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热稳定的折射-衍射混合元件的设计和制造方法。方法 给出混合元件的总光焦度公式,使总光焦度不随温度而变化,并利用光学设计中的“变焦距”技术进行混合透镜的技术。结果设计了一个焦距为50mm,孔径为12.5mm的混合透镜。当温度变化时,混合透镜的焦距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尺寸为450mm×450mm×450mm四组共16块不同骨料粒径的楔入劈拉试件进行了断裂试验,研究骨料最大粒径D_(max)对混凝土断裂韧度K_(IC)、断裂能G_F以及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CTOD_c的影响.结果表明,K_(IC)、G_F随骨料最大粒径D_(max)的变化而变化。当D_(max)≤40mm时,K_(IC)、G_F随D_(max)的增大而增大;当D_(max)>40mm时,K_(IC)、G_F随D_(max)的增大而减小且趋于稳定.而CTOD_c则与D_(max)无关.  相似文献   

3.
对电沉积Ni-Fe合金的穆斯堡尔谱分析表明γ相Ni-Fe合金的同质异能移(I.S.)为-0.06~0.02mm/s;α相的I.S为~+0.05mm/s,与冶炼Ni-Fe合金的I.S.(冶炼Ni-Fe合金的γ相I.S为-0.19~-0.22mm/s;α相I.S.为-0.07~0.10mm/s)相比,向正值方向偏移,γ相平均偏移0.18mm/s,α相约0.13mm/s.电沉积Ni-Fe合金的磁超精细场随合金中Fe含量的变化情况与冶炼Ni-Fe合金中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此外,还观察到电四极裂矩不等于零,表明电沉积Ni-Fe合金中存在电场梯度.根据镀层合有杂质S和结构缺陷的特点,讨论了上述穆斯堡尔参数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选用模数为5mm、7.5mm、10mm的试样.研究0.7-13%锰合金化对低碳白口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型冷却条件下,试样获得马氏体的适宜锰量为5-7%;三种试样的硬度随锰量增加的变化都存在峰值,但出现峰值的锰量不同;冲击韧性、相对韧性、抗弯强度随锰量的变化与硬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抗磨性基本上随硬度增大而提高;抗多冲碎裂性能随锰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消除铸造应力使低锰试样抗多冲碎裂性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箔条弹在距地面3m高度上抛撒的箔条云对8mm波的衰减曲线。每发弹生成了独立的箔条云。由于箔条云的均匀性和掩护范围受气流影响,只有箔条云进入到8mm波接收机的波束角,才能产生明显的衰减效果,箔条云的扩展范围随时间变化。箔条云的有效反射面积与实测衰减曲线进行了比较。指出在近地面高度抛撒箔条云是干扰8mm波的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承标  李信贤 《广西科学》1994,1(2):24-28,48
根据1980~1990年的定位观测.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23~3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贮水量结构为:乔木层17.2mm.灌木层0.1mm.草本层0.9mm.枯枝落叶层0.2mm.土壤层354.7mm;依次占系统总贮水量的4.61%、0.03%、0.24%、0.05%、95.07%。系统对大气降水的年分配为:林冠截留198.5mm,灌草截留27.2mm,枯枝落叶截留78.0mm,地表径流14.7mm,地下渗透65.9mm,土壤持水354.7mm,蒸散量870.1mm;依次占年降水量的12.91%、1.77%、5.07%、0.96%、4.29%、23.06%和56.58%。  相似文献   

7.
Φ300mm横列式轧机一般使用的坯料断面尺寸多在直径为Φ60mm—Φ80mm之间。若使用大断面方坯往往在横列式轧机前面增设一架Φ400mm—Φ500mm的开坯机。如果不增设开坯机而直接使用大断面方坯(例如:坯料规格为100mm方坯)是否可行?若可行其经济效益可观。这是本文研究和推广的可行性方案。采用本方案可以达到降成本、增效益,提高钢材综合成材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山楂悬浮果肉饮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经筛选使用琼脂与羧甲基纤维素(CMC-Na)复合效果最佳;果粒尺寸为3mm×3mm×3mm~4mm×4mm×4mm,其效果最佳;试验经统计优选出山楂悬浮果肉饮料最佳配方为:山楂原汁含量60%,果粒含量6%,糖含量14%。采用合理的工艺加工出的饮料风味纯正,无糊口感,色泽鲜艳,真实感强。  相似文献   

9.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断裂韧度、断裂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尺寸为150min×150mm×150mm三组楔入劈拉试件进行断裂试 验,研究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断裂韧度KIC、断裂能GF及临界裂缝尖端张 开位移(Critical Crack Tip Opening Displacement)CTODc.研究结果表明, KIC、GF随着抗压强度fc、劈裂抗拉强度ft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成线性关系; CTODc则不随试件的强度变化而变化.这与金属材料的断裂特性有明显的 区别.  相似文献   

10.
赤枝栲的蒸腾特性与生态因子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福建小湖赤枝栲林中定点定位观测,研究赤枝栲林的蒸腾强度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影响蒸腾强度的生态因子.得出了赤枝栲的蒸腾系数为123.72g,年蒸腾耗水量965.73mm;赤枝栲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双峰形曲线,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红桦采用不同类型和规格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托盘育苗能克服普通容器育苗(塑料袋)的侧根盘绕现象,空气切根能避免容器苗底部根系盘绕,而且也能避免人工修根感染。干旱地区托盘育苗适宜选用导根类托盘。攀西地区红桦容器育苗适宜采用H250导根线类托盘空气切根育苗,其平均苗高、地径、根干重、茎干重和叶干重分别达19.82cm、3.31mm、0.40g、0.31g和0.45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揭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容器苗生长、根系发育和养分状况对缓释肥的响应规律,筛选最佳施肥量。【方法】 设置3个包膜缓释肥(美国奥绿肥5号)施肥量(0.4、0.8、1.6 g/株)和1个空白对照(未施肥),生长季末测定4个处理下苗木形态指标、养分状况和根系发育情况。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探明苗木生长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差异,同时将地径、苗高、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全株生物量分别与施肥量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最佳施肥量。【结果】 苗木地径、苗高、全株生物量、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氮、磷、钾含量随着缓释肥施肥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其中施肥量为1.6 g/株时达到最大,苗高、地径和全株生物量分别为24.0 cm、4.9 mm和3.9 g/株。根茎比则随施肥量的提高而减少,对照最大为2.8。地径、苗高、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全株生物量与施肥量构建的数学模型R2均大于0.95。【结论】 低施肥量下养分主要用于根系的生长,随着施肥量增加,大部分养分开始往地上部分转移,促进茎和叶的生长。地下部分的第1径级(03.0 mm)根随着施肥量增加显著增加。综合5个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认为黄连木容器苗缓释肥最佳施肥量在1.28~1.95 g/株之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茼蒿幼苗的连续切片观察,对茼蒿根、茎过渡以及维管组织的一系列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方面证实了子叶区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为菊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及各属之间的关系积累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油葵根-茎过渡区发生位置较低.在下胚轴基部就已完成根-茎初生维管组织的转变过程.转变过程中初生木质部的原生与后生部分分离.分离后的原生木质部逐渐消失在基本组织中,不参与新维管组织的形成.初生韧皮部的分离不对称,4束中只有同侧两束分离.在下胚轴下部由根内间隔排列的四原型木质部和韧皮部转变形成6束外韧维管束.下胚轴中上部在6束外韧维管束之间发育形成8束新的外韧维管束.先后形成的两组维管组织在子叶节区发生分离形成内外两环.外环进入子叶,内环进入上胚轴.根据幼苗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提出了油葵根-茎过渡区、子叶节区的具体区域界限,指出了油葵形成壮苗的形态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种石斛属植物和小叶石仙桃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对不同年龄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铜皮石斛(D.moniliforme)及石斛伪品-小叶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不同器官中的多糖进行组织化学定位,选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石斛类药用植物和药用部位,确定铁皮石斛的最佳采收期,根据多糖的理化性质,材料经冰冻切片,用改良的高碘酸-席夫试剂(PAS)对多糖进行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多糖类物质主要存在茎的薄壁细胞、根的皮层细胞、叶的叶肉细胞中。其总多糖含量有如下顺序:二年生的铁皮石斛茎>铜皮石斛茎≈>小叶石仙桃茎,铁皮石斛根≈铜皮石斛根>小叶石仙桃根,铁皮石斛叶≈小叶石仙桃叶>铜皮石斛叶。另外,在不同的器官中,铜皮石斛的多糖含量呈现“茎≈根>叶”和小叶石仙桃的多糖含量呈现“叶>茎≈>根”的规律,而二年生的铁皮石斛则为“茎>叶>根”。这表明在种间及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年龄,其多糖的含量存在差异。而3种兰科植物中,以二年生铁皮石斛茎的多糖含量最高,表明其药用价值也最高。  相似文献   

16.
栝楼的根段及根尖培养与器官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离体培养栝楼的根段和根尖均能诱导产生不定芽.其发生部位在根尖端的0~3mm以内;最佳条件为:从茎尖或茎节段在含有NAAl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8d产生的不定根上截取长约0.5cm的根尖,接种在MS BA4mg/L的培养基上光下培养,可长出不定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防护林分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由于密度过大、树种单一,严重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加上该区域土壤类型大多为紫色土,土层瘠薄、肥力低下,能够适应的树种不多。探明川中丘陵区带状补植的4种乡土阔叶树种[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的细根性状特征,了解它们对地下资源利用策略的种间差异,为该区域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的人工柏木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补植的林龄为7 a的4种乡土阔叶树——桤木、喜树、香樟、香椿,各选取5株长势均匀、良好的植株,采用“全株挖掘法”挖取其根系,研究其细根(直径<2 mm)的生物量、形态以及分支结构等性状特征。【结果】①桤木细根的生物量密度为(0.156±0.030) kg/m3,分别是喜树、香樟和香椿的15.67、11.72和4.61倍。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细根表面积密度分别是0.99、0.45、0.68和1.13 m2/m3;根长密度分别是110.33、10.58、26.64和97.56 m/m3。②4种阔叶树细根的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喜树(1.67 mm)>香樟(1.06 mm)>香椿(0.77 mm) > 桤木(0.73 mm)。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分别是62.54、49.31、81.53、287.50 cm/g和13.58、25.61、27.35、83.15 cm2/g。桤木的根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df=3, F=360.726, P<0.05)。③桤木的比根尖数、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别为1 056个/g、2.37个/cm、2.65个/cm,均明显高于喜树、香樟、香椿3个阔叶树种(df=3,F=391.659,P<0.01;df=3,F=103.857, P<0.05;df=3,F=104.617, P<0.05)。④桤木细根中全氮含量分别比喜树、香樟、香椿高33.27%、88.65%、21.93%。香椿的全碳、全磷、全钾储量在4种树种中均最高。【结论】在带状采伐的前几年,由于采伐带内阳光充足,作为阳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细根生物量密度较大。另一方面,改造初期,由于土层瘠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作为浅根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通过增加水平根系的分支来获取更多的土壤空间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而香樟和喜树则通过增加细根直径和垂直深度来获取土壤空间,提高获取营养的能力。由此可见,川中丘陵区的4种阔叶树的细根性状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胁迫对银杏无机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盆栽土培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1年生银杏实生苗在土壤水分胁迫下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积累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银杏茎和叶中全氮、叶中全钙和全钾、根中全铜及根、茎和叶中全磷含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根系中全氮含量变化较少,茎和根中全钙、茎中全铜及茎、根和叶中全镁、全锰和全锌含量逐渐升高,银杏叶中全铜、茎和根中全钾含量逐渐下降;(2)各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全镁、全氮、全磷、全钙等元素含量分配比例在根茎叶中的均表现为在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全铜含量的分布规律是根中最多茎中次之叶中最少,全锰含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根中最多叶中次之茎中最少,全锌含量的分配比例为茎和根中相当,叶中较少,全钾含量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比例因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不同;(3)相关分析表明,所测定的无机营养元素之间,部分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木豆(Cajamus.cajan)营养器官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木豆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结构,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光学显微摄影等方法,对木豆根、茎、叶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根、茎、叶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木豆主根的初生木质部多为4原型,少数3原型;侧根为3原型、4原型、5原型、6原型、7原型等,具有发达的根瘤;茎的初生构造维管束大小交替排列、成一环状,属于外韧维管束,髓腔较大,茎的次生构造木质部导管木化程度高,木纤维数量多,有髓;叶为异面叶,表皮毛为多细胞型,下表皮气孔密度多于上表皮,上下表皮均有角质层。  相似文献   

20.
以所罗门姜黄试管苗为外植体,从其茎基部依次横向切成0.5~0.8 mm的薄层,研究不同激素组合、不同薄层部位和不同培养条件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管苗茎基部所切取的薄层以第1条生根部位所切薄层出芽能力最强;在MS+3 mg/L 6-BA+0.2 mg/L NAA的芽诱导培养基中,光照培养45 d后,一棵试管苗所切薄层中最高可获得15个不定芽.不定芽在1/2 MS+1 g/L活性炭的成苗培养基中长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经过驯化,移栽室外存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