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江鹏 《科技资讯》2006,(5):234-235
环境侵权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从环境侵权的主体、对象、原因行为、侵害过程度损害结果等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环境侵权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的特征乃是环境侵权迥异于传统侵权行为的内在根基。本文从环境侵权的主体、对象、原因行为、侵害过程及损害结果等方面对其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承认要约邀请可能构成侵权行为,有利于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要约邀请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将构成侵权行为.要约邀请构成侵权责任,应包括要约邀请中存在违法行为、要约邀请导致了损害、受害人的损害与要约邀请存在因果关系、要约邀请人主观上有过错等四个构成要件.要约邀请中侵权行为的具体形态有:要约邀请侵害知识产权;要约邀请侵害人身权;要约邀请侵害合同债权;要约邀请侵害合法权益.要约邀请构成侵权责任时,应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的特征乃是环境侵权迥异于传统侵权行为的内在根基。环境侵权的特征,只能是从总体上而言,其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环境侵权形态尚有一定的伸缩性与相对性。其特征主要有:1、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2、对象的广泛性与客体的多样性;3、原因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4、侵害过程: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5、损害结果: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  相似文献   

5.
李春怡 《科技信息》2008,(13):17-18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张美然事件。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网络新闻侵权的问题。笔者从这一事件入手,对这一领域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就网络新闻侵权的成因及规范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案例出发,重点剖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表现,法理上的分析,网络新闻侵权的预防手段和治理措施,以及国外可借鉴的经验。虽然网络虚拟主体不享有人格权,但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利用网络这一手段以网络虚拟主体为名散布另一特定的网络虚拟主体的个人信息、侵害其个人活动、个人空间、个人姓名肖像,这种行为侵害了与另一特定网络虚拟主体所对应的现实中特定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吁请社会各界采取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网络新闻侵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环境侵权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的特征乃是环境侵权迥异于传统侵权行为的内在根基。环境侵权的特征,只能是从总体上而言,其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环境侵权形态尚有一定的伸缩性与相对性。其特征主要有:1、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2、对象的广泛性与客体的多样性;3、原因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4、侵害过程: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5、损害结果: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  相似文献   

7.
荣誉权被侵害的样态:妨碍、破坏应当获得荣誉称号的人获得荣誉称号的行为;侵占权利主体的荣誉权;否定权利主体的荣誉,侵害荣誉权;毁损、侵夺权利主体荣誉证书、证物的行为。荣誉权被侵害的救济:对权利人应当获得荣誉称号而遭受侵权没有获得的,或已经获得荣誉称号而被非法剥夺荣誉称号的,一经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就认为被侵权方享有该荣誉称号,无须重新颁发、补发荣誉证书;其赔偿损失请求权,不以在财产损失为要求:对权利主体物质损害的赔偿,应当判令侵权方支付或退还权利人应得的奖金和其他物质损失,引起诉讼造成权利人经济损失的,也应包括对权利人精神损害的救济。  相似文献   

8.
侵权损害的事实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侵权损害的大小也是认定侵权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在侵权损害认定上具有典型意义的“面包工厂案”为例,对于特殊情形下侵权损害的认定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本抛弃了对“权利侵害”的坚守,根据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的规定形成了很多判例,主要解决了债权侵害、营业权侵害、人格权利益侵害、身份权侵害等“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被违法侵害的场合”等问题。这些判例有效填补了日本侵权法的法律漏洞,解决了依具体条款无法规范的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侵权     
环境侵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环境介质的污染或破坏,并进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害环境权是指侵害自然人享有的适宜其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权利,依法应当承担各种法律责任的行为.两者的概念、性质及其救济均不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两个法律体系分别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颁行之后,对于我国适用民事法律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我国现行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检讨,指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第 41条规定了公民享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民法通则》第 1 2 1条规定了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 ,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享有控告权和索赔权 ,实行权利监督。上述根本大法和基本法律的规定 ,是公民、法人对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行权利监督的法律依据 ,因此 ,实行权利监督的权利是宪法权利。文章针对目前权利监督严重弱化、甚至虚化的事实提出了应当强化和实化权利监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注意义务适应了侵权责任法平衡利益以及侵权责任扩大化的需要,是过错客观化以及过错判断标准客观化的必然要求。大陆法系各国侵权司法实践中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为注意义务在侵权责任法中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注意义务可以类型化为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所设定的义务,安全保障义务三种。  相似文献   

14.
环境侵权损害的救济必须采取多种救济制度相结合且互相协调的方式,采取任何单一制度都有失偏颇且难以为继。环境侵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由环境责任保险、提存金、互助基金、政府救助基金等组成,并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形,从而形成对受害人全方位的救济。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仍是我们设计环境侵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的主要选择。同时,还应采取"行业性企业互助基金"与"综合性政府救助基金"相结合的较完整的基金制度,从而实现环境风险的社会化分散和受害者权益的及时救济。  相似文献   

15.
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是区别于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一种精神利益的伤害,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目前已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以完善,以期能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注意义务理论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既能保障行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给予行为人因违反合理的注意义务而给他人带来的损害以合理的补偿,在现代侵权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侵权法理应确立。大陆法系各国侵权司法实践中已被证明科学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理论,我国的侵权立法建议、立法草案以及已在各级法院审判实践中适用的安全保障义务都表明注意义务在我国侵权法中确立并实践完全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过错理论是大陆法系侵权法的核心理论,过错不仅是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也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我国的侵权法理论继承了这一传统。过错理论的分野在于过错的性质和判断标准,分别发展成主观过错说与客观过错说,理论分歧导致了立法差异。但是,从诉讼证明的视角看,对过错无论采客观说还是采主观说,最终都是从致害人行为的角度考察,主观过错的证明比客观过错的证明只是多了一个转换步骤而已,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从而形成了主观过错与客观过错在理论上存在巨大差异,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又趋同与融合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立法与司法的错位,其实质是:主观过错的证明不具有司法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合同法中的违约行为只能提起违约之诉,只有在和侵权行为竞合的时候才能依侵权行为提起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人格物的合同中,涉及到合同违约但未侵权的情况时,若仍以原标准来进行救济就不能体现人格物的人格权属性.人格物可分为显性人格物和隐性人格物,将人格物进行划分有利于充分构建人格物违约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惩罚性赔偿是英美普通法法系中的一种法律救济措施,也是英美法系中富有争议的法律制度之一。在我国民事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在合同责任方面首开惩罚性赔偿之先河,并在随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中得到进一步确认,更被民法学者列入民法典的草案之中。但我国法律中关于惩罚性赔偿之规定存在诸多不足,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我们应适当加大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使之适用于侵权和合同纠纷、妨害民事诉讼等多个领域,全面保护受损害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