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族群以及族群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近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关于族群概念、族群文化、族群认同以及族群关系的诸多讲座与争鸣当中,族群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较少为讨论诸家所关注。村落共同体的实证研究与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教育人类学有不同的流派。以美、英为代表的“文化一教育人类学”强调经验研究,注重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在我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源于作为其学科母体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的民族教育学不同,教育人类学并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注重田野工作等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取得独立的国家日益增多,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西方人类学失去了过去的研究园地,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面对此一困境,西方人类学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复杂社会和应用研究上,理论和方法也随之更新和丰富,使人类学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中国人类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尽管与战后西方人类学所面临的困境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西方人类学走出困境的对策对于中国人类学是有启示意义的。因为实际上两者都是要实现由传统人类学向现代人类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有着长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这似乎是为人类学后来的种种理论分野以至于学派分化种下了“祸根”。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理论基础研究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而对于有关文化概念的讨论和辩论及其与人类学各理论分野的关系的研究,也应该是人类学思考和“再思考”、“重新把握”和“反思”的起点。本文从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出发,试图说明文化概念的发展对于人类学理论发展乃至于学术流派分野的重大影响,进而探讨在新时期条件下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对于中国人类学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宪先生“四重证据法”的再评述。张丽红《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是一篇书评,其将叶舒宪先生《文学人类学教程》比做一把打开新的世界的钥匙,认为它使人们看到了文学研究的未来景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学与民族学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学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学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学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学者应充分利用人类学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史研究重新解读中国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2月17~18日,由广东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委员会、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华南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及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区域社会之建构”学术研讨会暨2005年华南研究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区域社会之建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2位学者提交了报告。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春声教授主持,广东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叶显恩先生、香港华南研究会会长张瑞威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发言,发言回顾了10年来华南研究会的发展情况,也表达了他们对今后年会发展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女性人类学的文化与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女性人类学的成长历程、方法内容与争论的课题及成果。涉及女性及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 ,女性主义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的勾连 ,女性人类学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主要包括 :社会性别的文化内涵及分析模式 ,女性人类学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界定 ,后现代女性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国内外关于藏族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认为藏学与人类学关系密切,人类学拓展了藏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理论与方法。提出构建“藏学人类学”、提倡田野调查法、人类学要承担起避免文化冲突的重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法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认为法律多元是法人类学的基本立场。中国的法人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包括: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民族法学、法律的人类学研究。中国法人类学的发展需要:重视都市法人类学的研究;重视民族习惯法的研究、关注田野调查方法与处理纠纷的典型案例等。  相似文献   

13.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恰托帕德亚亚人类学与科学编史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印度学者恰托帕德亚亚在所著《人类学与科学编史学》一书中,就人类学和科学编史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为科学编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主要是在论述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并对“用人类学方法来理解和研究科学技术史”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人类学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对政治人类学进行学科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说明中国需要开展政治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国内学者对科技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对首届科技人类学研讨会进行综述,科学技术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对实验室的研究开始,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讨论的问题也在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作为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的语言、作为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的语言、作为历史记忆的语言、作为话语权力的语言。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是围绕形式、内容与意义来进行的;要掌握语言人类学的本质,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讨论的脉络;语言人类学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来研究,具有独特、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家的足迹遍及千山万水 ,“依山依水”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人类学的新领域。覃德清博士回顾了自己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过程 ,并就人类学与美学的交叉、诗性思维与人文资源开发、壮学人类学研究等问题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学派及其生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形成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经验,地方性的民族志经验与建构普世性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张力是大多数非西方人类学学科或者学派都面临的问题.《乡村人类学》一书正致力于这种普遍性的理论范式的梳理和建构,从而使得中国的乡村人类学不至于沦落为以西方为主位的人类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说,乡村人类学所试图建构的是一种非西方的理论范式,从而将中国经验,认知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在乡村这一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的反思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人类学才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学领域中,巨型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主要的困扰之一。为消除这个障碍,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倡导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学说──中距理论,以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本文认为,在人类学中同样存在上述的困扰,故很有必要引入中距理论,以推动人类学的发展。实际上,人类学家早就将之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即主要探讨中距理论自诞生以来对人类学研究的一些较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