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传达着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的习俗和心理、宗教仪式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的象征,并且作为一种心理积淀物、一种心理气质,能长久的保存在这个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在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研究中日两国共有而不尽相同的“金鸡报恩”类民间故事,可以看出中日文化的某些迥然的差异,以启示我们为健全和丰富民族文化而努力。 日本的金鸡报恩故事收在日本鸡介编的《日本民间故事》中。题目为《母鸡报恩》(宫  相似文献   

2.
寿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附丽在历史遗迹和历史人物之上的地方传说异彩纷呈。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较为鲜明,以报恩为主旨的传说积淀着当地民众宽厚而又深邃的伦理思考,也潜隐着民众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三言"中有关报恩酬情的作品数量众多,报恩酬情者的身份复杂,报恩酬情的原因和方式丰富多样."三言"中之所以具有大量有关报恩酬情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中国古代的报恩酬情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与冯梦龙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观和创作目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逢年过节:继承与传播孝文化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报恩”与“亲亲”,尽孝的行为态度主要源自“报恩”与“亲亲”两种感情取向,并由两者互构而成,由此可以演延出以亲子孝道体验作为基础而推己及人的“仁道”设想。由于许多节日传统以孝道作为核心价值,并且拥有周而复始的特征,因此,节日作为孝文化的载体,足以强化学习孝文化与社会化孝文化的氛围。当代人在提倡节日文化的同时,若能友善地为老弱者设计无障碍环境,也会有利于解放老龄人生产力以及增加老龄者活动能量,更有助于打造孝亲敬老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5.
佛教报恩观和佛教孝道观有着各自的伦理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联系而言,佛教的报恩观与孝道观基于相同的佛理教义,佛教报恩观是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是广义上的佛教孝道观。就区别而言,佛教报恩观围绕孝亲——敬众生——忠国——信佛法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孝道观围绕人子的社会角色而展开;佛教报恩观关系人生理想,孝道观关系社会伦理;佛教报恩观宣扬报恩得善报,孝道观多宣扬不孝遭恶报。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彼此地理接近和长期历史交往等原因,文化上的亲缘关系是相当广泛和深远的,特别是民间故事方面的关系则更具代表性。但是,中日两国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民间动物报恩故事也存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佛教视动物与人类同列,统称有情众生,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中土士人长期以来奉人为宇宙的中心、视动物为人类仆从的观念冲击甚大,受此观念影响,在佛教盛行的六朝,士人在创作小说时,形成了笔下的动物报恩母题,此母题一般由动物陷入困境—人施恩—动物报恩3个链环构成,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8.
当今高度商业化的竞技体育在利益与金钱的驱使下,出现了诸如:打假球、滥用违禁药物、贿赂裁判舞弊等体育伦理价值偏离行为。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入手,探讨传统体育伦理中“重利轻义”“仁者爱人”“反求诸己”等理念对遏制竞技体育异化行为的现实意义,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道德回归。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内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并且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情”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亲情至上,团队精神和尽孝报恩。文中引用了关于“情”的一些儒家经典语句,再通过若干具体案例来阐述这三个方面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梦想的追逐,而这些中国化的元素必然根植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上。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都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下深度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追逐“中国梦”的大环境下,必须加强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文化模式)为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宏观分层,旨在说明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几种文化模式同时“在场”,造成社会成员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以不同的文化模式为内在根据和指导原则,进而以对不同文化模式的认同形成不同的阶层。而以文化为标准而形成的阶层结构对于分析和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寻中国风景园林起源及生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今许多中国园林历史书中,都把中国风景园林的起源仅仅归由于帝王游乐的“囿苑”,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囿苑”只是中国风景园林起始源流之一;中国风景园林实际是众流汇集而形成,风景园林的整体面貌应该是体现自然生态境域的艺术,建筑空间艺术或人工造型艺术只是在此之上的文化点缀。它最初起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以“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顺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道法自然”以追求“天人之意,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古代典籍文本和当代采录文本的梳理和比较,大致勾勒出"蜈蚣报恩"型故事及其亚型的结构特征和流变轨迹,并简要分析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叙事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创建、塑造优秀企业精神应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不断强化企业职工的集体意识,培养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思想源头活水的先秦儒家,通过对义利关系的分析奠定了儒家伦理财富现的基础,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认为“义”是体现人的尊严的终极价值;强调“少私寡欲”和“相互不争”来达到社会安稳、人伦有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的价值原则上,主张把贵贱原则凌驾于贫富原则之上,阻止富裕的商人凭借他们的商业财富来改变原来的贵贱等级.因此,先秦儒家的财富观是一种伦理型财富观.在近代,它受到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变迁,先进的中国人从追求富强之“技”、解决生活世界之“用”上升为对意义世界评判标准之“体”的追寻,使得中国社会原来重和谐的中心价值,转为重财富与权利追求的“目的获求”价值,但却未能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以及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可的财富理念.  相似文献   

17.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18.
我看鲁迅的“硬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了历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又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透过对中国的儒、释、道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真、善、美等观念的比较可以透视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与西方宗教中,认知价值方面“存而不论”与“追根溯源”的不同取向;“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理想;“优美”与“壮美”的不同审美情趣等都表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