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国内外尿素装置工艺冷凝液水解技术,对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尿素装置工艺冷凝液水解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稻糠为原料用水解-氧化-水解法制取草酸的工艺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草酸二水合物收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3.
水解制备超高相对分子质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研究了水解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等因素对聚丙烯酰胺水解制备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由猪毛提取L-胱氨酸工艺中原料处理、水解时间、水解酸度、水解浴比、水解温度等对L-胱氨酸提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解-UNITANK工艺处理制药废水工序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厌氧水解和UNITANK反应器结合组成厌氧水解-UNITANK工艺用于制药有机废水的处理.厌氧水解工序主要完成对有机物的水解,达到初步降解有机物的目的.水解出水进UNITANK反应器,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厌氧水解-UNITANK工艺处理后出水经曝气生物滤池(BAF)深度处理,使废水得到净化.本试验从温度、停留时间等方面初步探索了厌氧水解反应器及UNITANK反应器的最佳工艺参数与条件.试验得出,厌氧水解适宜温度为25~30℃,最佳停留时间为12 h;UNITANK反应器的最佳温度为20℃,最佳停留时间为90 h.  相似文献   

6.
对聚丙烯腈的水解工艺进行实验研究,找到了适合作为铸造粘结剂的水解工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腈纶废料经高温高压可催化水解成一种pH值为7-8,粘度在Pa.s之间,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的水溶性溶液。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酶水解虾蛄的具体工艺。通过酶的选择,确定了胰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作为水解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定了用混合酶水解虾蛄蛋白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8.
基于催化铁技术和水解酸化技术,构建了可提高废水可生物降解性的耦合工艺,设计了平流式耦合反应器,并应用于化工区混合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实施后,检测分析了污水厂的进出水水质,进行了污水可生物降解性分析,开展了水解酸化/催化铁-CAST和单纯CAST 工艺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发现:水解酸化/催化铁预处理工艺处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胃蛋白酶对红豆蛋白的水解工艺.考察酶浓度、pH、温度、水解时间等因素对红豆蛋白水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胃蛋白酶能够较好地水解红豆蛋白,其最佳水解工艺为:温度40℃、酶浓度7U/g干蛋白、pH1.5、水解时间4h,其最佳水解度为30.97%.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酶解鲐鱼蛋白制取低分子肽的具体水解工艺,通过酶的选择,确定了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作为水解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定了更为有效的新工艺,即混合酶水解工艺。  相似文献   

11.
含酸性气体(H_2S和CO_2)的挥发油藏选择回注溶解气开发,既能减缓压力衰竭,又可以节省酸气处理费用。但回注含酸气组分的溶解气对原油相态与物性影响规律尚不明确,进而制约了注气开发效果的预测和注气组分的优化。以国外某挥发油藏为例,在组分划分和PVT实验拟合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注气膨胀实验研究了溶解气及H_2S和CO_2等主要气体组分对原油相态与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溶解气中的H_2S和CH_4对原油p-T相图影响显著,而CO_2和溶解气对原油p-T相图影响很小;酸性气体除降黏能力低于CH_4以外,在降低原油饱和压力、降低原油挥发性和膨胀原油体积方面均强于CH_4;含酸气挥发油藏回注溶解气有利于提高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洗发露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配伍性、橄榄油的乳化进行研究.通过热冷稳定性进行配方筛选,以及正交实验法研究配方中主要表面活性剂的最佳配比,并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正交设计和数据处理,并根据洗发液(膏)国家标准对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橄榄油以6.0%的比例加入到洗发露配方中,和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对洗发露进行热、冷稳定测试,24 h后观察样品,均无变色、分层;p H值为6.26,在4.0~8.0间;有效物含量为22.994%,大于10.0%;粘度为7.12 Pa·s在4.0~10之间;泡沫的高度为112 mm;无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霉菌和酵母菌,细菌总数为480 CFU/g.  相似文献   

13.
山苍籽核仁油合成生物柴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苍籽核仁油为原料,采用固体酸催化酯化-相转移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从固体酸SO_4~2-/ZrO_2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降低酸值,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NaOH为相转移催化剂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合成牛物柴油的优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酸SO_4~(2-)/ZrO_2催化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油重4%的SO_4~(2-)/ZrO_2,醇油摩尔比为10:1,温度为68℃,反应时间为4 h,原油酸值降到2.52 mg/g:该法相对浓硫酸催化酯化法具有不需耐酸设备、催化剂易回收、无废水排放等优点;相转移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25℃,0.5%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油重1%的NaOH,醇油摩尔比为6:1,反应15 min,原油酯交换率达到97.6%;采用相转移催化技术,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大大减少了能耗,缩短了反应时间,具有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4.
固体杂多酸催化制备芸芥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出清洁、环境友好的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以固体杂多酸Cs2.5H0.5PW12O40为非均相催化剂,芸芥植物油为原料,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查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及催化剂的使用次数对芸芥油转化率的影响。探究出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与传统的均相催化剂(H2SO4、NaOH)相比,固体杂多酸Cs2.5H0.5PW12O40表现出相同的催化活性,并易于分离,可重复使用。而且杂多酸的催化活性不受芸芥油中游离脂肪酸和水含量的影响。可在短时间、低温(室温)条件下完成酯化反应。结果表明,耐水型Cs2.5H0.5PW12O40是制备生物柴油的环境友好型固体酸催化剂。芸芥生物柴油的各项指标符合美国生物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核桃油与乙酸异戊酯(1:1,w/w)的混合油相,EL 35和Tween 80 (8:2,w/w)为表面活性剂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法制备了O/W型核桃油微乳液。该微乳液体系在25~60 ℃内未发生相转变,其粒径随核桃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所有微乳液样品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拟塑性流体。核桃油在微乳液体系内对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随核桃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IC50值为0.090 3 mg/mL。  相似文献   

16.
张刚  索永录  徐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5759-5766
针对废弃油井周围煤层H2 S分布规律不清楚,采掘过程中影响范围不明确给煤矿安全开采造成严重威胁的难题,以煤油重叠区的双马煤矿为研究区,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层内H2 S气体的渗流规律,然后结合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气体成分测试获得了H2 S气体的分布规律,最后根据采掘过程中H2 S气体的涌出规律对其影响范围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废弃油井周围H2 S气体浓度随距离废弃油井增加呈递减分布,废弃油井内气体压力越高,H2 S气体渗透范围越大;工作面过废弃油井过程中H2 S气体浓度呈现出较高—降低—平稳—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规律;双马煤矿废弃油井影响区煤层H2 S气体的渗透半径为500 m,采掘影响范围为700 m.研究结果为工作面H2 S气体的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增效微生物驱物模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和提高微生物驱的矿藏应用效果和应用规模,将化学驱与微生物驱方法相结合,开展了增效微生物驱的物模实验研究。模拟大庆采油四厂油水条件,挑选2组室内乳化等指标评价效果较好的复合体系进行物模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和微生物可产生协同驱油作用,500 mg/L的聚丙烯酰胺-10%A菌液的复配体系驱油效果较好,复配体系可比同条件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15.89%;表面活性剂与微生物也可产生协同驱油作用,0.04%的表活剂1SY—10%B菌液的复配体系驱油效果较好,复配体系可比同条件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4.47%。室内实验显示,微生物菌液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共同作用联合驱油是一种增效的微生物采油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高芥酸含量菜籽油制备的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 MS)法分析了高芥酸菜籽油制备得到的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为芥酸、油酸、亚油酸及二十碳烯酸甲酯。通过碱催化酯交换法,得到了较理想 的工艺合成条件为:醇油摩尔比5∶1, 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质量分数)1%,酯交换转化率923%。依据相关生物柴油标准,得到高芥酸 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为十六烷值51,燃烧值39673J/g,酸值035mg/g,黏度5594mm2/s,闪点131℃。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20.
以脱壳火麻仁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梯度萃取火麻仁油,采用标准方法分别分析火麻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梯度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火麻仁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20:3n6、C22:0及C24:0.火麻仁油中生育酚以(β+γ)-生育酚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梯度萃取火麻仁油,生育酚主要在前两个阶段被萃取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