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工杉木林木材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人工杉木林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综合人工杉木林不同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上木材化学成分含量考虑,其纸浆材主伐年龄以17-23年左右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兰州北山九州台人工侧柏林样地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侧柏生长指标与立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侧柏林生长的主导因子是海拔和坡向。低海拔的阳坡、半阳坡条件更适合侧柏林生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杉木林现实生产力的分布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我国杉木林生产力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气候变量和生长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数据和与其相应的气象及生长期资料,构建了中国杉木林生产力气候模和生长期模型,并模拟出中国杉木林生产力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树木的生长机制能够为树木年轮学以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演变历史提供重要途径和基础,在高分辨率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林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特征,能更好地规划被监测树种在不同林龄的生存策略。【方法】利用带状树干径向测量仪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不同林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进行监测,以最大值法提取日径向生长量,用Gompertz模型对累积径向变化值进行模拟,利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杉木的年内径向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在生长季,不同林龄杉木的日径向变化都呈现相似的周期性(包括收缩期、膨胀恢复期和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林龄的日径向变化程度不同,日振幅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杉木的年生长期较长,且不同林龄的年生长期随林龄增加逐渐缩短,生长季开始的时间却随着林龄增大而向后推移。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生长期分别为:2月初—10月末、2月末—9月末、3月初—7月末,且分别在5月末、5月初、4月末达到生长速率最大值。不同林龄杉木径向生长对于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幼龄林杉木生长主要受到降水、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中龄林杉木生长主要受到降水、最小相对湿度的影响;而在近熟林和成熟林中,气象因子与杉木生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象因子的变化可能会逐渐影响到林龄较小的林分,因此对将乐杉木人工林进行经营时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林龄的杉木林应采取不同的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5.
梁庆松 《武夷科学》2007,23(1):106-109
本研究对杉木人工中幼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三个因子的平均年生长量作主成分分析,以综合主成分值作为衡量林分合理密度的标准,确定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最佳树冠重叠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为以期获得林分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杉木林分生长个各阶段的起止和生长量大小,因林分起源、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而有差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杉木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影响杉木炭疽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省三明地区杉木设立了484块标准地,对杉木炭疽病的发病程度及标准地有关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杉木炭疽病的发病程度与林龄,立地类型和坡位间存在密切关系,与林份密度,海拔高度,土壤类型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而与土层厚度,抚育情况,坡向和混交比之间关系不密切,指出在实际生产中,只要在不在Ⅲ,Ⅳ类地和坡顶造林,即可有效地控制杉木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不同密度管理定向培育大径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不同经营密度杉木人工林生长进程的比较分析可知,在相同年龄下,杉木林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大,且密度小的林分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的时间推迟2~4 a,林木生长的速生期有延长的趋势,呈现出较强的生长后劲.密度管理是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关键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在10 a前后,并且适时调整林分密度,以适当增加立木中大径木所占比例,促进大径木成材.保留密度以1 20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大径材种出材量,提高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  相似文献   

9.
日本落叶松生长量与立地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胶东半岛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量与五个立地因子(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和土层厚度)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分析指出,日本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与立地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关系,其中海拔是影响日本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其次是土层厚度,坡向和坡度,坡位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浙江杉木优良家系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优良家系全国区域试验浙江试验点5年生2个地点、9年生1个地点试验林的生长量、木 材密度和23年的生长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年生时来自全国14个种子园112个优良家系(每个种 子园选8个家系参试)的生长性状在不同种子园间和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木材密度性状仅在 家系间存在差异。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极其密切,遗传相关系数为0.746~0.985。生长性状与木材密 度为不密切的负相关关系,趋向于呈相对独立遗传。对23年生试验林的生长量调查分析表明,来自 不同种子园的家系在种子园来源和种子园内的家系间仍然普遍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以种子园平均 表现为据,来自湖南、福建、贵州3省的种子园及其家系总体表现持续位列前茅;以不同家系为据, 在参试的112个家系中选出黔锦屏61、闽建53、湘大堡子30等22个最优良家系,其材积实际增益为 135.5 %~344.1 %,木材密度大于总体平均值0~18.7 %。实验林第5和第9年生时评选出的优良家系到 第23年生时的准确率分别为31.8 %和40.9 %。结果同时还揭示,地点间、种子园×地点间存在显著 互作效应,表明在浙江试验点,立地等环境条件对杉木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疏伐方法对杉木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抚育间伐方法试验标准地。试验处理为上层疏伐、下层疏伐、综合疏伐、机械疏伐和对照5种。于1975年、1978年、1982年、1686年分别测定了各标准地的大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疏伐方法对林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显著不同,杉木幼林首次疏伐时,机械疏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地理分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测算,并在Lieth—Box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主要气象因子拟合了计算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数学模式.对模式计算值进行地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分布模型回归极显著,可为杉木的产区区划和造林地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营养质量分析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土壤养分状况与杉木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以皖南山区中部杉木林90块实测样地为资料,按照数量化理论(Ⅰ)的数学模型,用不带交互项与带交互项的反应表,以定型程序上机电算,分别编成立地质量数量化得分(评定)表。 通过对复相关系数、残差相对值分布及林分达标准年龄时的检验,认为在该地区采用立地质量数量化评定法对杉木丰产林进行宜林地选择、生产力预估及经营管理是可行的。 带交互项模型虽对复相关系数提高甚微,但预测值更接近于实际。梯形得分表便于使用单位根据当地的情况自行选定。  相似文献   

17.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Ⅲ.病害流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由Glomerella cingulata引起的杉木炭疽病在江西省丘陵地区广泛流行。病害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下旬,当旬平均气温上升至20—25℃时,病害迅速发展达到高峰。6月下旬以后基本上停止发展。秋季,只有患生理性黄化病的杉木才会发病。降雨和大气湿度对病害的流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杉木多世代连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南平溪后安曹下的杂木林、1代、2代及3代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标准地,对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及随杉林多代连栽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土壤大部分全量部分全量养分含量减少,土壤供肥和保肥能力下降,导致杉木林分生产力下降,这是杉木连栽后衰退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以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人工林密度经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0-1规范方法优化人工林林分经营过程的间伐技术的决策组合,并阐明其数学模型和具体方法。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的间伐决策方案优化实例表明,用0-1规划能实现间伐决策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