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兰州市永丰村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方法.基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历史文化构建乡土景观吸引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复合评价指标,借助问卷数据对永丰村乡土景观吸引力强度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历史文化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外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形象特征,尊重地域环境和彰显村落特色是吸引外界游客的重要动因;内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内涵外化,整治历史建成环境是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激活并整合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乡土景观资源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战略目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标志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运用传统村落营建中将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规划理念及方法,文中以陕西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为例,挖掘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点,运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走访和整理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党家村传统村落空间营造结构特色,它主要从自然环境的因借和人文精神两方面体现。在此基础上,从乡村人居环境和乡土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空间营造结构特色做探索,挖掘并传承传统聚落文化,为乡村的建设提供可行的规划思路和设计方法,推动当代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打造传统村落地方品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效益,是实现乡村旅游活化的有效途径。基于S-O-R理论,构建研究理论框架,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品牌“商品化”进程涵盖了品牌价值提升、文化价值延伸、经济效益转化三部分;传统村落地方品牌建构对游客消费行为起间接影响作用,地方依恋是沟通地方品牌建构与游客消费行为的“桥梁”,其中介效应得到了验证;为实现地方品牌价值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应当深度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注重保护乡土景观,完善食宿消费服务体系,使单一产业转向多产业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地生态系统理论,探查微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出路.考量传统村落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差异,构建不同的微旅游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人地生态系统是考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微旅游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乡村旅游(微旅游)→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微旅游)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划分为都市依托型(环巢湖及沿江片区—游赏观光、娱乐休闲)、景区依托型(皖南片区—文化休闲、文化养生)、生态依托型(大别山片区—红色教育、绿色消费)三种微旅游模式,并相应构建了具体微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作为乡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的传统村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江西境内传统村落最为集聚的庐陵地区为例,探索基于村民视角的钓鱼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成效,通过对比钓源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现状,指出了村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内在动力、基本条件、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观念转变五个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积极性的建议,以期最终达到发挥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愁能够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 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 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 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结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型乡村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需要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发展具有乡村性特色的城郊乡村娱乐产品,构筑一体化城乡游憩空间中的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产品,以自然化环境与景观强化乡村意象,坚持"社区参与"与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产生、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产生行为活动、形成和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场所。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大量的人口外迁,导致传统村落文化和文化空间正逐渐失去活力,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空间的关系,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并以河南省信阳市扬帆村为例,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与更新村落的文化空间,活化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景观环境同质化、乡土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结合乡村环境建设视角,以灌坝村乡土景观建设为载体,提出了在乡土景观实践中应重视地域性,并整合地区资源,挖掘地域特色,强化乡土文化的体验等措施,因地制宜的建设乡土环境;通过规划设计的介入,避免地区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有序、和谐的发展,为建设具有强烈地域精神及归属感的乡村景观环境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是解决培训后的就业问题,其研究要点是培训的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对于芜湖市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坚持"创新机制、注重实效、分类培训,服务产业"的原则,探索"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齐抓共管,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的新途径,做好这项利国惠民的实事。  相似文献   

12.
面临改革的新形势,我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结合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农村是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一个大市场。科技信息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施科技信息服务创新工程,为农村提供实用性科技信息服务,提供全方位人才教育,并通过信息服务提高农村致富能力,培养农村信息市场。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是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内源性的文化创新和外源性的文化整合及其交互运动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要逻辑路向,而文化和谐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农村文化创新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新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系,有助于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准确理解当代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核。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方向.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全面小康、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文旅供给、高质量的文旅消费、高质量的价值输出和高质量的融合环境.文章进一步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观、市场观、产品观、空间观和创新观.最后,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公园战略、解说提升战略、入境旅游战略、未来遗产战略、机制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广泛地调查和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探讨了新型旅游城市中休闲体育文化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关联性,以现阶段旅游城市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黄山市为例,揭示了旅游城市与休闲体育的融合发展应坚持旅游创新与产品开发、精确市场定位、立足文化特色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及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为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城市吸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迪。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农村"的背景下,网络消费特别是网络零售在我国农村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新模式。当前,我国农村网络消费主体的个性化、消费空间的无边界、消费关系的互动性、消费行为的分享性、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等新特征对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具有重要的社会化价值。当然,由于相关配套设施及网络市场秩序等主客观条件不到位,在实践中我国农村网络消费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层面上重新认识和界定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然后以宝鸡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发展过程,又是城乡关系演变的最终目标;(2)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作用机制和形式不同;(3)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互动是宝鸡市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旅游业既存在城乡旅游发展、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消费市场等六个方面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还存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旅游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因此,应从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培养、旅游业态创新、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9.
"跨界融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工业设计、信息消费等产业和要素的融合,使福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领域广、平台多、程度深的态势。要快速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路径应是:以业态创新打造完备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科技"促进"集成创新",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打造福建旅游品牌;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以创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交叉融合度不够、跨界能力不足、服务地方意识不强等痛点问题,提出了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产业链发展的ICT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聚焦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需求,开展ICT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构筑“政产学研用创”价值共同体,从“校企协同、专业交叉、课程思政强化”3个层面来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ICT微专业,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为高水平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ICT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