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热激励微悬臂梁谐振器品质因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对影响微悬臂梁谐振器品质因数的内摩擦、支座损耗、氧化层(或镀层)损耗和分子阻尼、空气阻尼和压膜阻尼等阻尼机制的理论分析,计算出不计成型槽阻尼时微梁在高真空、分子阻尼或粘性空气中谐振的品质因数,提出较小的成型槽宽度可以降低在粘性空气中谐振的微悬臂梁谐振器的品质因数。制作了成型槽宽度不等的电热激励-压敏电阻检测硅-二氧化硅双层结构微悬臂梁谐振器,测试了其在粘性空气中的品质因数。实验数据表明:对成型槽宽度大于梁宽度的微悬臂梁谐振器,测量值与计算值符合较好,反之具有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激振实验的方法,对纸张在空气中振动时的阻尼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纸张动态响应有限元分析中阻尼矩阵的确定方法和详细步骤。以该方法确定阻尼矩阵,对悬臂状态纸张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非常吻合,表明由该方法确定的阻尼矩阵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纸张在空气中振动的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空气薄膜阻尼结构中低频段隔声性能,提出了采用复合穿孔结构的空气薄膜阻尼结构,即穿孔板空气薄膜阻尼结构.首先,利用有限元统计能量(finite element-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FE-SEA)混合法构建了空气薄膜阻尼结构的数值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以弹性摆受迫振动时幅频特性对阻尼的依赖关系为依据,借助非接触电磁激振装置和单片机,通过测量出的幅频特性曲线算出相应的阻尼系数,在密闭的环境下,改变空气的压强得到不同压强下的空气阻尼系数,从而得出空气阻尼系数于压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阻尼胶可用来降低机械中的机械性噪声,但对于主要噪声源为空气动力性噪声的离心风机而言阻尼胶可增大机壳上的阻尼,降低诱发振动产生的噪声,特别是对由空气动力性噪声诱发的中,高频机械性噪声的风机,阻尼胶的降噪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冲击电流计空气阻尼的原因,并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出空气阻尼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提出将偏导数法和折合系数法相结合来计算可倾瓦空气动压轴承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了轴颈和瓦块同频扰动下的可倾瓦轴承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并研究了这些系数随扰动频率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扰动频率较低时,可倾瓦空气动压轴承刚度系数的直接项和交叉项的绝对值随扰动频率增大而增大,阻尼系数的直接项和交叉项的绝对值随扰动频率增大而减小,扰动频率较高时,刚度系数趋于定值,阻尼系数趋近于0.  相似文献   

8.
在测定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中,将空气的阻尼分为粘性阻尼和压差阻尼,在似设粘性阻尼与速度成正比的情况下得到了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数值模拟结果娃示,强度不同的两种阻尼对刚体转动周期的影响有别.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实验中能够减小空气阻尼引起误差的操作事项,对实验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基于微机械光电系统(MOEMS)的倾斜下电极扭臂式光 开关出发, 求解雷诺方程, 得到空气压膜阻尼系数和阻尼力矩的分析公式. 通过求解动力学 方程, 给出空气压膜阻尼效应对于光开关响应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静电悬浮微陀螺在工作状态下具有期望的动态特性,需要得到微陀螺六自由度运动的空气阻尼模型。根据流体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在考虑空气流动状态、温度和气膜可压缩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描述微陀螺压膜阻尼特性的Reynolds方程,以及描述滑膜阻尼特性的Couette流模型。将微陀螺表头内部气膜分成了8个区,推导了气膜在大间隙振动、径向摆动和轴向旋转时的气膜阻尼系数。根据微陀螺的结构参数进行气膜阻尼仿真,结果表明:轴向压膜阻尼对微陀螺支承系统的动态特性影响最大,气膜间隙-气膜阻尼系数曲线呈抛物线型,气膜阻尼系数随温度呈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 Mindlin板理论 ,从圆盘动力学方程出发 ,在粘弹性材料本构关系基础上 ,讨论柱面波在圆盘粘弹性波导吸振器中传播和耗能规律 ,并讨论了振动能量耗散率与圆盘几何参数、材料参数及振动波频率的关系 ,研究及计算机仿真表明 ,圆盘粘弹性波导吸振器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参数结构系统反馈控制及其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具有不确定参数结构系统的特性,把结构具有不确定性参数的理论与有限元方法结合起来,给出了抑制系统振动的控制规律;基于矩阵摄动法利用模态理论分析了不确定参数对结构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分析具有不确定参数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给出了计算具有不确定参数系统模态阻尼的上下界.计算实例说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铁路客车空调系统送风不均匀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介绍了静压送风道的结构,对不同类型的静压送风系统进行了送风均匀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现有送风道由于结构不合理,存在着较大的送风不均匀现象,所测3种不同结构的送风道均存在相似的不均匀规律。并根据所测数据对送风不均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静压送风道送风均匀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VAV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效果,分别设计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室内温度(视为回风温度)以及新风模糊PID控制系统,通过调节冷冻水阀门的开度来控制送风温度,通过调节变频风机的转速来控制室内温度,通过调节新风阀门的开度来控制新风量,通过调节回风阀门的开度来控制回风量.应用所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对送风温度、空调房间的温度(即回风温度)以及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进行了实时在线控制,控制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器设计合理,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现有卷烟机蜘蛛手机构存在负压通道管路长、通道体积大、负压流动损失、漏油以及电机功率大等问题,为此,对蜘蛛手内部结构进行了改进:把配气座前移,缩短负压通道;气路和油路完全隔离;优化负压通道转向角,减少负压流动损失;在蜘蛛手轮体与小手臂之间安装一负压控制盘,控制负压的打开和关断。改进后,负压管路缩短了一半,明显减少了所需空气量,降低了负压风机的功率;负压流动损失也明显降低,提高了保持负压的能力和蜘蛛手交接烟支的稳定性;漏油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6.
调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在客观描述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愿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并不普遍;虽然公众认为应由政府和污染企业承担治理的主要责任,但多数公众愿意为大气污染治理平均每月出资1~30元;公众参与治理的意愿受到空气质量满意度、关注度及改善需求等变量的正向影响,却受到年龄变量的反向影响,因此,为提高公众参与治理的意愿,应加快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为公众参与治理提供保障,强化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激发公众对改善空气质量的需求.最后,要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面的大气污染治理信息交流模式,健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风机盘管系统冬季空调工况的i—d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中最常见的新风处理方式之一:处理后新风直接送入室内,文章根据冬季新风比确定风机盘管出风状态点和冬季新风处理终态点,给出了冬季空调工况的i-d图设计方法。对于冬季新风处理终参数的选取,给出3种情况:冬季新风处理至室内焓值;冬季新风处理至室内焓线和等温线之间;冬季新风处理至室内等温线或稍低于室内设计温度。经过比较分析,认为第2种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舒适性是大型客机的关键要求之一,座舱气流组织分配设计是否合理对乘员舒适性和健康性有直接影响.但是座舱传统的混合送风方式很难达到人们对舒适和健康的要求.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个性座椅送风方式,主要针对乘客对热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要求.个性座椅送风方式在乘客座椅的扶手处和座椅底部分别布置了风口.采用的座舱几何模型为3排单通道满员模型,计算方法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仿真模拟方法,计算模型为RNG k-ε湍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两种送风方式下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而得到多个舒适度指标.研究表明,个性送风方式可以提高乘客呼吸区域的空气质量,降低乘客周围的风速,使人体周围温度控制在24~26,℃的人体舒适区域,多项舒适度指标也表明个性送风气流组织的舒适性要优于混合送风.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空中交通流量日益增多导致的空中交通拥挤和拥堵问题,本文从空中交通流角度出发,区分空中交通拥挤和拥堵,通过建立拥挤程度评估模型来评估空中交通网络中拥挤程度。首先从容量和流量的角度区分并界定空中交通拥挤和拥堵的概念,同时借鉴道路交通思想,将空中交通分为畅通、正常、拥挤和拥堵四种状态。然后从空中交通流角度分析判定空中交通拥挤,提出拥挤状态门限区间,建立多种情况下的空中交通拥挤评估模型。最后引用某大型繁忙机场某时段的航班数据作为算例。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可以用来评估空中交通网络拥挤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严寒地区采用暖风机采暖的鸡舍,其环境因素对肉鸡产量有直接影响.采用CFD模拟测试鸡舍暖风机不同工况,通过Airpak模拟单、双侧布置暖风机下温度场、风速分布、二氧化碳分布情况,对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暖风机的布置及送风参数对气流变化影响较小,主要体现在对鸡舍内温度的影响上,故暖风机单侧布置时,最佳送风风量应控制在4 500 m~3/h左右,相比单侧布置暖风机,双侧布置能有效改善远离暖风机侧温度过低的现象,同时对鸡舍内气流及二氧化碳(CO_2)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