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白山野生百合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引种驯化,结果发现:百合的病害较多,大多数品种喜肥并需遮阴;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卷丹可利用腋球繁殖,有性繁殖种子需进行暖温处理.无性繁殖种球形成时间短,退化现象少于有性繁殖.培育基质为沙壤土.人工栽培的长白山野生百合在鳞茎的生长、观花、赏叶方面明显优于自然生长的野生百合.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利用长白山野生百合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区毛百合引种栽培试验及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百合(Lilium dauricm)抗寒性强,是园林杂交育种的重要野生种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通过引种栽培试验,研究长白山区毛百合的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繁育技术.结果发现:在长白山区,人工栽培毛百合的生长性状优于野生自然生长的毛百合;引种栽培后病害较多;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均可获得大量种源.  相似文献   

3.
垂花百合(Lilium cernuum)野生资源分布稀疏、数量较少,是园林杂交育种的重要野生种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垂花百合的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生态学习性及长白山区垂花百合的物候特征进行描述,并重点对其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栽培的垂花百合在花、叶、鳞茎的生长上都明显优于野生自然生长的垂花百合;引种栽培后病害较多,易倒伏;第1年遮阴栽培是关键,需遮阴50%;有性繁殖时,种子需暖温处理,发芽率可达70%以上.无性繁殖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4.
豫南野生百合人工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掘豫南山区野生百合鳞茎,小鳞茎直接用作种球,大鳞茎用鳞片繁殖 2~3年后成种球 将种球分别定植于沿淮 7年生板栗园林下的沙壤土和向阳坡地的粘质土壤, 3年后采收 结果表明,野生百合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植株高度、鳞茎产量、大鳞茎比率明显优于其原产地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生长在林下沙壤土比生长于坡地上的百合植株高 9. 0~12. 6cm,增产鳞茎 5. 48% ~12. 01%,大鳞茎比率下降1. 8% ~3. 9%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野生桑黄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步确定秦巴山区野生桑黄人工栽培的培养基配比及栽培管理措施。采用代料栽培对秦巴山区野生桑黄进行人工驯化研究。人工代料栽培桑黄子实体培养基配比桑树木屑76%,稻壳2%,玉米粉10%,麸皮10%,蔗糖1%,石灰1%,含水量60%~62%;空气相对湿度90%~95%,温度25℃~28℃,光照200~300lx。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野生桑黄可以经过人工驯化进行代料栽培。  相似文献   

6.
临翔区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野生中药品种繁多。野生龙胆草是临翔的一大特色中药材,为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该生物资源,临翔区农业局就野生龙胆草人工驯化栽培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总结了临翔区野生龙胆草人工驯化栽培的基本情况及成效,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刺参(Oplopanax elatus)在长白山区呈间断性窄地域分布,受到森林锐减、过度采挖等因素影响,导致种群衰退.通过对野生刺参生长环境、土壤特点、伴生植物的调查,分析其种群退化原因;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加快产业调整,实施人工驯化栽培满足市场需求是解决刺参濒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开展条叶百合引种栽培试验及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条叶百合生长物候期为120 d,种子萌发为子叶出土型;繁育方式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利用"必速灭广谱土壤消毒剂"可以防治百合属重茬种植引起的病害;田间管理第1年主要为遮阳,第3年主要为预防倒伏;人工栽培繁育可以获取优质种源.  相似文献   

9.
甘肃早开堇菜和维西堇菜引种驯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观察堇菜属野生观赏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 选择早开堇菜和维西堇菜2 种不同生态要求的种类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的研究. 结果表明, 堇菜属野生观赏植物实现人工栽培是切实可行的, 应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我国北部药用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群落学分类系统.目的是为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生态学依据,并为甘草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李伟民 《甘肃科技纵横》2003,32(3):56-56,50
通过引进各地栽培地方品种、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研究其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秦王川灌区种植的中草药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临翔区野生龙胆草屑云南坚龙胆,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300米的小灌木林,高山草场,稀疏云南松山林。80年代以前我区野生龙胆草人工采集量在100吨左右,而近年的野生龙胆草人工采集量约50吨左右,并且逐年减少。目前,市场对野生龙胆草需求量有增无减,人工驯化示范种植已取得初步成功,规模化人工栽培已基本具备条件。现将临翔区野生龙胆草人工驯化种植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首次对野生濒危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系统的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为甘南州资源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藏药种植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形态、光合、光谱及生理特征差异,制定合理的红毛五加人工栽培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对野生与栽培红毛五加叶片的外部形态与解剖特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及冠层光谱特性及以刺五加苷E、绿原酸为代表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比较。①与野生红毛五加叶片相比,栽培红毛五加叶片厚度、叶面积明显增加,叶片长宽比明显减少,栅栏组织较厚而海绵组织较薄;②栽培红毛五加光合速率及光能利用率较高;③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都具有典型的植株反射光谱特征,但同野生红毛五加相比,栽培红毛五加叶片和冠层光谱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都较高,一阶导数光谱中的红边振幅和红边面积也较大,红边位置红移10 nm;④2009年所测的栽培红毛五加茎皮中的绿原酸、刺五加苷E含量较野生红毛五加,栽培6年后,上述两种成分含量有所上升,且刺五加苷E含量符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相关标准。结果表明光照条件的改变影响着红毛五加的叶片形态,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红毛五加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指导红毛五加的人工驯化栽培工作。  相似文献   

15.
藏药翼首草的人工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玉伟  陈灼  旦智草  杨勇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225-225,12
通过对野生濒危藏药翼首草进行系统的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陇东高原地区地貌各异,山川沟梁交错。天然条件决定造就了各种小气候,这就给生长和种植中药材形成了有利条件。其气候特征是水热同期、干寒并举、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相对无霜期长,这就为生长多种野生中草药提供了有利条件,就生态环境来说,农田生态和林业生态、原川生态和沟渠生态兼而有之。正因为有上述有利条件,因此在陇东高原地区生长着常用中药材300多种。野生中草药的生长为人工种植和引种以及通过人工驯化,将野生  相似文献   

17.
对长白山区5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并开展迁地保护、引种驯化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区5种鸢尾属植物资源分布特征明显,其中,玉蝉花(I.ensata)、燕子花(I.laevigata)生长于湿地;溪荪(I.sanguinea)生长于海拔1 500 m以上,种群优势明显;马蔺(I.laevigata var.chinensis)生于海拔500 m以下;山鸢尾(I.setosa)散生于林缘.玉婵花贮量少,山鸢尾、燕子花、马蔺野外资源储量多.通过驯化及迁地保护栽培,5种鸢尾属植物混合栽培时群花期长达77 d.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大肥菇的生态习性及人工驯化培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该菇菌丝易成活,生长快、抗逆性强,适于我国北方地区人工大面积栽培。  相似文献   

19.
以人工新合成、野生天然及栽培异源四倍体小麦为实验材料模拟四倍体小麦形成初期、自然进化及人工驯化等阶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各群体进行核型的鉴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合成群体存在亚基因组间序列重组,重组位置主要集中在染色体长臂端部;野生天然群体积累了大量的序列重组,除3号同源群外,其他同源群均出现了近着丝粒区的片段渗入;栽培群体仍有新的重组现象出现,但与自然进化过程相比明显减少.各群体内的核型检测结果表明,人工新合成群体存在少量的染色体结构变化,野生天然和栽培群体则趋于稳定.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倍体作物在进化过程中的核型变化规律,了解其核型稳定程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科技》2006,(3):48-49
下山兰是指从山林与杂草丛中采掘回来,进行家庭栽培的兰花。从野生到家养,由于场地、基质、光照、温度、湿度、养分等方面的差异,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驯化过程才能适应。所谓驯化,是在下山兰的栽培与养护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其逐渐适应新的生长环境。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