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梳理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历程,提出学者争议的焦点是中西文化力量强弱对比和基督教神学与中国文化能否相融两大问题,并分析围绕两大问题形成的不同意见,进而探讨其各自的理论前设,即“冲击一回应”理论与文化互动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应注意经由“他者”认识“自我”,努力达到存异基础上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这一丰厚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3.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和谐世界“思想既是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千年交往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将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向世界做郑重推荐,更是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长久以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和谐、异质的协调以及对立的消解,从而追求至善至美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国的和文化更是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延留至今远播海外。中国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这个特定的集体之中,其对于和文化的认同接收与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看鲁迅的“硬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礼乐”四字精神,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要求我们兼容并储多种观点,相互吸取各自长处;“礼”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自由,并在社会上讲究道德精神文明;“乐”要求我们在家庭、邻里、同事、同道和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生活。新世纪中国的未来社会,就是耸立在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中和礼乐社会。  相似文献   

9.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化中“南”与“北”的意蕴十分丰富。在这样两个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之上,先民们赋予它广博的人文内涵,融入了古代先民的自然时空观、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空间方位表达中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先民的生存历史和对生存环境的反观、体悟、洞识与把握,也能够把握住其中折射的汉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基地的大学,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大学校园内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融洽的状态,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教育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宗族伦理与古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创造了长期悠久的光辉历史文化,是和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凝聚、统一的条件分不开的。宗法制度和宗族伦理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章论述传统宗族的孝友礼义、亲亲尊尊等伦理在构建古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论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是主体对自身发展机会的平等获得和充分利用,也是一个不断扩大主体自由选择的过程,更应是人的能力、机会、选择与外在客观条件以及与人自身主观世界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各种能力、机会、选择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主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和实生物”是中国最早从哲学的高度阐释和谐思想的命题。它所揭示的不仅是世界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涵蕴着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和谐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智慧,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文明是在乡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支撑。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文明要在"和谐"中搞建设,在建设中求"和谐",在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强调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天和、人和是道儒两家都重视的。但就它们的逻辑排列而言,道儒两家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儒家强调人和,依据社会的需要来营建社会的和谐,其具体操作就是依据血缘亲疏关系的"仁"来决定具体行为的内涵的方法,结果是对人自身和谐的忽视,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分裂,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投入多而结果少;道家则从公平的"不仁"切入,不偏于个人的欲望,不偏于人际关系中的自己,不偏于人是万物关系的一部分的定位,从个人到社会他人,从内在本性到外在要求,依归自然无为的轨道,不仅强调社会的和谐在个人的和谐,个人的和谐在内心的和谐,而且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只能在他者价值的实现中才能得到保证,这既为营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打牢基础的参考,也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揭示了俭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推进器。和谐图书馆包括人层面上的和谐、物层面上的和谐和制度层面上的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重要内容、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就河北省实际情况而言,构建和谐河北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