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结合部门能源消费数据,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了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和部门的碳排放.2002年中国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净出口的碳排放介于22.60~168.14Mt,占国内总排放的2.03%~15.09%.其中,满足国外需求的国内出口碳排放为261.19Mt,约占当年国内总排放的23.45%,相当于总出口排放的79.03%~90.62%;实际用于中国国内使用的进口碳排放为93.05~238.59Mt,约占总进口排放的77.49%,占国内总排放的8.35%~21.42%.2002年中国因进口而间接向全球减少的碳污染排放高达187.81Mt.约67%的总出口碳排放来自11个部门,超过50%的总进口碳排放主要来自5个部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进出口碳排放净平衡中受生产技术影响最显著的部门.  相似文献   

2.
基于EORA26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分析2012—2016年中国对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地区的出口隐含碳,通过结构分解分析和结构路径分解考察了中国对RCEP地区出口隐含碳变动主要因素和关键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RCEP地区出口隐含碳呈下降趋势,主要驱动因素是中国国内产业关联效应、国内生产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效应和RCEP区域最终需求规模效应;而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产业关联效应和RCEP区域最终需求来源地结构效应则促进了中国对RCEP地区出口隐含碳的增长。建议继续降低国内生产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和优化国内中间生产结构,加快外源技术引进,针对关键路径各项因素采取上下游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核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消费基础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转出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北部沿海等区域,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区;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等地区,而中部、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转入区,且相比消费型隐含碳排放,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要小得多;在行业上,消费基础和出口驱动隐含碳排放转移较大的行业都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化工业、采选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应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责任"的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贸易背景下量化分析“一带一路”区域的碳不平等,厘清“一带一路”区域隐含碳排放和经济收益不均衡分配的内在机制,是践行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前提及基础.本研究基于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构建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涵盖10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且依沿线区位合并为9大研究区域,核算生产和消费视角下“一带一路”区域碳排放、增加值,追溯隐含碳排放、增加值在研究区域间的空间转移格局,通过构建双边贸易中碳不平等指标及全球贸易网络中碳不平等综合指标,全面地量化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的碳不平等现象.研究表明:1)2014年“一带一路”区域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碳排放分别占全球碳排放总量(25 966.23 Mt)的65.29%和60.54%;“一带一路”区域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增加值分别占全球增加值总额(669 714.27亿美元)的40.87%和40.10%. 2)在全球贸易中,“一带一路”区域承担来自非“一带一路”区域的净碳排放转移(即“一带一路”区域向非“一带一路”区域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1 234.25 Mt,同时从非“一带一路”区域获得了5 154....  相似文献   

5.
基于投入产出法,以2007年的福建省能源消耗数据,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对福建省进出口贸易及各进出口部门的CO2排放量进行核算.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出口隐含碳量为65.311 Mt,而进口隐含碳为14.421~37.031 Mt,可见福建省属于隐含碳净出口区域,构成了其进口国的贸易CO2转移排放通道,而福建省因向发达国家进口商品间接贡献了28.28~50.89 Mt CO2的减排量.从出口部门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此7个部门所产生的出口隐含碳量在福建省出口隐含碳总量中占比超过60%.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002年和2007年出口贸易中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采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LMDI)模型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总量和各部门隐含碳变动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2002年相比,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总量显著增加,部门间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变动差异较大,各部门的隐含碳强度均有所减弱.从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总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看,规模效应使得隐含碳明显增加,结构效应的影响较为微弱,技术效应促进了隐含碳的减少.从对各部门的因素分解发现,规模效应促使各部门出口隐含碳显著地增加,开放效应与各部门出口隐含碳的变动是同向的,技术效应促进了各部门出口隐含碳的减少.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精确地评估了1995~2005年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的CO2.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所排放的CO2近1/4~1/3是由出口产生的,国内消费所隐含的CO2近1/5~1/4是由进口来满足的,中国净出口隐含的CO2占国内生产排放的CO2的比例不断上升,为国外承担了大量的CO2排放.另外,中间投入的进口为中国节省了越来越多的CO2;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有助于CO2减排,污染贸易条件略有好转,但2000年后对外贸易对CO2减排的贡献度在减小.因此,中国应适度控制出口规模,有针对性地调整贸易结构,从而减少CO2排放压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能量输出,该文旨在对"隐含"在产品进出口背后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提出较以前研究更准确的计算模型,对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隐含能出口量远大于隐含能进口量,是隐含能净出口大国;隐含能净出口值(以标准煤计)在1.1~3.6亿t之间,均值为2.24亿t;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7%~17.5%。可见中国虽然有不断增长的能源净进口,但大量能源实际上"隐含"在产品中输出到国外。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其中进口蔬菜约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1%,约占日本蔬菜消费的15%.日本进口蔬菜具有渠道多样化的特点,进口国家已达70个以上,其中中国出口菜占日本进口蔬菜的40%,品种超过50个.……  相似文献   

10.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回归模型,对出口、进口、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分析,指出了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是进出口总额,而并非净出口额,并对回归模型结果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