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24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蟾蜍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用核磁共振的自旋回波谱仪获得了蟾蜍胚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纵向弛豫时间之间的关系,弛豫时间有一个最大值,它能给我们很有用的信息;其另一内容是,在蟾蜍胚胎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不同物理刺激作用,发现在弛豫时间小的那些阶段中,刺激后使生长发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2.
本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用核磁共振的自旋回波谱仪获得了蟾蜍胚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纵向弛豫时间之间的关系,弛豫时间有一个最大值,它能给我们很有用的信息;其另一内容是,在蟾蜍胚胎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不同物理刺激作用,发现在弛豫时间小的那些阶段中,刺激后使生长发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4兆赫核磁共振自旋回波波谱仪对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丁胺的氟核的纵向核磁弛豫时间T_1与氧分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测量,找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仅可以用T_1来表示溶液中的氧分压,而且还可以利用T_1来指示溶氧及释氧的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4.
电晕技术与家蚕的人工孵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蚕种的盐酸浸泡实现家蚕的人工孵化是国内外蚕桑业普遍采用的方法,它人优点是经效果好,但缺点是成本较高,处理的要求较严,最令人烦恼的是盐酸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作者用电晕对技术对冷藏蚕种进行处理,发现蚕卵的孵化率不亚于浸酸处理的对照组,而且还发现,电晕对丙2、丁1期胚子进行短时间的刺激后,再送回冷 冷藏4-7天,可以取得同样的孵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各种不同类别的发光细菌对于各种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反应,所以发光细菌已经引起广大生物、化学、药物及物理等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但是发光细菌的分类工作目前仍旧是采用90余种生  相似文献   
6.
鲫鱼胚胎期的电磁刺激能促使其后期生长速率加快、抗温变能力增强,出苗率大幅度提高和成活率显著增加等特点。本文对胚胎受刺激前后的质子核磁纵向弛豫和成鱼肌纤蛋白成份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胚胎进行短时的物理刺激不会直接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宏观结构,成鱼的肌蛋白成份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陈家森  景琦 《科技信息》2007,(7):114-114
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发展建筑节能,无论是从节约日益紧缺的能源方面,还是从环保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内墙保温技术存在很多缺点:热桥问题,内保温构造易引起开裂,内、外保温材料之间的差别,内保温构造势必提高工程造价,外保温技术在以上提到的节能施工、使用、围护等方面都能弥补内保温技术的缺点。综合经济造价内、外保温至少是相当的,如采用保温板与主体结构混凝土墙体一次浇筑成活的外保温技术,则肯定比内保温更经济。  相似文献   
8.
用生化方法对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1,2]但是借助于ESR手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为通常人们采用的方式不是极低温,就是借助自旋标记:前者的谱图复杂,分析识别困难,后者的实验局限性大,故只能在膜的局部结构研究中发挥作用[3~5]。由于作者在二年前成功地利用冷冻固化的方法对红细胞膜进行了ESR波谱的研究[3],它可使图谱简化,易于识别,发现了红细胞膜氧化后出现的特异自由基信号。本文就是介绍在此基础上研究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ESR波谱可以作为红细胞膜内部结构及有关动态机理研究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蟾蜍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核磁弛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质子核磁共振自旋回波波谱仪测定胚胎各个发育阶段的纵向核磁弛豫时间可提供生物样品中能量交换规律的信息。1980年我们曾对蟾蜍及鱼类等动物胚胎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纵向弛豫时间T_1在神经管期发生突变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蟾  相似文献   
10.
核磁共振用于肿瘤研究是从1971年开始的,早期的研究仅限于动物及人体的组织,主要研究这些组织中质子的弛豫时间,发现它能鉴别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因而设想核磁共振技术能否作为癌肿早期诊断的工具.1973年我们利用自制的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了小白鼠S_(37)肉瘤及L615小鼠的肿瘤组织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1975年起我们对肿瘤病人与正常人的血清进行了高分辨核磁共振谱的研究,首先发现了在化学位移为1.3p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