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明确不平衡性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从中国省际及东部、中部、西南、西北、东北5个区域视角,通过人均GDP的泰尔指数测度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总体差异,并对其进行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解,实证分析了资本、人力、制度及技术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结果发现,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的"N"字型变化趋势,其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下降,西北部地区上升,中部和西南地区变化不明显;资本、人力、制度要素对不平衡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要素对省际及东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产生了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娜 《创新科技》2016,(8):40-43
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是产业集聚地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区域,而中西部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改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产业集聚度的发展路径,强化辐射效应,释放发展张力,以实现居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省际差异与经济影响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省际差异,并采用反映地方收入水平的三个统计指标描述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现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根据地方收入水平对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育水平因子对地方收入水平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对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解释力很强,从而一定程度上证实改变地方教育获得水平和地方教育结构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调整省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空间格局以及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知识或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以北京和上海为最.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东、中、西三大地带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1990年到2004年扩大,2004年后开始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大.从2005年至今,社会服务性行业省际差异较小且逐渐缩小,高技术服务业省际较大且差异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首先以建筑业组织为核算对象,实现了对我国建筑业交易费用的初步估算.然后引入建筑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转型程度2个外生变量,与交易费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全国建筑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易费用呈正相关,而建筑业的制度转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费用.最后,对省际交易费用的离差作分解,根据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差异,将全国建筑业划分为四大区域.分析结果表明:Ⅰ型地区表现出的建筑业经济、制度的发展模式最为理想;Ⅱ型地区中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通过优化生产方式以提高建筑业净产出效率,有望进入Ⅰ型地区;Ⅲ型地区建筑业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筑专业结构不合理;Ⅳ型地区则需要同时加快建筑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差异及其变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巨大,虽然区域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却呈扩大趋势;通过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区)尺度,选取16项指标衡量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均方差决策、变异系数和ESDA-GIS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时间演化趋势一致,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2)HH型县域呈现不断向黑吉交界的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而LL型呈现不断向辽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集聚的趋势,东西部差异成为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3)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和边界阻隔是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空间交互模型分析了影响省际间创新合作的主要因素,并比较了各因素对同组织合作和异组织合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距离是影响跨区域合作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和技术距离对同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均小于对异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对同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异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定量分析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等程度并辨明其构成因素,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2010-2016年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利用泰尔指数对比分析了人口数量、非农产值和城镇化水平3种权重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等程度,并将研究单元划分为贫困县、市辖区、县级市和非贫困县4种类型对造成总体不平等的地区间和地区内贡献程度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在不断缩小,而且地区间差距对总差异的贡献度也在逐渐降低.得益于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但是地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仍然逐年提高,这是由于市辖区和县级市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贡献度的增幅超过了贫困县内部差异贡献度的减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入,因各区域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呈现不同的特点。笔者选取了反映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水平、服务水平、经费投入3个指标因子,对14个省份和1个直辖市样本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支持水平因子对各样本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影响最大,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又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居民消费结构不仅反映地区居民消费偏好程度以及对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而且能反映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原理,构建类之间最小距离关于分类数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曲线在分类数点的曲线斜率变化特征确定分类数,对2013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结构还存在较大差异,将近三分之二属于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消费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角度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2年17地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指出: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竞争力发展明显不平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教育水平这三个方面上的差距尤为明显.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突出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体系不健全、机制缺乏动力、服务水平低下等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融资难,这已经成为妨碍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推进金融体系改革、优化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对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刘周成  黄浩杰 《河南科学》2013,(12):2238-2242
江苏是我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异,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为研究方法,运用SPSS软件,选取10个人均国民经济指标,对2010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为明显,位于苏南的苏州、无锡两地综合经济水平明显好于其他地市;区城内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未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既要继续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积极探寻其规律.河南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力量,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正影响着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通过演化阶段划分、地区类型划分,以及灰色系统分析,发现河南省1978年至今的城乡收入差距演化历程呈"W"变化曲线;河南东部、南部和西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区域差异明显;各省辖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内部因素作用强度差异是形成城乡收入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车耳营民俗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分析乡村旅游效应问题.结果表明:根据SPSS分类结果将该地区认知类型划分为典型积极型(I组、II组)、退却型(IV组、V组)、冷漠(VI组),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85.56%、10.60%、1.92%.其中,积极性认知类型组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旅游影响,退却型认知类型组没有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对旅游影响体会不深刻,冷漠型认知类型组对旅游影响完全否定或者极度夸张.从不同认知类型组看,积极型认知类型组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资源环境效应持肯定态度,而对道德文化效应和生存环境效应持中立态度;冷却型认知类型组认为旅游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旅游区居民自身经济状况未得到改善,对社会文化效应持中立态度,而对道德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效应感知强烈;冷漠型认知类型组对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均持否定态度.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感知水平的影响表现为"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是否从事旅游业"和"是否本地人口"是影响旅游经济效应感知层次的的关键因子,"家庭人均年收入"、"性别"、"家庭成员是否从事旅游业"对居民感知旅游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扩大内需是维系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对2002年~2013年间江苏省区内消费差异的总体变化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诊断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针对性提高区域消费水平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2002年来区内消费差异基本稳定且趋于下降,但空间集聚分异格局加剧.2)区内消费水平呈南高北低抱团式发展,这种空间不均衡是区域自身与周围地区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3)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可有效解析各变量对消费的时空作用方向与影响大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支出及外资利用显著有助于促进地区消费的提高;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而地区经济发展、公路货运量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区域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居民储蓄款及就业率在不同固定效应背景下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不一.最后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索罗斯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险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一员,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可以从多方面支持我国提升技术水平。财险业主要经营风险保障型业务,即可以通过风险保障的方式为技术进步保驾护航,也可以通过将保险资金配置于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领域的方式,为技术研发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使用随机前沿方法对技术进步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200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财险保费收入对生产中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财险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财险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从而通过促进固定资产带动技术进步率水平的提升;财险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对技术进步的溢出作用程度不同,财险业发展水平越高对技术进步率的促进作用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