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两汉儒者对先秦典籍的改造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主要体现为秦亡汉兴后对治道选择上的适应。两汉四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实践对政治理论的需求是汉代经典改造在不同时期重点各异的主要原因。为达成目的,汉代经典改造遵循了选择性的原则、创造性阐释原则和整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结构,得出动结式并不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如此,汉代却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墓室壁画主要流行于东西两汉,其装饰风格、色彩语言、人文理念等艺术特征被广泛沿用至明清时期。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形态主要体现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其壁画形态与装饰风格较好地保留了汉代物质文化遗产,汉代墓室壁画艺术形态也更好地体现了汉代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有关汉代私有兵器的管制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根据文献判断,认为对私有兵器管制非常严格;另一种根据出土实物分析,判断两汉时期私人持有兵器是被当时法律允许的。两种观点互相矛盾,又难以互驳。笔者结合南阳汉画像石所出现的持兵器武士图像的种类、数量及其在两汉时期的变化情况,以及两汉时期南阳当地的冶铁制造状况,推断出汉代对于私有兵器并不是持松懈和无管制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春秋左传》学是两汉经学的重要部分和命题,这不仅因为春秋学在两汉,尤其是西汉政治文化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也由于《左传》文本本身所包含的经学、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层次的学术意义.在重视经典,尤其是经学经典学以致用的汉代学术、政治语境中,文本层级的多元性,必然导致两汉《左传》学展现形态的多层次性.这些形态及层次中,最为重要的是政治学实践、经学体系建构和史学认同三个方面,它们分别表现于诏令奏议征引、章句义理阐发和主流学术话语之外对于《左传》一书史学特质的认同与运用.准确认识两汉《左传》学的理论形态及接受层次,对于深入地认识《左传》乃至整个汉代经学的理论形态,以及经学对汉代学术的整体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是牛女神话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在汉代、牛郎、织女形象不但被凡人化,而且被生活化、劳动化和情欲化。牛女神话直至汉代、才真正以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恋的坎坷经历展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世俗化发展、演变的历程。而两汉时期的文化整合,汉人“天人”相应、相感的神学思想和自然宇宙观,以及由此形成的自然宇宙观的世俗化和人文精神的天道自然化,是导致牛女神话世俗化发展、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戒文发展至两汉时期,与先秦相比,类型上更加丰富了,尤其是反映着汉代人的家庭观念的家戒文篇量更是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戒文在汉代的这两大特点进行共时的探索研究,以期对此时期戒文的自身文体特点和时代特征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帛画是先秦两汉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战国时期的帛画和汉代的帛画分别再现了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贾谊的辞赋汲楚辞、屈赋之源,开汉代赋体文学之先河,影响了整个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做深入性探究,明确它在赋体文学流变中的作用,结合《惜誓》《旱云赋》等赋篇研究,总结贾谊辞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确定它在两汉赋体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诗经》在汉代的经学地位早已被学界公认,但是对于其在汉代的文学地位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从《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三部史传中搜集大量例证,旨在归纳汉人的诗学观点——言志说、讽喻说、发愤说,从而探讨《诗经》文学精神在两汉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汉代小作坊生产勃兴的原因:政策调整,生产技术进步。介绍了小作坊生产的多种类型及其在汉代私营手工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探讨了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对家庭形态演进的影响,对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古鄡阳平原是豫章郡的中心区域,这里县城密布,战事频生,豫章郡治也应当设立在这里。南朝初期,古鄡阳平原发生地质沉陷,变为鄱阳湖南部水域,豫章郡治随之迁徙到南昌,导致汉代豫章郡治变得隐晦不明。通过汉代的县域设置、豫章郡治的湖泊文化氛围、发生在豫章郡治周边的大规模水上战事、豫章郡治周边的地名等一系列的考察,不难明了汉代豫章郡治设立在鄡阳平原这一事实,而古鄡阳城遗址极有可能就是郡县合一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无为修养,至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此揭开了中西文化交往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4.
汉唐时期的荒政思想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荒政思想主要包括积贮备荒思想、重农思想和赈济思想。汉代充分探讨了积贮备荒的重要性,建立了常平仓;唐代不再争论积贮备荒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积贮备荒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完善了专门救灾备荒的义仓制度。在重农思想方面,汉代强调,天下之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救灾备荒;唐代则出现了"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的思想,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发展出民本思想。赈济思想方面,汉代出现了因灾赈济、首要赈粮、赈以土地的做法;唐代更加关注赈济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出现了宗教力量参与到救灾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普遍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15.
赖正史《汉书》、《后汉书》使汉代西域诸国的人口概况能为世人所知。本文统计了两汉西域诸国的户数、人口、胜兵情况,测算了各国的"户均人口"、"户均胜兵"、"胜兵人口比"、"户均胜兵率"状况,并据此做出一定推断。  相似文献   

16.
程雅娟 《科技信息》2010,(36):284-284
在汉代,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明显提高,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纺织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因此也能制作出各色缤纷而飘逸华丽的舞衣。在汉代,以舞袖为舞具的舞蹈主要有:《长袖舞》、《对舞》、《七盘舞》等。  相似文献   

17.
汉代作为伦理与制度整合、互动的关键时期,由政府旌表对孝行之认可等方面入手,分析孝行由出自天性缘于亲情的个人行为到为官方制度引导和控制的外在礼仪形式化之社会行为的变异过程,可探讨两汉社会政治伦理教化的变异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高峰时期,其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江苏徐州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其融合多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徐州地区所发现的汉代遗存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尤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所代表的汉代三绝闻名于世;同时,徐州地区在汉代先后分封有楚国、彭城国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方国,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考古材料展现出徐州地区在两汉时期空前的强盛和繁荣。多年来,徐州地区汉代考古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徐州地区汉代遗存的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深入探索徐州汉文化的发展脉络,既是区域特色的集中展示,同时也是汉文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9.
"春秋决狱"是汉代一种特殊的断案形式,从汉武帝开始,以后盛行于两汉。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此外,政治利益的驱动和古代法律对官贵的不适用性也是其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汉代妇女观念及其衍变趋势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人或者社会对妇女的评价是妇女地位的重要方面。本文从汉代人对当时妇女的观念、多元化评价标准、政府对妇女的政策,反映了当时妇女在社会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非同于后世的妇女。从两汉观念的转变趋势可以看出后世妇女观念转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