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梭鱼消化道的组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主要论述梭鱼的食道,贲门胃,胃体,胃盲囊,幽门胃,幽门盲囊及肠的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3.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阳江闸坡网箱养殖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的斜带石斑鱼样品,体重20~500 g。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结果表明,30℃养殖水温下,各部分蛋白酶活力为幽门盲囊>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为肝胰脏>幽门盲囊>肠>胃。在斜带石斑鱼发育进程中,300 g前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350 g前淀粉酶活力呈上升趋势。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40℃和3.0,40℃和8.0,50℃和8.0,50℃和7.0,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40℃和5.0,40℃和8.0,50℃和8.0,50℃和7.0。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腺肠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上线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肩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pH对驼背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驼背鲈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驼背鲈消化酶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45℃,肠、幽门盲囊、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胃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5℃,幽门盲囊的最适温度为40~45℃,其他部位均为40℃;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其他部位均为35℃。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3.2,肠、幽门盲囊、肝的最适pH均为8.2;胃、肝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2、8.2,其他部位均为6.2;胃淀粉酶的最适pH为7.2~8.2,其他器官的最适pH均为7.2。各部位在最适温度和pH下,脂肪酶酶活力顺序为肠胃肝幽门盲囊,淀粉酶酶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蛋白酶在最适温度和pH下的酶活力顺序分别为肠胃肝幽门盲囊、肠胃幽门盲囊肝。  相似文献   

7.
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从酶学分析角度研究了大口黑鲈各消化道内淀粉酶的活力分布,以及不同温度、pH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其肝脏、幽门盲囊、胃、肠中淀粉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淀粉酶活力在消化道内活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幽门盲囊、肠、胃。淀粉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存在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肝脏(40℃,7.2)、幽门盲囊(30℃,8.0)、肠(40℃,8.4)、胃(35℃,6.4)。幽门盲囊和肠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活力最大,肝胰脏和胃淀粉酶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活力充分发挥。淀粉酶的活力大小与底物浓度有关,底物淀粉最适浓度依次为肝脏1%、幽门盲囊4%、肠2%、胃2%。本研究旨在为大口黑鲈人工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胚胎胃PAS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3例扬子鳄胚胎,对其胃进行PAS反应观察.胃表面上皮:第30天时,上皮细胞表面出现薄层的PAS反应阳性物质;第34~60天,阳性反应逐渐增强,并出现粘液保护层.胃腺:胃底腺,第40天腺芽上皮出现PAS反应阴性细胞,第46~60天胃底腺腺管基部上皮细胞呈阴性反应;幽门腺及贲门腺,第40天时出现腺芽,腺芽细胞呈阳性反应;第46~60天幽门腺及贲门腺腺管基部出现阴性反应细胞.  相似文献   

9.
pH对真鲷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不同pH度条件下真鲷成鱼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4个部位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真鲷成鱼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6.4,7.2,7.6和8.4,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6.4,8.0,8.0和7.6.  相似文献   

10.
不同pH 条件下鳜鱼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初步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鳜鱼(Sinipercachuatsi)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鳜鱼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最适pH也不相同.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强弱顺序为:幽门盲囊>胃>肠前段>肠后段.幽门盲囊的蛋白酶活性最强,明显高于胃、肠前段和肠后段.蛋白酶活性在幽门盲囊的最适pH为8 0~10 4,且在偏碱性条件下有较强的活性;在胃部的最适pH约为2 8,且在偏酸性的条件下活性较高;在肠前段和肠后段的最适pH为9 8.  相似文献   

11.
对军曹鱼幼鱼体内脂肪酶的分布、活力及pH、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对军曹鱼幼鱼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幽门盲囊和肝脂肪酶活力分别在pH 6.2和6.0下最高;胃和肠在pH 4.0和7.0下也保持相当的脂肪酶活力.各器官在适宜的pH范围内其单位脂肪酶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幽门盲囊(60 U)>肝脏(23.3 U)>肠(22.7 U)>胃(11.3 U).研究表明饲育水温对脂肪酶有显著的影响(P<0.05),整体上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都有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但20 ℃下幽门盲囊和肝脏存在最大酶活力.盐度对不同器官脂肪酶影响显著 (P<0.05),在较低的盐度下 (15~25)脂肪酶活力均处于较活跃状态.幽门盲囊、肠、肝脏脂肪酶活力在盐度20,胃在盐度15条件下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体及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产自广东省云浮市野生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的胃和肠道。棕果蝠的胃具有食果蝙蝠的特征,即具有管状的胃底盲囊以及发达的贲门前庭和幽门部。本研究将棕果蝠的胃划分为4个部分:即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幽门部又进一步分为降段和升段。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的降段黏膜全部为胃底腺被覆,而在幽门部的升段分布有幽门腺。在幽门括约肌周边没有十二指肠腺分布。棕果蝠肠管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空-回肠。十二指肠较发达,总长约10 cm,可分为前水平部、前曲、降部、后曲和升部。肠绒毛为纵向平行的嵴状或板状,个别例为叶片状。未见十二指肠腺。空-回肠较长,约36~48 cm,其黏膜形成纵向嵴状或板状。大肠较发达,总长约14 cm,包括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不含盲肠和阑尾。  相似文献   

13.
尼罗罗非鱼的胃分为贲门部、盲囊和幽门部。这三部分的组织结构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  相似文献   

14.
大弹涂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5-HT细胞位于食道、贲门胃和直肠;Som细胞集中分布于食道.少量位于贲门胃;PP细胞在幽门胃分布较多,小肠内有少量分布;NPY细胞位于幽门胃和小肠.4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罗氏海盘车(Aster rollestoni Bell)的胃、幽门盲囊和生殖腺内共分离到20株菌株.其中从其胃中分离到14株,幽门盲囊中分离到5株,生殖腺中分离到1株.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初步认定海星胃中的W1^#、幽门盲囊中的Y1^#以及生殖腺中的S1^#为同一菌株,另外海星胃中的两株菌株(W13^#、W2^#)分别与幽门盲囊中的两株菌株(Y3^#、Y4^#)相同.所得菌株中只有一株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余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实验表明海星内生细菌中有62.5%的菌株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弧菌属(Vibrio).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大熊猫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点,本文用PAP法对两只大熊猫胃底、幽门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胃素、胆囊收缩素、神经降压素、胃动素、抑胃多肽、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和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各主要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胃前段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胃中后段粘膜上皮仅有柱状细胞,固有层含有发达的胃腺,胃腺上皮由Ⅰ型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粘膜形成发达的皱襞和绒毛,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胰腺为弥散性腺体.胃中后段粘膜柱状细胞呈现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胃前段粘膜粘液细胞及胃腺Ⅰ型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胃腺Ⅱ型细胞呈现强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粘膜粘液细胞分泌酸性粘液,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和胞质还分别具有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呈现非特异性酯酶和弱蛋白酶活性,肝细胞还贮存糖原.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 内胚层,腔内玩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有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民前部的胃磨徨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  相似文献   

19.
南方鲇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对鲇形目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胃肠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的胃肠道嗜银细胞多为开放型,有梭形、角锥形、梨形、椭球形、楔形、蝌蚪形等形态,只分布于胃中,常以细胞群的形式存在于胃小凹底部胃上皮细胞之间和胃腺腺泡之间,从胃贲门部、胃盲囊部到幽门部,分布密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131例胃癌的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的分析,发现胃各部位的早期癌比中晚期癌均有较低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中晚期癌多见于胃底贲门部,早期癌多见于胃窦幽门部,两期癌的部位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期癌的组织学类型差异在各个部位无显著性,均以肠型胃癌为多,表明胃癌的浸润深度与原发部位关系明显,与组织学类型关系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发生在胃底贲门部的癌早期症状隐匿,该部位是X线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