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蝘蜒的染色体数为2n=30,包括6对大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8对小型点状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雄性异配(xy).BSG显带处理后,6对大型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均显示明显的着丝粒带.1对NORs定位于NO.8小型点状染色体,从核型、带型特征上看,该种可能是石龙子科中的原始种类.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核型分析、Ag-NORs及C-带技术对鲈鱼的核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鲈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2n=48),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型),染色体臂数FN=48,没有异形性染色体;(2)在所观察的中期分裂相中,第12对同源染色体次缢痕处显示为稳定的Ag-NORs,此处为C-带阴性;(3)鲈鱼染色体着丝粒处具有微弱C-带,第1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位置为C-带强阳性;(4)在某些中期分类相中具有多银染位点。  相似文献   

3.
湖侧褶蛙及阿尔泰林蛙的核型、C-带、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刚  徐宁 《贵州科学》2004,22(3):54-57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伊犁的湖侧褶蛙(Pelophylaxridibunda)及阿尔泰地区的阿尔泰林蛙(Ranaaftaica)的核型、C-带、银带。产于中欧的湖侧褶蛙的第8、11号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几乎每条染色体都有端粒区C 带,在一些染色体上还有居间区C带;而产于新疆伊犁河谷的湖侧褶蛙的第8号染色体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号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只有着丝粒区C-带,没有端粒区和居间区C-带。本文认为这种染色体核型上的差异是同种不同地域种群的染色体多态现象。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的第6号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本文认为两者同是欧洲林蛙群2n=26与亚洲2n=24的林蛙群的过渡种类。  相似文献   

4.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鲁西黄牛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结果表明:鲁西黄牛二倍体染色体2N=60XY,常染色体58,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染色体G-带292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全部显示阳性C-带,银染核仁组织者出现5对,分布于第2、3、4、11和26对染色体端部.  相似文献   

5.
泸定百合根尖染色体C-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泸定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了可以明显区别的特征带;强带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在长短臂上也显示出可以相互识别的深浅不一的带纹.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泸定百合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6.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1980]的方法(银染)和Sumher(1972)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首次报道了蓝曼龙(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结果显示出:蓝曼龙的核型公式为2n=46t,NF=46,具有1对银染分别位于t1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臂的端部,其染色体上NORs有明显的大小差异,结构和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也出现了多态性,其深染C-带区可以分为着丝粒C-带,端粒C-带,居间C-带,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油松及云南松染色体的荧光带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两种荧光试剂CMA和DAPI研究油松及云南松染色体的荧光带型。油松(2n=24)和云南松(2n=24)染色体的CMA带型中均存在五种不同的CMA带纹类型。油松的CMA带型为3对是着丝粒和臂间处均有荧光带纹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A类型),3对是臂间处有荧光带纹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B类型),2对是着丝粒处有荧光带纹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C类型),2对是无荧光带纹的近中或中部着丝粒染色体(D类型),2对是着丝粒有荧光带纹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E类型);而云南松的CMA带型则为A类型、B类型、C类型、D类型和E类型的染色体分别有4对、2对、2对、2.5对和1.5对。这两种松树染色体的DAPI荧光带型与CMA带型之间存在相反的带纹关系。最后讨论认为①利用荧光带型的不同可将二者区分开,②据荧光带型认为云南松在赤松亚组中与其它松树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要远一些。  相似文献   

8.
黑芥(Brassica nigra)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芥的核型和染色体的Giemsa C带带型,黑芥有8对染色体,4对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4对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在4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有2对具随体,黑芥的核型公式为2n=2x=16=8m+4sm+4sm(SAT)用HSG法得到GiemsaC带带型,黑芥的C带带型为CIT型,黑芥的染色体具有着丝粒带、中间带,端带和全带,黑芥的GiemsaC带带型公式为2n=2x=16=CIT型=2C+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不同种源染色体荧光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南方主要树种马尾松7个种源染色体的两种荧光带型,色霉素A3(简称CMA带)和4,6-二脒基-2-苯基咪哚(简称DAPI带)。结果表明:(1)马尾松染色体的CMA带型中存在着5种不同类型,它们分别是1对为着丝粒和臂间处均有荧光带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A类型);6对为臂间处有荧光带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B类型);1对为着丝粒处有荧光带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C类型);3对为无荧光带的近中部中部着丝粒染色体(D类型);1对为着丝粒处有荧光带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E类型)。其CMA带型公式2n=24=2A 12B 2C+6D+2E。(2)根据CMA的带型状况,将马尾松的7个种源分为2种类群区,第一类为江西吉安,福建漳平,贵州贵阳,四川古蔺和湖南宜樟为中部区;第二类为广东高州和广西宁明为南部区。(3)比较马尾松7种源的DAPI带型,南部区种源的染色体上的荧光带纹较中部区种源染色体上荧光带纹要多些,西部区种源染色体上的荧光带纹较东部区种源染色体上的荧光带纹亦要多些。  相似文献   

10.
谷晓阴  陈逸群 《贵州科学》1997,15(2):100-104
Yan蜓的染色体数为2n=30,包括6对大型中部有着丝染色体,8对小型点状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性:雄性异配(xy)。BSG显带处理后,6对大型染色体和杂色体均显示明显的着丝粒带。1对NORs定位地NO.8小型点状染色体,从核型,带型特征上看,该种可能是石龙子科中的原始种类。  相似文献   

11.
Study of the morphology, aggregati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Bombyx mori silk treated by low temperature oxygen plasma showed that slight flutes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Bombyx mori silk fiber and that its surface structure changed after plasma treatment. The conformation also changed and crystalline degree decreased. The stannic filling rate of treated fiber was improved. Because of etching, the weight of the fiber decreased but the breaking strength changed little after short-tim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家蚕,蓖麻蚕,樗蚕,樟蚕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蚕类染色体制片方法和分带技术,分析了家蚕,蓖麻蚕,樗蚕和樟蚕的核型,并对染色体的识别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电磁场辐照家蚕卵,能使家蚕产生明显的变异。比较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电场刺激后的蚕种,茧质和茧量均有所提高;此外,也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局部结构变化的表现型变异。  相似文献   

14.
电磁辐照诱发家蚕变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电磁场辐照家蚕卵,能使家蚕产生明显的变异.比较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电场刺激后的蚕种,茧质和茧量均有所提高;此外,也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局部结构变化的表现型变异.  相似文献   

15.
草绿异色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珍稀昆虫草绿异色蝗DimeracrisprasinaNiuetZheng)的染色体C-带核型.该种蝗虫(副模1)的核型为2n=22+XO,,全部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C带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3号染色体具有端带,5号染色体C带带纹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6.
对家蚕和蓖麻蚕的蚕蜕和蛾翅分别采用SDS裂解法和动物组织基因组试剂盒提取法提取DNS,并与常规方法以蚕蛹提取的DNA一起进行RAPD扩增图谱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非损伤性方法提取的DNA的RAPD图谱和常规方法提取的DNA的RAPD图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18.
家蚕后部丝腺细胞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电镜技术,对家蚕后部丝腺细胞粗面内质网膜系统在5龄生长期的超微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与研究.结果发现,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超微形态呈现出扁平囊状、管泡状和同心圆状等规律性变化,这种多态性现象与丝腺细胞的生长发育状态及生理机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并受蚕体内分泌环境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The Karyotypes,C-banding Patterns and AgNORs of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IntroductionThestudyonfishchromosomeswasstartedabroadinthethirtiesofthetwentiethcentury .Butduetoimperfectfixedmethodsandtechniques ,determinationwasstronglysubjective ,inadditionfishchromosomesbeingmuchsmallerthanthoseofhumanspeciesandothermammals ,plantsandinsects ,thereliabilityofearlyresearchresultswasratherdeviated .Afterthefifties ,thepreparation ,observationmethodsandtechniquesofhumanchromo someswereconstantlyimproved ,andin 1 970s ,variouschromosomebandingtechniqueswereestablished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