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洞穴生境特征进行分析,野外共测量了54个10 m×10 m样方的13个生态因子,并运用频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华竹鼠春季洞穴生境特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穴生境的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坡度20°~40°的斜坡,坡向以东坡和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海拔大于1 800 m,乔木密度为小于30株/样方,乔木距离为2~5 m,灌木密度为1 000~5 000株/样方,灌木距离为小于0.1 m.水源距离大于5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000 m,食物因子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指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62.779%,影响春季洞穴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因子、地理性因子、水源因子和食物因子.  相似文献   

2.
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隶属啮齿类、竹鼠科,是我国分布的三种竹鼠(中华竹鼠、大竹鼠、银星竹鼠)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中华竹鼠的外形短圆、粗壮,成体体长一般350-380毫米.头部钝圆,吻大眼小,耳长20-25毫米,隐于淡棕灰色的毛丛内,四肢短小,五趾均具被毛且具尖爪,尾短,一般在105-113毫米之间.全身被淡棕灰色毛,针毛稍长约30毫米,为灰白色,尖端沾棕;绒毛长约25毫米,基部二分之一部分为深灰色.针毛及绒毛均很柔软,并微带光泽.  相似文献   

3.
2009年1~4月,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85个10m×10 m样方13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54个,未利用样方31个.运用频次分析和Mann-WhimeyU检验表明: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避风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因子和海拔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存在显著影响(P<...  相似文献   

4.
竹根猪又名竹鼠,亦称芒狸,属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动物.我国野生种类有:竹鼠、中华竹鼠、花白竹鼠三种.主要分布于南亚及东非地区,也是湖南南部山地区的特种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中华竹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选择的适应机制,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作了比较解剖,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中华竹鼠下颌咀嚼以上下和左右运动为主,这种运动方式与其下颌关节窝呈卵圆形、左右侧颊齿列非平行排列及臼齿加宽等适应性结构有关;甘肃鼢鼠下颌咀嚼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该运动方式与其下颌关节窝里沟槽状、左右侧颊齿列平行排列等适应性结构有关。中华竹鼠的门齿切割效率与臼齿咀嚼效率均大于甘肃鼢鼠,暗示着前者比后者对树木的根系有着更大的破坏能力。  相似文献   

6.
竹鼠属啮齿目、竹鼠科,我国有银星竹鼠、中华竹鼠、大竹鼠三种。竹鼠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最北的记录曾发现于陕西秦岭山脉。竹鼠多栖息于竹林及竹材混合林中,有时也发现于灌丛及草坡上,吃植物性食物。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为较大的啮齿动物,体重一般为2—2.5公斤,体背灰褐色,具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8.
以玻璃包覆Fe_(69)Co_(10)Si_8B_(13)合金微丝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拉丝速率及冷却条件对微丝尺寸、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冷却条件下微丝的拉伸断裂机制. 结果表明:当拉丝速率由5m·min~(-1)增加到400m·min~(-1)时,微丝及芯丝直径分别由95.2μm和26.9μm减小到14.5μm和7.2μm;拉丝速率由50m·min~(-1)增加到400m·min~(-1)时,芯丝抗拉强度由1305MPa增大到5842MPa;冷却距离小于20mm时,微丝尺寸和抗拉强度均随冷却距离的增大而显著减小;冷却距离大于20mm时,冷却距离对微丝尺寸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很小;采用水冷方式且拉丝速率大于5m·min~(-1)时所获得的微丝均为非晶态结构,而采用空冷方式制备的非晶态微丝的拉丝速率应大于或等于20m·min~(-1);芯丝的断裂方式为伴随不均匀塑性流变的脆性断裂,且脆性断裂倾向随冷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定义因降雨作用,坡体在降雨结束之后出现最不稳定状态(或滑坡)的现象为迟滞现象。根据雨水在土体中的入渗规律,给出2类降雨作用边坡的雨水入渗模型,以说明降雨触发边坡失稳迟滞现象的发生机理。定义临界时间概念。基于渗流-坡体稳定性耦合分析方法,采用数值分析手段研究迟滞现象与坡体土质参数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迟滞现象与土体的渗透参数和强度参数均有关联;当渗透系数ks大于1×10~(-4) m/s,且进气排水能力较强时,土质坡体倾向于在降雨过程中失稳,当ks在1×10~(-7)~1×10~(-6) m/s范围内取值时,坡体的临界时间通常在降雨结束后取得;当土体强度参数一定时,随土体渗透能力增强,坡体的临界时间呈现出不断减小并最终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当土体渗透性一定时,随着土体强度参数增大,坡体的临界时间呈现出不断增大并最终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土体渗透性对迟滞现象的产生有主导作用,在满足渗透性条件下,土体强度参数对迟滞现象产生的影响在土体强度较低时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