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而奠基。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天真浪漫,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业应该象孩子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但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思品课上,学生感觉不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如何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拥有多彩的课堂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多彩课堂要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体会生活的真谛;引导同学进行辩论、共同探索事件的正误;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走出课本探究、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如果真能做到这些方面,小学的思品课一定会有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主题实验以“情”为主线,通过探索“情引共鸣、体认内化、意动行生”的品德生成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掘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主体参与主题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道德认知;注重社会现实变化,让学生在认识中激发道德情感;创设生活实践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道德认知;注重社会现实变化,让学生在认识中激发道德情感;创设生活实践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堂教学效果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鲜活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低年级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教学中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那么,如何使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呢?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一教学—生活”的循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鲁蓉 《科技信息》2014,(15):25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价值的课程,音乐环境对儿童品德和人格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农村音乐教学现状往往是教学生唱歌,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无聊,这不符合音乐学科的"寓教于乐".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营造民主,和谐,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积极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但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素材,传承地方文化,合理开发农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去表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受到教育.因此本人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采用“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身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国家和社会为方便老弱病残者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进而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激发他们的爱心,引导他们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在初等教育学院中,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今后从事小学教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化学学习与自己专业化发展的关系,获得今后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应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在设计课程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问题中去。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注重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本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咸安区《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该课程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环境令人堪忧。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来,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各项素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导入新课,该文认为:开启不平衡思维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重新认识问题,发现差异,使学生的认知观念、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界面,达到新的平衡;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怀疑探索中更好地了解数学过程,获得冲突的解决;感知生活经验就是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状况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将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相结合,进行理解的升级和优化;激发趣味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游戏等。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应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建立大语文观,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其知识、能力、兴趣、特长、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应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建立大语文观,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其知识、能力、兴趣、特长、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