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思想史上,古希腊的“原子论”和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是影响极为深远的两种学说。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方的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思维类型的基本特点。它们的差异,不仅影响中西各自的物质本原和结构理论,而且还影响到中西科学思想的很多层面。通过“原子”型思维与“元气”型思维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西科学思  相似文献   

5.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是该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生态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精神在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呈现。西江流域生态文化作为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重要文化成果,具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功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好类似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在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方面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大众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解后循 《科技信息》2013,(17):296-297
科学(指自然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它来源于哲学。西方有西方的哲学,中国有中国的哲学,由此西方产生了西方科学即现代科学,中国产生了浑天说、盖天说、中医学等中国传统科学。西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本文通过对西方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及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分析探寻我国现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对当前我国实施科学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柳宗元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着重在两个方面阐述作家道家思想的表现:(一)对道家“元气”说的继承和发挥.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到“元气”产生万物是通过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述了“元气”的无限性及其表现(?)态.(二)对道家“天道自然论”的继承和发挥.由“天道自然”走向无神论,由“天道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现代语文教育是人类追求真善美文化的一个特殊流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现代语文教育在这种社会需求与个体精神升华的螺旋发展中,承担着融合现代科学精神,用独立的理性去审视文化,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任务,在文化的不断提升中,使现代语文教育向着更良性、更优化、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在21世纪之初提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传统工业化、现代化凸显弊端,人类中心主义祸患无穷,资本霸权加剧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深层生态学主张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都有助于我们摆脱生态危机。创新生态哲学、政治文明和生产方式,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深广,"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进一步演化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社会的到来,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演进,而人类的文明也经历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探讨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科学界的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能量学说揭示了作为支持人类社会有序运作的复杂开放系统——文化具有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属性和"自主进化"的能力。从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角度看,人类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以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驱动力,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文化对资源的识别、选择和利用。"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势话语中获得被认可与强化,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崛起的表征,也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展开间接批判的表述。生态危机的提前到来,是工业文明泛滥所加剧的族群间以及族群内部成员间的无序竞争所驱动的对自然资源无休止掠夺与控制之恶果。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原生态文化"应当归属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范畴,是"文化相对论""他者"视域中的本土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4.
郭斌  蔡智忠  宋锋 《科技信息》2010,(34):I0037-I0037,I0039
本研究通过对墨家文化和中国武术传统道德思想的有关层面,并以侠文化为共同桥梁进行分析,通过主要对侠与信,侠与义,侠与勇的紧密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墨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道德思想的形成有着极深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认为,挖掘武术文化中精神财富的潜质,使读者更加了解我国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的传统美德,并实现由"术"至"道"的升华,对于武术的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不同手段化解气候风险,从而顺应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适应气候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把"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内涵。合理规范人的行为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平性和生态道德,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要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太极拳同样如此 ,它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太极拳自身所包含的哲理也都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奇光异彩 ,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可以说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载体 因此 ,研究探讨中国古典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 ,对从深层次理解太极拳有深刻的意义 1 中国古典哲学太极说与太极拳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回答万物本原上有“太极说”、“五行说”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易·系辞上》载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  相似文献   

17.
为探求“元气”学说的起源,通过考古发现及辨伪辩伪考证,认为先秦子书《He冠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气”可以决定万物原形态与性质的宇宙本原观,同时,认为《He冠子》具有而形象地描述了“元气”是怎样生成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现代化作为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手段来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过程,其实质是一次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我国在这场社会变迁中之所以走得异常艰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文化这一现代化的推动力没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很好地发挥它的杠杆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不同程度上存在的事实上的缺损和价值上的偏失向我们警示:有文化并不等同于有智慧,文化的堆集也并不能替代文明的收获.智慧生活的酿造、文明社会的营建既要立足文化“源”上的受动保证,也要关注文化“流”上的能动展现.文化建设是我们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一项实际而又严肃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作为18世纪独树一帜的"反启蒙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而其成名作的《论科学与艺术》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文明",被成为争论的焦点。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反思,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慧媛 《科技信息》2010,(34):I0251-I0251
“空”是国画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式和绘画技巧,"空白"的产生和广泛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国画中"空"的表现方式很多:空旷的天空、无处不在的影子、飘渺的烟雾和皑皑的白雪等等。国画中"空"的深层文化来源是儒家、道家与佛家三者的统一,其互补性地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