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日本傩是中国传去的,日本傩与中国傩之间有诸多共性,他们都是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古多 《青年科学》2010,(3):39-39
《词源》:“傩,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具有驱鬼逐疫、假面装扮、岁时节气、祭祀典礼的特征,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而事实上,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背后融汇着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3.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对“消肿舞”的由来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论证.并对上古时期形成的宗教傩舞蹈所产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探索,从而进一步研究探索中国民族体育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傩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由傩祭发展的傩舞、傩戏,融进了佛、道文化和民间游艺成份,并由宫延走向民间,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年节、祭祀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日本古典艺能之代表-能乐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论傩仪音乐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秘性傩坛仪式音乐的功能一是娱神,二是娱人.娱人的音乐大多在外戏表演中,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滩腔因素逐渐削弱,有的甚至被当地民歌所取代.而误神的音乐主要集中在傩议祭祀或正戏表演中,这种音乐原始、古朴,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最能代表傩坛仪式音乐的部分.其神秘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招遣神灵、与神对话.傩仪音乐中,无论是傩歌、咒词,还是牛角、师刀发出的声音都具有通神的特点。可以说,无论过去和现在的傩议中,各种声音和音乐的功用就大于招神造灵,驱逐疫疠,祈福禳灾.所谓“牛角三声震天地,令牌…  相似文献   

8.
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民间社火内部的文化因素并非单一,而是扭锁着社、傩、歌舞、百戏、戏曲等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按历史文明的发展逐步累积在社火内部,呈现一种文化“地层”关系.本文拟对其进行分析、剥离,并试图对陕西社火的文化属性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初,英国人赫德指出:“现在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败日本.[1]当时的封建官僚和土大夫,昧于世界大势,沉酒干醉生梦死之中,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说什么“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目然而,甲午战争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赔款二亿两白银,并割台湾、辽东半岛与日本,这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耻辱感和危机感.在中国战败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土大夫仍在高谈阔论,“今天下最富之国,臭着中国.”[3]对…  相似文献   

11.
台湾天界神傩源自中原驱逐邪崇的理念,是中华远古傩文化在闽台信俗文化圈衍生的表演形态,较为完整地承袭了中华傩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处事逻辑。它在借鉴传统“大神尪”傩舞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基于两岸民众信仰、情感与审美情趣,从神祇定位、身型扮相与行傩阵法等方面丰富“大神尪”傩仪的符号内容,使其融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塑造出正义凛然、俊美挺拔、不怒自威、武艺超群的将帅神尪形象,并从娱神娱人转化为两岸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蕴含着镌刻历史、传承艺脉进而根植人心的民俗意涵。两岸傩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天界神傩是两岸信俗理念互渗与仪式互鉴的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傩"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萍乡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形态原始,傩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三宝"俱全,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是学术界研究古傩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傩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傩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阐述如何设计与实现基于PHP+MySQL的萍乡傩文化资源库网络管理系统,为傩文化资源库建设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傩面具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象征、文化的象征.通过奇异、夸张、拙朴的造型,和谐、绚丽的色彩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其装饰性强的色彩,丰富多变的造型,神秘的文化功能,为现代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依据,在现代艺术中,再现了傩面具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赣傩文化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则肇始于90年代。而毛礼镁、余大喜等学者是赣傩文化研究的先期者,他们从不同的视野对赣傩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赣傩的起源、傩面具、傩神考辨、傩义、傩功能及傩文化保护等视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格林童话中母亲形象的塑造、"缺席"的父亲与"在场"的母亲,以及永久幸福美满的结局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格林童话进行新的解读以揭示:这一在男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对两性权利与地位的表述和美好结局的设置这两方面,实质上都表达了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了男权文化视野中所规约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触摸祖先的灵魂》是中国傩文化保护研究中的可贵成果。该书"展示"的虽仅限萍乡市上栗县一个小区域的傩文化遗存,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启发读者从中华纵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举世共存的普世价值层面上认识傩文化:它起源于远古,纵贯至今,在傩祭的神秘运作中,融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文学、建筑及祭祀礼仪、巫术、中医药科技等多种文化因素于一体,是以"驱邪禳灾,祈吉纳福"为价值核心的民间综合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兰岚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涵、特征的概述,探寻中国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从将中国礼文化纳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中国礼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中的中国礼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中国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仪式戏剧这一具有驱邪逐疫、祈福、超度亡灵等宗教功能的仪式性演剧形式,不仅包括故事性不强的仪式短剧,也包括故事情节复杂、长度可观的大型仪式剧目;通常结构松散,可以插演其他内容;在表演形式上是戏中有仪,仪中裹戏。通过对留存下来的文献记载和后世此剧目的演出情景的分析,可以认定北宋《目连救母》杂剧并非一般宋金杂剧的表演形态,而是一部由勾肆乐人搬演的大型仪式戏剧。  相似文献   

20.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渔猎期的"狩猎舞",距今约300万年。天生生理孱弱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因善"假物以为用",而有效地驱逐、猎获凶猛的野兽,确保了族群的生存和发展。狩猎快感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他们的"人的类自信"。这种集体无意识,推动了原始"傩"舞(狩猎舞)的自发创作,并成了它的精神内核。"正在形成中的人"凭着"假物以为用"的智慧和"人的类自信"的豪情,完成了向"完全形成的人"的飞跃。原始"傩"舞正是这一飞跃的闪光。经300万年的传承,傩文化虽曾经受过巫文化、道、佛等宗教的影响而蒙上神秘色彩,但其精神内核不变,基本"构件"未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