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采用浑球红假单胞菌P4株(RhodopseudomonassphaeroidesP4)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合细菌在厌氧光照条件下:①利用乙醇或乙酸为碳源时,对CO2依赖性的差异;②利用乙醇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添加CO2浓度的关系;③利用一些有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碳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阐明了光合细菌利用不同碳源时,实现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复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厌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在不同碳源(乙酸钠、丙酸钠、ρ(乙酸钠)、ρ(丙酸钠)=2∶1和ρ(乙酸钠)∶ρ(丙酸钠)=1∶2)条件下成功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并利用静态试验研究不同碳源培养的DPB对电子受体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碳源条件下DPB系统都能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脱氮除磷,但利用次序及效率不同:仅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乙酸盐含量越高,反应过程中污泥的亚硝酸盐累积量(0~6.60mg/g)和反硝化速率越高(4.02~8.58mg/(g·h)),而除磷率越低(81.1%~91.9%);混合电子受体时吸磷总量、吸磷速率、除磷率均下降,且乙酸盐含量越高其除磷率(53.2%~73.9%)和亚硝酸盐去除率越低(34.7%~86.4%),丙酸盐为主的DPB系统可同步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而乙酸盐为主的DPB系统在硝酸盐消耗将尽时亚硝酸盐才被用于反硝化吸磷。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浑球红假单胞菌P4株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合细胞在厌氧光照条件下:①利用乙醇或乙酸为碳源时,对CO2依赖性的差异;②利用乙醇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添加CO2浓度的关系;③利用一些有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碳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阐明了光合细菌利用不同碳源时,实现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复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亚硝酸积累条件下反硝化脱氮过程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对以乙酸钠和新鲜生活垃圾沥滤液为外加碳源的反硝化系统进行了反硝化过程动力学研究,为优选碳源提供理论依据.在系统亚硝酸盐暂时积累条件下,分别采用分段零级动力学模型和基于Monod方程的动态模型,拟合试验数据,并求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乙酸钠碳源系统反应初始阶段,脱氮速率要比以垃圾沥滤液为碳源高出38%.分段动力学得到的表观碳氮比(速率比)表明,亚硝酸盐降解阶段是反硝化的限制步骤.基于Monod方程的微分方程组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两种不同碳源条件下反硝化过程硝酸盐、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变化,参数值与实际运行效果一致,所得动力学参数能够反映碳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土壤中的反硝化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假设反硝化作用符合一级反应的离散方程,描述土壤中NO3^-离子的输运迁移规律,此方程反映了NO3^-浓度、土柱淋溶时间、柱深、反应速率常数和溶液平均流速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基质NO3^-浓度等)是影响反硝化作用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氨氮厌氧氧化的微生物反应机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推导了以NH^+4作为电子供体,以NO^-2、NO^-3为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氨氮生物氧化反应的计量方程式,并对细胞CαHβOεNδ=CHON时的情形进行了讨论,从理论上明确了氨氮厌氧生物氧化反应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反硝化细菌Klebsiella sp.DB-1的分离鉴定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巢湖芦苇湿地分离筛选出一株异养反硝化细菌,对其进行鉴定,并进行了反硝化活性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生物修复机理.用酒石酸钾钠培养基从湿地土壤中富集并分离出反硝化细菌,对该菌株进行了16S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并研究了单一碳源、碳氮比对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对水中硝酸盐氮含量的适应性.分离出了一株异养反硝化细菌,具有较高的反硝化活性,命名为Klebsiellasp.DB-1,革兰氏阴性球形,兼性厌氧,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Klebsiella sp.的相似性为99.6%以上;该菌株利用乙酸钠为碳源,采用碳氮比(C/N)为3,水中初始硝酸盐氮含量在100mg/L以内,120h几乎完全去除水中硝酸盐氮.菌株Klebsiellasp.DB-1为异养反硝化细菌,具有较广的碳源谱,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硝酸盐氮.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反硝化作用,由微生物在厌氧或微厌氧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成氧化亚氮或氮气。本文力图从土壤中找出在好氧条件下,既有硝化作用,也有反硝化作用的脱氮细菌,若将该细菌应用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处理污水和净化水域,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青岛近海养殖场废水样品中筛选到一株具有硝化与反硝化双重功能的细菌,命名为YZC.菌株YZC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杆状;菌落干燥、圆形隆起、边缘锯齿状,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颜色有所变化.该菌能以硝酸钠为氮源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能以乙酸钠和硫酸铵分别为碳源和氮源进行硝化作用;该菌能以乙酰铵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而生长,并能利用多种糖和其他碳源.我们还测定了该菌的最适pH值和其生长盐浓度,以及其水解淀粉和明胶的能力,因此,YZC菌株对自然水体,尤其是废水的生物脱氮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脱氮光合细菌的分离及其脱氮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豆腐制造厂废水中分离到 7株能脱氮的光合细菌 ,按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 (1994年 )进行系统鉴定 ,其中 5株为球形红假单胞菌 ,2株为深红红螺菌。此外 ,还对其脱氮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能以琥珀酸、丙酮酸、苹果酸、葡萄糖、乳酸等底物为碳源 ,在厌氧条件下利用 NO3-和 NO2 -作为电子受体 ,产生 N2 ,最高产氮量为 31.80 ml/ 4 8h、2 0 m l/ 4 8h,产氮活性为 6 .37m l/ g· h。光对乳酸产氮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而对其他碳源没有影响 ,脱氮的最佳条件为黑暗、厌氧、p H为 7.2。  相似文献   

11.
以筛选分离得到的好氧反硝化菌HG-7为研究对象, 经过16S rRNA同源性分析, 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对菌株HG-7反硝化功能基因的扩增结果表明, 菌体HG-7内存在好氧反硝化功能基因napA和nirK, 证实该细菌为好氧反硝化细菌。对菌株的脱氮特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 以硝酸盐氮为氮源时, 菌株的最适碳源为乙酸钠和丁二酸钠, 最佳C/N比为6~10, 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6~30℃。在上述条件下, 菌株HG-7的好氧反硝化活性较高, 48小时内对100 mg/L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达98%, 且在反应过程中亚硝酸盐氮积累量较低。以亚硝酸氮为唯一氮源时, 低浓度条件下可实现100%的氮素去除率; 高浓度条件下, 脱氮速率则受到明显的抑制, 对91.4 mg/L的亚硝酸盐氮氮去除率约为40%。因此, 将该菌株应用于废水的脱氮处理, 可实现氮素的有效去除, 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生物复合菌对人工配制的有机含氮废水进行处理,试验表明: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复合菌能迅速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缺氧条件下,其能快速将水中的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在两种条件下,微生物复合菌均能使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过滤液总氮(TN)降低.  相似文献   

13.
水体扰动对黑臭河道内源氮营养盐赋存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套模拟河道底泥再悬浮装置,设定4个不同水体扰动强度的工况以及1个不扰动对照组,测量了不同水体扰动强度产生的流速以及溶解氧(DO)浓度变化情况,并据此计算出不同工况的雷诺数(Re).研究了不同扰动强度下氨氮、亚硝氮、硝氮和总氮在上覆水、浮泥层间隙水和黑泥层间隙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扰动强度引起不同溶解氧梯度分布,并导致底泥中内源氮营养盐赋存形式之间的不同转化途径,其中流速为28.8~32.0cm/s时,Re为1810~2113,DO平均值为5.08~7.50mg/L,上覆水中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最好,表明曝气扰动对底泥内源氮中氨氮和总氮的转化行为影响最大.与不产生曝气扰动时相比,由于曝气复氧作用,浮泥层呈现较高的亚硝氮和硝氮浓度,这导致二者分别向上覆水和黑泥层扩散.对于扩散至黑泥层的亚硝氮和硝氮,会在缺氧或厌氧环境的黑泥层中进一步通过反硝化或厌氧氨氧化途径实现对内源氮的完全脱除.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叶片的光呼吸强度、乙醇酸氧化酶及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均随硝态氮供应量的增加而增高。光合强度在低氮至正常氮范围内(1/4氮—1氮)随氮量的增加而增高,但在高氮范围内(2氮—4氮)则随氮量增加略有所下降。上述各项生理指标也随氨态氮的增加有所提高,但变化的幅度不如硝态氮处理的明显。在供氮的植株中,测不出硝酸还原酶的活力。用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等真空渗入叶片而使光呼吸受到抑制时,发现硝酸还原也受到抑制。这说明光呼吸与硝酸还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无机磷、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 而亚硝酸氮的代谢率与体质量随体质量的上升而增大;在20~30 ℃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日本囊对虾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均上升;在10‰~31‰的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日本囊对虾(6.739±0.023)g磷、亚硝酸氮的代谢率升高,当盐度为31‰盐度时,磷代谢率达到(0.736±0.002)μg·g-1·h-1,亚硝酸氮代谢率为(0.0778±0.011)μg·g-1·h-1,而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与盐度呈负相关,当盐度为31‰时,硝酸氮的代谢率降为(0.257±0.207)μg·g-1·h-1,氨氮代谢率降为(4.445±0.259)μg·g-1·h-1;在7.5~9.0的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日本囊对虾(6.749±0.013)g磷的代谢率明显下降,氨氮、硝酸氮的代谢率提高,亚硝酸氮的代谢率在pH值为8.5时达到最大值,后又呈下降趋势;日本囊对虾(6.729±0.028)g摄食配合饲料,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272.02%、91.67%、795.38%、98.54%。  相似文献   

16.
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LZX301进行了初步鉴定,在150 r/m摇瓶好氧培养,探讨了碳源及盐度对菌株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菌株16S rDNA序列与Pseudomonas stutzeri ATTC 17594(AY905607.1)等3株施氏假单胞菌序列相似度为99%,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菌株LZX301与P.stutzeri 的关系比同属的P.aeruginosa 和P.putida更近,因此初步确定菌株LZX301为Pseudomonas stutzeri. 培养液初始含7 mg/L亚硝酸盐和28 mg/L硝酸盐、C/N比为10:1条件下,以葡萄糖、乙酸钠和蔗糖为碳源时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9.1%、67.9%和38.8%,氨氮积累量分别为1.978、1.224、0.727 mg/L. 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在5、15、25等3个盐度下无机氮总去除率分别为73.2%、85.8%和78.7%,其中硝酸盐去除率分别为89.8%、86.1%和76.5%,亚硝酸盐去除率分别为36.2%、94.7%和96.4%,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117、0.691、0.595 mg/L. 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ZX301在盐度5~25 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好氧反硝化能力,以葡萄糖为碳源脱氮效果最好,对该菌株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通过投加厌氧氨氧化污泥,待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考察不同浓度Fe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10 d的连续培养,发现Fe2+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细胞合成并且增加其基质代谢,当溶液中Fe2+浓度为0.085 mmol/L(4.76 mg/L)时,氨氮转化率维持在90%以上;添加Fe2+可以增加厌氧氨氧化菌亚铁血红素含量.此时样品中亚铁血红素C含量达到0.143μmol/mg,是同期对照反应器的2.04倍.通过SEM电镜发现当Fe2+浓度为0.085 mmol/L时,厌氧氨氧化菌群结构与形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污染程度模拟水体中,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CQV97,在厌氧光照条件下,研究了水体中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菌体生物量和水体pH的变化关系.随时间延长,CQV97菌株对氨氮、硝态氮或亚硝态氮去除量增大,生物量增加,水体pH升高;随氨氮浓度提高,生物量增加,氨氮低于33.2mg/L能被完全去除,最大去除量达84.2mg/L,水体pH维持在9.2~9.4;随硝态氮浓度的升高,菌体生物量降低,浓度低于216.96mg/L能被完全去除,pH维持在9.1~9.3.随亚硝态氮浓度增加,菌体生长延滞期延长,生物量和pH升高幅度降低,浓度低于128.2mg/L能被完全去除.结果表明,CQV97菌株对氨氮、硝氮和亚硝氮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以反硝化除磷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试验进行对比研究,考察碳源浓度对缺氧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缺氧段初始碳源浓度为10.0 mg/L时,亚硝酸盐积累严重,反硝化聚磷受到抑制;当缺氧段初始碳源浓度由24.6 mg/L上升至176.8 mg/L时,随着碳源浓度的增加,反硝化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