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三次,本文在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的基础上,以电子类竞赛为例,分析了该项竞赛对工科类高职学生实践教学改革及教学模式的形成、大学生创新环境建设、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师生多次参加"西餐宴会服务"赛项的具体实践,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理念,论述了从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前期宣传、动员,到支撑软件和硬件条件的完善,技能细节和综合素质提升,校企合作培养训练,以及丰富激励机制、重视赛后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期望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提高竞赛成绩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学科竞赛能够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活动、梳理整合教学内容、将工程实际引入课堂教学,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艳  冯小萍 《科技咨询导报》2010,(29):143-143,145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高校高层次学科竞赛之一,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每年参赛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比赛当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高校当中日益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结合长期负责全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与竞赛具体指导工作的实践体会,提出了从学科竞赛体系顶层设计出发,采取赛课一体化、个性化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力评价、激励机制等四项改革措施,完善学科竞赛培育基地、一院一赛、科技文化节、网络媒体等四大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学生自主创新等四个工程开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开展学科竞赛文化培育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动画设计"是高职类动漫学科的重点课程,其教学尚存在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教学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探讨"课训赛"模式下的高职"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动画设计"传统教学"课"和"训"的基础上引入竞赛环节,再通过对"课""训"环节的调整,形成"课训赛"模式,实现课程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标准相匹配的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在"课训赛"模式下开展的"动画设计"教学,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符合教学标准,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上也符合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学科竞赛对于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现行学科竞赛游离于实践教学体系及社会需求之外的问题,提出了"学、赛、产"联动的工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阐明了"学、赛、产"联动的重要意义及内涵,并结合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造类专业的实践探索,重点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和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平台等3个方面,研究构建了"学、赛、产"联动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为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是省教育厅主办的十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之一。该文通过对2011-2014年标本大赛参赛规模和获奖比例等数据进行统计,说明标本大赛目前已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赛事。从参赛及获奖情况、具体措施和成功经验3个方面总结了辽宁师范大学的参赛经验。最后,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素质3个方面论述了标本大赛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6月12日,第六届"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共享杯"大赛)上海赛区动员会在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召开。"共享杯"大赛是经科技部批准的面向全国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实践大赛。"共享杯"大赛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旨在通过竞赛方式培养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服务校园创新,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热情,营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氛围,为"大众创业、万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大赛也对目前的人才素质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及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于2005年成功举办,在高校以及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决定2007年3月~11月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并于2007年1月9日下发了《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6号),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高校认真筹备、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大赛活动。第二届大赛活动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设立22个分赛区,继续实行“一次竞赛、两次评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构建师范院校"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可实现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融合,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互联.教学成果表明,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管理机制,再造了竞赛交流平台,提高了数学师范综合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学科竞赛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而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能够参加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介绍了沈阳工业大学"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过程。通过构建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扩大学生参与面,引导学生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效果表明,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系统概念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竞赛的开展也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14.
构建学科竞赛体系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结合实践,构建学科竞赛体系,实现学科竞赛"体系化、学分化、平台化、项目化";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开放实验室,组建创新基地并实现校企合作,打造学科竞赛"品牌化",使学科竞赛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校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在简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工科学生学科竞赛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赛、产"互动的工科人才培养理念,重点探讨了基于"学、赛、产"互动工科人才培养的对策:一是将学科竞赛与工科人才培养计划融合,通过"学、赛、产"互动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构建,使学科竞赛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二是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使学科竞赛与行业(企业)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实现"赛产"互动;三是以学科竞赛为主线,改革专业理论课程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现行教学环节及内容的工程实践性;四是按照"学赛融合","赛产结合","学、赛、产"互动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理念,从组织、制度和经费三方面形成科学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技》2009,(3):19-19
旨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的第23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于4月举行,大赛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除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外,还将举行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示、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竞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示等系列活动。省级比赛以各市组织的基层竞赛活动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研究"数据结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的特点,首先说明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的研究背景,然后分别对创新基地中所指导的参加竞赛的学生小组、竞赛型大学生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模式、面向竞赛活动,建立完备竞赛质量保证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说明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方法和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促进作用,结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提出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一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已经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参与,在竞赛中大学生通过对经典赛题的分析,赛前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求解这些过程,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了出色的人才培养效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情况,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的例子,探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