论了多角体膜及蛋白分子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