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对汉代画像石图像的构图方式的研究,不同学者有着"平面散点布局的方式""分层方式""散点透视法"和"焦点透视法"等阐释。这些构图方式体现的是民间美术的构图法则与思想,汉代民间画师、民间石刻艺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事物的认知、习惯、信仰等应该是汉代画像石图像构图的内在思想方式。研究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图像的构图方式不能仅从现代中西方绘画的构图理论、法则与方法入手。从民间美术的构图法则与思想角度深入研究汉代画像石图像的构图方式,应该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阳目前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有许阿瞿墓志汉画像石、唐河郁平大尹冯孺人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杨官寺西汉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方城"胡奴门"画像石题记等。现存的汉代碑刻主要有:张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神祠碑、赵蓟碑、南阳都乡正为弹碑等。这些珍贵的汉画像石墓墓志题记和汉代碑刻记录了汉代的社会历史、书法等内容。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墓是为死去的人建造和服务的,表达了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画像思想反映了生者寄希望于死者的目的,是按活着的人的意愿而做的,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伴随着汉代社会思想的统一、社会精神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发展的,因此说汉代社会信仰的确立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对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形态的考察,学术界大多侧重于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分布形态研究,而对其在局部地域的细微分布形态特征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南阳地区为中心,并以宛城区、卧龙区以及唐河县业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墓为考察对象,以期对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墓分布的微观特征做一描述。同时,对其呈现此种形态的原因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中对麒麟形象特征的描述,考察了山西、陕西、四川、江苏、山东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麒麟形象,分析了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麒麟的主要形象特征,通过比较,说明南阳理工学院博物馆所收藏的一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为麒麟,填补了南阳汉画像石中麒麟形象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穷奇是汉代画像砖(石)墓葬中占据画幅较多的神兽,并且以两种形象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汉代墓葬中。似虎形象的穷奇出现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墓葬中,但多数汉代画像墓葬中却是把穷奇刻画成牛的形象。似虎而非虎,似牛而非牛,因此人们常把它们称之为神兽。本文对穷奇作以探索考释,求证于从事汉画研究的同仁。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反映了汉代所存在的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俗。画像中祭祀天神的题材,反映了汉代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在死后能及时羽化成仙的渴望;画像中祭祀地祇的材料,反映了汉代在"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死后能安宁、享乐的美好愿望;画像中祭祀人鬼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厚葬思想盛行的社会现实,以及祈求家族子嗣兴旺、繁荣昌盛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艺术图像中的描绘,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汉代各种文化的内容、形式、艺术特色,而且更深层地反映出汉代天人思想在其中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出土的汉代墓葬叙事画像中,出现了多幅鱼拉车、人骑鱼画像,从叙事的内容看,画像借助巫术的手段,拉墓主灵魂升天;从深层的理念看,蕴含的是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突破生命局限的愿望。鱼车、骑鱼画像蕴含着一定的宗教因素,虽虚妄,但能警醒世人重视生命、爱惜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画像石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它的绘画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数量众多的南阳汉画像石中,角抵图像占据了重要位置,可分为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人与人相搏三种形式。汉代工匠艺人观察细微,善于选取典型动作和捕捉最精彩瞬间,使稍纵即逝的生动角抵表演完美体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不局限于复制自然,而是更倾向于采用形象记忆和默写的方法进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生产的方式、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工具较前代都有显著进步,同时南北地区农业生活差异明显,这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而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故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虽然其中关于农业生产的画像较少,但是这些珍贵的农耕图仍然为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丧葬艺术最初表现为西汉早中期的一些大中型木椁墓中体现某种丧葬观念的帛画与漆画。随着来自汉代社会以及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转变,新兴的所谓开通型的室墓逐渐取代了传统密闭型的椁墓。以至于到了东汉以后各种类型的砖室墓、石室墓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流行。而正是这种墓葬形制的转变,为汉代的丧葬艺术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所以自从西汉中晚期以后,以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为代表的汉代丧葬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汉代丧葬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本文就汉代丧葬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其背后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丧葬习俗的产物,它隐含了汉代人的群体习俗、理念以及信仰等精神意识。与古代汉语书写文本相比更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现实。熊作为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被汉画这一艺术形式真实地记载了下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熊图像,由于出现时的环境和相配的人物事物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不同的含义,熊在汉画中体现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田猎之熊、守门之熊、斗兽之熊、大傩之熊、娱人之熊。  相似文献   

16.
斗兽、驯兽是汉代乐舞百戏中角抵戏的内容之一。汉画中有许多斗兽驯兽的内容,这些内容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汉代斗兽驯兽情况的真实反映。但作为墓室中的画像内容,这些斗兽、驯兽画像是服务于汉代人的丧葬思想的,有它们自己特殊的思想内涵:娱神表演、为升仙驯兽。那些看似人与兽斗的场面实则是驯兽,斗兽驯兽都是升仙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艺术被认为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综合性载体.为使画像石独特的历史和艺术研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彩绘艺术的系统分析和整理,总结出该地画像石彩绘艺术的突出特色.作为汉代代表性的艺术品,其彩绘艺术特点和规律不仅体现了汉代色彩艺术的内涵以及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彩绘艺术对当今色彩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劳动场景是汉画像石所表现的重要的内容,学界将其都归于对现实生活中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反映的是死者在其另一个世界依然期冀的生活状态的心理要求。但实际上,从汉代人的丧葬观念体系可以看出,这些反映生产劳动场景的画像是生者为另一个世界安排的实实在在的劳动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给墓主人和将要进入的天界之天仓提供粮食,从而确保进入天界后的墓主人有充余的粮食可食。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糅合绘画、雕刻两大艺术表现形式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许昌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作为这一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征;2.无限的想象空间;3.古拙质朴的艺术风貌;4.夸张的表现手法与独特的雕刻技法。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表现了汉朝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弥补考古资料的空白、提供历史研究资料、艺术成就和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论证了汉画像石这一艺术品类的考古、历史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