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菹草-伊乐藻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富营养化湖泊内的围隔中,引种菹草、伊乐藻,分别构建菹草-伊乐藻群落(围区A)与单-菹草群落(围区B),跟踪观测水草恢复生长情况,调查两类群落对水体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发现:菹草-伊乐藻群落不仅能在春季保持对水体营养盐较高的去除效果,并能在春末初夏时有效缓解菹草死亡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菹草旺盛生长期(阶段I),与对照区(无水生高等植物)相比,菹草-伊乐藻群落对TN、NH4^+-N、TP、Chla的去除率达50.7%、83,2%、32.0%、38.3%,单一菹草群落对TN、NH4^+-N、TP、Chla的去除率也达到47.3%、72.5%、32.4%、45.2%;而在菹草开始衰亡后这一时期(阶段Ⅱ)菹草-伊乐藻群落对TN、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47.1%、69.4%、11.2%,而围区B内TN、NH4^+-N浓度则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N=9),TP浓度甚至上升了24.3%,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将菹草引入生态型河道受损水体修复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系统地研究了菹草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菹草是修复受损水体较理想的材料,菹草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Mn的累计去除率,在夏季分别为66.45%、91.05%和46.06%,在冬季分别为25.74%、26.59%和10.93%;菹草对水体的净化能力高于金鱼藻和狐尾藻.文中还探讨了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宏观的质量平衡估算,1 g菹草在1 a内可以从1 L水体中去除TN、TP和CODMn分别达到44.70、13.38和35.13 mg.  相似文献   

3.
3种植物对泰达高盐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的净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3种植物——水葱、香蒲和美人蕉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以下简称泰达)高含盐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净化效果进行研究,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水体中污染物COD、TN、NH3-N、NO3 -N、TP、PO4-P的净化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随HRT变化范围如下:COD的去除率14.47%~45.09%;TN的去除率为25.50%~71.00%、NH3-N的去除率为39.96%~82.47%、NO3-N的去除率为27.21%~74.41%、TP的去除率为38.91%~90.01%、PO4-P的去除率为38.55%-92.01%;水体中TDS含量在4500mg/L左右对植物及其水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没有影响;植物系统的出水pH均比进水的低.HRT相同,水葱、香蒲对磷的去除率较美人蕉高,其原因是因为水葱、香蒲是以湿地方式种植,而美人蕉是水培方式种植,前二者由于土壤的对磷吸附的等作用从而导致磷的去除率较后者高,3种植物对其它污染物去除率基本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沉水植物伊乐藻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伊乐藻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菲)的去除作用并探讨了菲的长期暴露对水体水质、伊乐藻的丙二醛、可溶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水体中菲的浓度影响水体的水质,在1mg/L菲暴露下低等藻类的生长情况受到严重抑制.两种浓度下因伊乐藻引起的对水中菲的去除率达到68.8%和71.7%.在两种浓度暴露下,伊乐藻体内的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都恢复到和初始值比较接近.伊乐藻对较低浓度的菲有很好的抗逆性,可以考虑作为水体菲污染修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5.
以灯心草、菖蒲、金针菜、香茶菜4种乡土植物为试材,制成植物浮床,研究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洱海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量表现为香茶菜〉金针菜〉菖蒲〉灯心草。4种植物对水样总氮(TN)、总磷(TP)、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TN的去除率均在65%以上,灯心草、菖蒲、金针菜、香茶菜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69.8%、80.03%、72.60%和85.08%,远高于对照组的去除率(37.10%),4种植物对水体中TP的去除率分别为74.39%,80.04%,72.88%和78.01%,去除率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可在今后净化洱海水体水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清  白龙 《科技资讯》2013,(24):140-141
本文利用人工复合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水开展了水质净化处理实验,通过2011年6~9月连续4个月水质监测,分析了人工湿地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叶绿素-a(CHL-a)、总磷(TP)、氨(NH3-N)和总氮(TN)的去除效率,发现人工湿地能大大降低水体的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氮和磷营养物,对水体净化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长江和嘉陵江交汇段营养限制因子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三峡库区富营养化发生务件与机理研究中,针对营养限制因子与富营养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藻类潜力试验(ACP试验)确定长江和嘉陵江交汇段水体营养限制因子.研究认为:单独的氮对藻类增长无明显促进作用,磷则构成水体藻类增长的限制性因子;TN/TP值高藻类现存量就小,TN/TP值低藻类现存量就大;原水中磷含量越高,添加磷对藻类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这为重庆两江交汇段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及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膜方法修复受污染河道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蜂窝陶瓷载体,形成生物膜反应器.分别用原位和异位方法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水进行生物修复.实验中比较了不同循环时间对水体中氨氮去除的影响,认为原位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并确定了最佳的循环曝气时间.在循环曝气时间为2h/d条件下,原位修复对NH4-N平均日去除率为42%-53%,3d后可达100%,对COD,TN,TP的去除分别为59.4%,48.2%,31.5%,可使河道水中氨氮和总磷的指标达到Ⅱ类水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用于净化养鱼水体的喷泉式生物膜反应器.首先在清洁的水中放养金鱼,考察水中氮素和COD浓度的增长规律.随后分别采用简单曝气和加入喷泉式生物膜反应器2种方法对水质进行净化,并比较他们的效果.结果表明:简单曝气可以降低NH4+-N浓度,但不能有效去除总氮(TN),而采用喷泉式生物膜反应器则可以有效地降低TN.通过TN去除动力学的分析,TN去除速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Monod模型.其中C/N比对TN去除速率有明显影响,C/N比由5:1提高到15:1时,相应的TN去除速率(rmax)和饱和常数(Ks)分别提高了32%和降低了21%.  相似文献   

10.
将多孔质生态河床技术引入生态型灌区受损水体修复中.在冬季低温条件下,通过室内试验,延续了前期研究,采用仿生植物填料丝改良了块石多孔质生态河床,并与碎石多孔质生态河床对比,分析了两种河床模型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仿生植物填料丝改良的块石多孔质生态河床是修复受损水体较理想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水力条件的改变对河床的扰动,减轻由于底质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再释放而导致的二次污染程度,还有利于增加河床的比表面积,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此外,对比分析了两种河床模型对TP,TN、NH4 -N和CODMn去除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复合床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表面流与潜流两种流态湿地相结合,处理生活污水.分析系统对CODMn,TP,TN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床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都有很高的去除率;进水中TN,TP的浓度变化对出水中氮磷含量影响不大,系统对氮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白洋淀典型挺水植物净化水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白洋淀建立种植芦苇及香蒲的围隔实验区,研究挺水植物对水质的影响。从2011年7月到8月每周采样一次,共7次。测定水中溶解氧(DO)、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围隔内水质明显好转。在实验组中,香蒲高密度围隔实验区对于水质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对DO、SD、TN等改变率分别达到120%、81%、29.41%。而对于水中CODMn、TP去除,第三组中密度芦苇围隔实验区相对更好,其改变率分别达到20%、36%。第七组香蒲与第三组芦苇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41.64和44.07,低于同期对照组54.43。因此,在水体修复中可选择种植高密度香蒲、中密度芦苇净化水质,这对于改善白洋淀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淮河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各小流域支流,因此研究支流污染物质输出特征对淮河的污染物质减排和水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选取淮河支流西淝河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12月期间对流域出水口断面水量、水质(CODMn、TN和TP等)进行高频次的同步监测,分析污染物质的负荷特征。监测和数据分析分雨期和非雨期进行,其中雨期为3~9月,非雨期1、2、10、11、12月,汛期主要为5~9月。研究结果表明,西淝河出流CODMn浓度变化范围是2.8~10.2 mg·L-1,年均值5.4 mg·L-1,TN浓度变化范围是0.82~3.80 mg·L-1,年均值2.04 mg·L-1,TP浓度变化范围是0.01~0.34 mg·L-1,年均值为0.11 mg·L-1。西淝河流域污染物质输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CODMn、TP浓度和负荷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流量一致,雨期浓度均高于非雨期浓度,在汛期达到最大。TN浓度、负荷随时间变化趋势与CODMn、TP不同,非雨期浓度高于雨期浓度。单位面积上CODMn年出流负荷量为22.9 kg·ha-1,TN年负荷量为8.7 kg·ha-1,TP年负荷量为0.46 kg·ha-1,CODMn和TP、TN负荷量均与流量、浓度成极显著正相关,负荷输出受降雨径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水生态监测数据筛选出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模拟叶绿素a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了叶绿素a的压力响应情况,结果表明:CODMn、TP、TN是富营养化进程中3个关键因子;以0.02mg/L为富营养化湖泊中叶绿素a的控制目标,需分别削减61%的CODMn或77%的TP或20%的TN. 模拟结果显示,星云湖的藻类生长以氮为限制因子. 基于神经网络模拟分析星云湖的富营养化进程,为星云湖水污染控制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木栅栏砾石笼生态护岸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林庄港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系统地研究了木栅栏砾石笼生态护岸的技术要求和生态效果.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试验河段内河道水体中CODM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0.7%,13.9%,21.1%,同时生态护岸建设前后河段内底栖动物结构、种类和优势物种均出现明显变化,底栖动物的类群发生了由耐污类群为主向中间类群为主的转化,说明木栅栏砾石笼护岸对林庄港河流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修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多孔混凝土综合生态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际封闭水域的室内水质净化装置,研究了水体生物与多孔混凝土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形成的综合生态效应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多孔混凝土综合生态效应的水质净化效果可通过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悬浮固体浓度(SS)的去除量进行评价.试验表明:附着生长在多孔混凝土上的黄花水龙、杂藻、螺蛳以及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6周后可使水体中TP的去除率均达到95%,TN的去除率达72.5%,CODMn去除率达到75%.提出了多孔混凝土水质净化的机理,即多孔混凝土作的多孔结构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了附着生长的空间,为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其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水质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养殖废水,考察盐度为0~3 000mg·L-1时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DMBR对养殖废水的CODMn和NH3-N的去除效果保持稳定,分别为93%,87%左右;在盐度提高到1 000mg·L-1后,DMBR内反硝化速率明显提高,对NO3-N的去除率提高到97%,总氮去除率也达到94%.在盐度为0~3 000mg·L-1下,DMBR处理养殖废水的出水水质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型生物绳填料和凤眼莲组成的复合折流式人工湿地对罗时江微污染河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试验,以提高出水水质, 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 的条件下研究该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 TN)、NH+4 -N 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有生物绳和凤眼莲的装置A 和仅有生物绳的装置B 的人工湿地系统对CODM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89% 和22.02%; 对T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80% 和40.73%; 对NH+4  -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82% 和69.42%; 对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83% 和39.76%. 罗时江河水原为VIV 类水质, 净化处理后的出水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ⅢⅡ 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