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提出的一些文化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界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不仅首倡了一定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启蒙和影响了陈独秀、胡适、周恩来等一批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其对于灵魂深处的忏悔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也进一步完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其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2.
近代翻译活动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翻译基本上以甲午为界,从前期的实用技术为主到后来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学术翻译,体现了近代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发展的过程,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后期翻译中,出现一批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将翻译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或者是文化传播,而且作为一项思想启蒙、服务政治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介绍的西方学说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化一统格局,使近代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特定时代背景来分析翻译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翻译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体育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 起以及20 世纪20~30 年代出现的“土洋思想”交锋,伴以西方社会思潮而至的西方体育, 在传播的同时亦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人体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时期,强兵、御 侮和强种、强国的思潮,促使国人开始探讨体育救国之路;在军国民体育思潮的熏陶下, 体育救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而在民主与科学思潮激荡下蜂拥而至的实用主 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潮、国粹主义体育与民族体育思潮,则使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传 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使人们从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角度开始走向体育的真义与本 质。这是中国体育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国人体育观变迁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中国 近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经世主义是中华元典的"伦理-政治型"的传统精神,晚清经世致用思潮是这种传统精神在古今、中西的冲撞对话中的历史贯通。在晚清社会政治巨变时,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经世思想出现了其如实用性和扩张性等共通性,但也都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可谓是“文化昂进之时代”。①在短短百余年间,近代社会历史的剧烈变动,使社会思想领域呈现出跌宕起伏、交融分化的复杂景象。自鸦片战争以来,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先后发生三次大反省,与此相伴随的,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三大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民主革命思潮、五四文化启蒙思潮,沿着器物———制度———文化这条所谓的“西方化”运行轨迹依次演进。它们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思想求索中找到的。晚清以来专制王权衰落,传统儒家道统信仰体系开始瓦解,而清朝开明士大夫为王朝自救进行的改革却催生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向往。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不能真正解决民族贫弱,他们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大潮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并对之研究学习,同各种思潮进行论辩,在这一过程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最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全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8.
晚清兴起的移风易俗思潮,到民国初年出现了高涨的形势和全新的局面。在新式知识阶层的共同推动下,移风易俗、革故鼎新,成为全社会流行的时尚。辛亥革命后,长沙迎来了一个"民气勃发,思潮泉涌,革新观念,亦如春笋之怒生"的时代,长沙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发型改观;放足运动深入展开;西式服饰盛行;婚俗革新、新式婚礼流行;建筑风格发生较大变革,等等。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化成熟发达,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根深蒂固,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仍然表现为古老习俗与近代文明之间的不断冲突与融合,表现为固守传统和鼎新革故的抉择与彷徨。长沙的社会风俗也在保守与革新的反复拉锯中不断趋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化运动时期国民经济改造思潮的形成,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深刻的思想化渊源。概括起来,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二、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三、西方化的输入与西方化的冲突,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先进资本主义经验,追求国富民强的亚洲各国思想家中,洪仁玕走在前列。他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主张"革故鼎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等人成立"明六社"宣传维新思想,是在1873年,比洪仁玕晚了十几年。相比较福泽谕吉等日本维新思想家,洪仁玕的思想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众的利益和幸福为依归,具有先进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新小说塑造了众多与传统迥异的女性形象,集中呈现了晚清女性生活的新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体察与感悟。从“我”之初现,到被“大我”淹没的“我”,到歧路上畸态的“我”,再到对“旧我”的皈依,晚清新小说的女性形象对作为个体的“我”的认知走过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2.
强大的国防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的保障,康有为在民族危亡之时提出改革军事力量以强国.从开股份公司、停废漕运、设立银行、开矿、邮政、行地方自治等方面探析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国防经济思想,对当代国防经济建设和实现强军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社会,农政荒废,农业衰微,加之列强经济侵略目益加深,临此内忧外患之际,作为晚清重臣的张之洞从“固国邦,养民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理念,形成了自身的“科教兴农”思想,并大胆付诸实践,对清末农业改革和农业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国今天进一步推行“科教兴农”战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西南联大聚集了当时中国各个领域里最杰出的绝大部分学者,这些大师级人物在抗战极其艰难的环境里,依然产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西南联大学者们的经济思想独具特色,对抗战和战后经济重建以及新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其中,代表人物有如陈岱孙、赵迺抟、费孝通等三位著名学者。探讨和总结历史上西南联大学者对我国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能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汉代识字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随着汉代统治者主导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西汉前期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汉初黄老思想的内核是充实着法家思想的,故识字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实用性人才——吏。西汉后期至东汉,儒家思想渐居主导地位,识字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继承和传授五经之学的教研性人才——儒者。这充分显示了封建社会教育对政治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6.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百科性辞书性质的语文应用词典。自它问世以来,以迄于今,学者们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在古代,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甚多,但都是围绕着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字的校勘和辑佚,大抵不出训诂学之范围。自清末以后至现代,《尔雅》注疏、考释类的研究仍有余绪,且向着更细致、更深入的方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现代学者开始多角度、多方位地从宏观理论上、从方法论上转向对《尔雅》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训诂学,而是扩展到了词汇学、辞书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 ,其政治维新思想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从他的政治维新纲领和纲领的理论基础两方面 ,论证其政治维新思想的时代性、先进性 ,从而肯定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行列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孔原胞叔陈丙生本清季秀才,他受孔原等影响而投身革命。1927年大革命运动中,一家五口中他与妻、儿三口一同遇难,由于种种原因却为历史所遗忘达八十多年。笔者近年深入对其幸存两女儿后人,抚育过两女儿的人家之后人,及其他知情人、孔原亲友、陈氏族谱、孔原早期致中共中央之信等资讯的搜集整理,终证实陈丙生为孔原胞叔之事实。故此呼吁给陈丙生一个适当称谓,以还其公道。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和实践者,是现代中国最早注意农民问题的教育家之一。早在民国时期他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村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种种出路。他主张发展“生利”的乡村教育,要建设中国乡村的活教育。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问题重重的农村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