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报道了中国夜斑螟属NyctegretisZeller一种和二亚种 :卡夜斑螟 (N .lineanakatastrophellaRoesler) ,三角夜斑螟 (N .triangulellaRagonot)和线夜斑螟 (N .lineanalineanaScopoli) .其中 ,卡夜斑螟 (N .lineanakatastro phellaRoesler)为中国新纪录亚种 .文中描绘了卡夜斑螟和三角夜斑螟的外生殖器特征图 ,并编写了该属在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羚野螟属Pseudebulea Butler 5种,分别为芬氏羚野螟P. fentoni Butler;海南羚野螟P. hainanensis Munroe et Mutuura;挂墩羚野螟P. kuatunensis Munroe et Mutuura;龙潭羚野螟P. lungtanensis Munroe et Mutuura;多毛羚野螟P. polychaeta sp. nov.,新种雄性抱器下突伸达报器瓣腹缘、抱器腹中部突起末端密布粗刚毛、雌性交配孔后缘皱缩,可以与属内其他种相区别。编制了中国羚野螟属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新种的成虫外形图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本文小结了中国波水螟属(Paracymoriza,Warren 1890),详细描述了其属征,列出了中国波水螟已知10种的检索表,并列出了各种的已知异名和分布地.  相似文献   

4.
利用百虫净、惠新净、阿维烟剂、灭幼脲4种无公害农药对松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初龄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阿维菌剂对松梢斑螟的防治效果是73.8%,最适药量为225 mL/hm2.  相似文献   

5.
利用“I“型嗅觉仪研究了石榴嫩叶、花和幼果对井上蛀果斑螟产卵行为的影响,探索了井上蛀果斑螟产卵对石榴寄主部位选择性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产卵行为对石榴不同部位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其选择趋性顺序为:石榴花>嫩叶>果实,在48 h后石榴花吸引井上蛀果斑螟成虫数达14.6头;其成虫在石榴花的正己烷提取物上产卵量最大,48 h后平均最高达174粒,显著比在与石榴叶和幼果的正己烷提取物上产卵的高,而在石榴叶和幼果的正己烷提取物上产卵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近年来遭受特大虫灾的北部湾沿海红树植物白骨壤上采集害虫标本,测定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I(COII)基因序列,并与采自深圳湾白骨壤上的害虫标本以及相关类群的COII 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来自北部湾与深圳湾白骨壤的虫源均为瘤斑螟属Ptyomaxia, 而不是细斑螟属Oligochro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为纠正以前普遍认为广州小斑螟引发我国红树林特大虫灾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甘蔗条螟性外激素分泌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甘蔗条螟性外激素分泌腺的形态及组织的结构.甘蔗条螟性外激素腺十分发达,位于腹部第8—9节背面的节间膜上,是由该处节间膜部分细胞特化而成,属褶叠型腺体。外翻后,腺体的切面呈半球形.同时还观察描述了腺体各部份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近年来遭受特大虫灾的北部湾沿海红树植物白骨壤上采集害虫标本,测定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序列,并与采自深圳湾白骨壤上的害虫标本以及相关类群的COⅡ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来自北部湾与深圳湾白骨壤的虫源均为瘤斑螟属Ptyomaixa,而不是细斑螟属Oligochro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为纠正以前普遍认为广州小斑螟引发我国红树林特大虫灾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瑞香狼毒对稻螟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水稻大螟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乙醇提取物对水稻大螟幼虫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和较强的毒杀活性,毒杀活性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81.39mg/L,拒食活性的拒蛀中浓度(AFC50)为274.21mg/L.采用萃取及分段柱层析并结合活性跟踪从中分离到一个中等极性高活性段,此活性段LC50为92.09mg/L,为进一步研究瑞香狼毒对稻螟的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豆荚螟的认别及发生规律、生活习性、测报方法,提出了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Farell B 《Nature》1999,401(6751):342-343
When we look at Anderson's Fig. 1a, or at just about anything else, we see surfaces and boundaries, contours and intersections, edges and angles. These complex, interpreted image features might well be the stimulus elements that stereo mechanisms analyse to recover depth. But are they?  相似文献   

16.
Wadman M 《Nature》2007,445(7130):800-801
  相似文献   

17.
Letter: Egg taints: association with trimethylami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Development: Mother's milk: A rich opportun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herick A 《Nature》2010,468(7327):S5-S7
  相似文献   

19.
Correction:     
《Nature》2001,410(6824):9
  相似文献   

20.
Correction:     
《Nature》2001,409(6823):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