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了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加固软土的机理,认为利用粉煤灰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可以获得很强的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其加固效果是可靠的,同时依据现场试验对粉煤人喷 特性及设计计算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粉煤灰粉喷桩侧摩阻力平均值和粉煤粉灰粉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桩间土强度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2.
针对湖区软土地基强度低,渗透性大的特点,时穿堤水工构筑物地基采用了粉喷桩加固的措施,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粉喷桩加固湖区软土地基的可行性,指出了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某粉喷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工点因设计需要,要在软土地基上修筑悬臂式挡土墙.经力学验算,地基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拟采用粉喷桩对地基进行加固.通过对粉喷桩加固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探讨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该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特点,得出了粉喷桩桩身应力分布和复合沉降变形,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黄翔 《工程与建设》2011,25(2):257-259
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技术是当前普遍使用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经加固处理后的粉喷桩主体与桩周土共同作用构成复合地基.然在而粉喷桩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地基的加固效果.文章针对粉喷桩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了保证施工质量的几点措施,并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粉喷桩的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娟 《工程与建设》2007,21(2):14-215
文章结合某工程地基的处理实例,介绍了应用水泥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施工方法及处理后的检测结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水泥粉喷桩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翟俊祥 《科技信息》2010,(23):J0330-J0330,J0203
水泥粉喷桩广泛应用于加固软土地基,粉喷桩的质量必须满足软土地基的加固要求。  相似文献   

7.
水泥粉喷桩广泛应用于加固软土地基,粉喷桩的质量必须满足软土地基的加固要求,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了利用粉喷桩进行软基处理时,就如何保证软基处理的施工质量,应采取哪些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粉喷桩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一种深层加固处理软土技术,结合石灰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从设计、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应用效果等方面,介绍石灰粉喷桩施工技术,并对比地基加固前后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具体评价和论证了石灰粉喷桩对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鉴于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危害很大,路基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公路工程的质量。而粉喷桩广泛应用于加固软土地基,粉喷桩的质量必须满足软土地基的加固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粉喷桩监理工作,有力地保证了粉喷桩处理软基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
粉喷桩复合地基就是采用特制的设备和机具,将加固剂粉体材料(水泥)通过压缩空气的传送,与地基土强行拌合,再经过充分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连续、水稳性的坚硬桩体称粉喷桩它能与周围天然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这是一种改善天然地基土质,提高地基强度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具有施工方便,造价低廉,适用性广,承载力高,建筑物沉降小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在我国铁路、公路、市政工程、港口码头、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软土地基加固中被推广使用.本文通过住宅小区中粉喷桩技术成功应用的实例,介绍粉喷桩复合地基在设计、施工及检测方面应该注意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粉喷桩加固软土形成的复合地基中桩间土、粉喷桩单桩以及复合地基整体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复合地基不同于单桩和桩间土的破坏模式,并指出复合地基加固体象实体深基础一样工作,其承载力由沉降变形条件所控制,进而得出了粉喷桩复合地基中沉降变形起主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坑内土体开挖对工程桩变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土地区由于基坑内土体开挖不当引起的工程桩变位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给工程安全带来隐患,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分析基坑土体开挖时工程桩上受到的荷载作用入手,研究了滑动土体及施工荷载对工程桩变位的影响,运用弹性抗力法分析了荷载作用下工程桩桩身任一点内力和位移分布情况。对某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开挖时作用于桩身的最大弯矩及其位置,与现场实测的桩身断裂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开挖形成的临空面滑动土体及施工荷载引起的水平荷载是导致桩身偏位甚至断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扩底桩深基础与普通桩基及浅基础的区分及设计计算,根据均布荷载下的Boussinesq与Mindlin解,结合现有文献对"扩底桩"或"扩底墩"等扩底深基础进行界定,对其承载能力特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扩底深基础与普通桩基的区别是扩大头因素的存在.通过对不同形式基础底部附加应力的计算可知,若以两者差异δ=0.2为基准对扩底基础的深浅进行界定,则埋深与扩底直径之比宜取0.62,并将其作为深浅基础的划分界限,而且实际工程亦验证了此界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的受力特征,以及褥垫层的移动趋势,进行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监测分级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沉降和桩顶、桩底以及桩间土不同位置的应力分布的变化来探讨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桩顶平面处A桩周围土层表面埋设标志物,分析了褥垫层材料的移动态势和桩间土体的沉降量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加载初期是由桩来承担大部分上部荷载;由于褥垫层的调节作用,桩顶面处的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比值有所减小直到趋于稳定。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曲线(P-S曲线)为缓变型;褥垫层向群桩所围成几何图形的中心移动,桩周土的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都以桩为中心呈现由近及远不断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深厚软土地基细长PHC管桩水平荷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珠海保税区深厚软土地基中两根细长PHC管桩的水平荷载试验,分析了深厚软土地基中PHC管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试验结果表明:细长PHC管桩能够抵抗水平荷载的作用;弹性长桩的下端可以看成嵌固于土中而不能转动,由逐渐发展的桩截面抗矩和土抗力来承担逐渐增大的水平荷载;弹性长桩的受力性质主要受上部土层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来的水平地基抗力比例系数m的值对该类工程地质的桩基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还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PHC管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能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软土地基中的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分别进行1组圆柱形桩和3组不同楔角楔形桩的9桩复合地基对比试验,研究这4组复合地基在相同条件下的桩-土平均沉降差、桩体应力、平均桩-土应力比、平均沉降随荷载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楔形桩能有效地调节桩-土沉降差和地基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大楔形桩的楔角能使桩体较早地发挥其承载性能:在一定荷载范围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一土应力比夯实水泥土圆柱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一土应力比大:随着荷载的增加,桩体所分担的荷载是有限的,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土应力增长趋于稳定或下降,即楔形桩的倾斜侧壁能有效地缓解桩体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桩 筏基础荷载传递的局部化特性 ,提出了一种简化分析方法 ,即采用悬臂梁比拟筏板与柱周围各桩之间的联系 ,进行桩顶沉降计算 ,再用差分法计算筏板弯矩 .建立了同时考虑桩的弹性支承性质和桩间土参与共同工作的不规则桩 筏基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并采用变容差主动约束可行方向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优化设计 .  相似文献   

18.
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给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以某不均匀高层建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建筑所经历的两次基础加固过程,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两次加固的效果,并预测了未来两年的沉降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地层不均匀、地基土固结沉降增大桩基负摩阻力是造成本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本项目上部结构施工完成三年后超孔隙水压力才基本消散;基础加固中基桩应选择合理的持力层,如桩长较短,即使桩数多,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基础加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由于加固桩体施工对土体有一定扰动,故沉降不会立刻停止,而是在扰动停止后趋于稳定;沉降缝对于控制大规模不均匀沉降意义重大,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9.
粉喷桩群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结果表明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变形 ,可分为弹性、弹塑性、塑性三阶段 ,利用其 logs- logp曲线可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值。在试验荷载条件下 ,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 ,桩间土的应力增长幅度变小 ,而桩体应力增长幅度变大 ,桩体逐渐承担大部分上部荷载 ,桩土应力比与荷载之间基本上呈线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CFG桩+水泥土搅拌桩及桩间土组成的三元复合地基,并说明处理该类软弱地基对勘察、设计及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