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认同是政治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属性与自身的政治身份,在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上的一种归属感。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益多元化、文化世俗化正在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因此,对当前我国公众政治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树海 《科技信息》2009,(18):35-35
政治认同是政治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属性与自身的政治身份,在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上的一种归属感。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益多元化、文化世俗化正在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因此,对当前我国公众政治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的社会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发展和变革 ,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 ,都在客观上对大学生社会化 ,包括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人格理想、道德素质、自主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的社会化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等院校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和制定有效的引导策略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并成功地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体系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作为一种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统一,政治认同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认同主体主观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政治认同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效性资源、制度性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等因素,其形成过程是通过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但由于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局限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教学实践并没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上加以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自觉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实现自身政治社会化。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是由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自身内涵和具体实现路径决定的,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主导大学生网络政治价值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支撑大学生政治情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才能与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年级、性别、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微观变量对福建省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现象;女大学生政治关注度、政治参与愿望较以往更高,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文科、医科专业政治认同度相比其他专业略高;越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度、政治参与度表现得越低。为此,要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主流意识,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朋辈群体等介体,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各类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9.
刘国平 《科技信息》2012,(20):107+109-107,109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立足于高校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和教育。而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大学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解决高校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问题,建立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正处于新媒体时代,所以信息的传播十分快速且便捷,而多元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们身处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思潮的了解渠道、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对其各个情况都进行了一番透彻的洞悉,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各大高校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们去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对从辅导员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分析造成辅导员职业认同弱化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强化职业规划与认同,优化组织环境,争取社会支持等建议与对策,以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燕红 《长春大学学报》2014,(2):200-202,207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应用媒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微博网络环境下,高校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必须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必须提升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微博上将普遍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体,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问题已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客观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找出影响其思想行为特点形成的微观和宏观的因素,从优化社会环境、创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优化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引导"90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等途径着手来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冯蕾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7):159-16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等因素,为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网络的普及也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理论、环境、实践、网络全方位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石蕊 《科技资讯》2013,(34):211-212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重大进步,高校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都加大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只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促进大学生发奋图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本文旨在研究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针对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期望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新时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情况,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辅导员的引导人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因此,要尽可能消除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