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探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幼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肌肉和肝脏中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及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以确定黄姑鱼幼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试验以发酵豆粕、豆粕、鱼粉和小麦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5%鱼粉的基础饲料。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FSM0组)、10%(FSM10组)、20%(FSM20组)、30%(FSM30组)、40%(FSM40组)、50%(FSM50组)的鱼粉,共配制6组等氮(蛋白质水平为50%)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饲料。各实验组(除对照组)均添加适量的蛋氨酸和赖氨酸,使得各组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一致。试验选取360尾平均体重为(31.24±0.02)g的黄姑鱼幼鱼,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20尾黄姑鱼,饲养于500 L水桶中。在水温(28±2)℃,盐度27~30的条件下养殖8周。实验结果表明:缬氨酸和蛋氨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氨基酸均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增高的趋势;黄姑鱼肌肉中IGF-I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FSM30组时显著最高;黄姑鱼肝脏中FSM50组IGF-I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肝脏细胞受损严重,FSM50组肝细胞轮廓模糊,部分肝细胞核甚至已经消失不见。结果分析表示,本实验条件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有效提高黄姑鱼鱼体中氨基酸的积累(除缬氨酸和蛋氨酸),替代量在20%-30%为宜否则会降低肝脏和肌肉中IGF-I的表达量并造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2.
以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为蛋白源,鱼油、豆油、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配制成6种维生素C水平分别为2.1、45.3、89.6、132.4、178.6和547.1 mg/kg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对初始体重为(33.26±0.05)g的黄姑鱼进行为期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喂132.4和547.1 mg/kg组的黄姑鱼全鱼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1 mg/kg);肝脏中T-SOD和CAT活力在547.1 mg/kg组最高;血清中T-SOD随VC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波动下降,但GSH-PX随VC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中添加89.6 mg/kg以上VC能使肝脏和血清中的MDA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得出,饲料中添加132.4 mg/kg的VC能满足黄姑鱼基本需求,但VC添加量提高到547.1 mg/kg时,能获得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溴甲酚绿(BC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酸性条件下变色反应机理,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BCG-BSA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结果表明,BCG与BSA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变色反应的机理主要是由BCG与BSA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和不同温度下,采用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溴酚蓝(B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BPB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实验求出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_(LB)、热力学参数与结合位点数,证明溴酚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为静电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BPB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 I(sub-domainⅡA)位。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探讨BPB对BSA构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PB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弱、疏水作用增强。本文为探讨BPB的染色机理、毒理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槲皮素(Quercetin,QCT)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 lbum in,BSA)的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在水溶液中槲皮素与蛋白质牢固结合,其结合常数KB=1.12×106L/mol.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与受体(QCT)间距离r=3.69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317,并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测了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力类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ISSR技术对海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对影响PCR扩增效果的一些因素诸如退火温度、Mg2 浓度、4×dNTP浓度、牛血清白蛋白浓度、模板DNA用量、引物用量以及Taq DNA聚合酶用量等指标进行优化,建立了可用于海桐ISSR分析最适宜的反应体系:10μL PCR反应体积中,1×Taq酶配套缓冲液(10mmol/L Tris.HCl,pH值9.0,50 mmol/L KCl,0.1%Triton X-100),2.5 mmol/L MgCl2,0.2 mmol/L 4×dNTP,2.0 mg/mL牛血清白蛋白,10 ng模板DNA,6 pmol引物,0.3 U Taq DNA聚合酶.引物UBC807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7℃.  相似文献   

7.
在聚乙二醇-2000(PEG)-硫酸铵-苋菜红(AT)双水相体系中,研究了PEG相中食用色素AT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牛血清白蛋白(BSA)、DNA生成复合物光谱行为和溶液酸度,盐浓度,PEG用量,反应时间,共存物质等对体系复合物测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6的缓冲溶液中,加入HSA、DNA、BSA生成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与AT比较,分别紫移15~3nm,用摩尔比法求得HSA、BSA与AT最大结合数分别是158和210.用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食用色素苋菜红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曙红(TB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研究表明BSA与TBF的结合数为n=1.266.其平衡常数KA=2.05×107L/m o l.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受体(TBF)间的距离r=2.06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76.实验表明:曙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造成的荧光猝灭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日粮中添加11.5%的4种不同脂肪源饲养180尾初始体质量约为110 g的太平洋鲑鱼Sciaenopsocellatus于水泥池中56 d.实验分4组,每组3个平行池,每池15尾鱼.研究淡水养殖太平洋鲑鱼日粮中添加适宜油脂品种.4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大豆油、大豆磷脂和玉米油.实验表明:①饲以4种不同脂肪源日粮的太平洋鲑鱼存活率相似,但大豆磷酯组的相对生长率、饲料报酬与蛋白效率比显著好于鱼油组、大豆油组和玉米油组(P<0.05),其相对生长率分别提高了27%,23%和21%.其次为添加大豆油,添加玉米油效果较添加鱼油稍好,但后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添加大豆磷脂与玉米油日粮的太平洋鲑鱼肠系膜脂肪与肝脏脂肪含量显著性少于鱼油组,但肥满度和背肌中脂肪含量较添加鱼油与大豆油日粮的太平洋鲑鱼明显提高(P<0.05);③在太平洋鲑鱼日粮中添加大豆油、大豆磷脂与玉米油较添加鱼油对肝脏脂肪中脂肪酸比例的主要影响为:显著性提高了总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了总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P<0.05).实验结果表明,淡水养殖条件下,日粮中油脂以添加大豆磷脂的太平洋鲑鱼生长性能最好,大豆油、玉米油和鱼油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探讨油橄榄叶提取物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用高脂饮食9周建立小鼠NAFLD模型,造模第2周起用OLE(1 000 mg/kg)进行灌胃治疗8周,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炎症因子指标,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蛋白4(TLR4)、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水平和蛋白活力。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OLE干预后,血清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浓度显著降低;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TLR4、p38MAPK水平和蛋白显著降低。OLE可通过调节TLR4-p38MAPK信号通路,缓解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因子反应,抑制NAFL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pH 3.0的B-R缓冲溶液中,锌试剂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此结合反应能显著加强锌试剂的瑞利光散射信号.详细研究了此结合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并以此反应为基础,利用共振瑞利散射光技术,建立了一个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该方法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以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5~12.5,0.10~15.0μg/mL和0.10~12.5μg/mL,检出限均小于0.05μg/mL,且大量的常见金属离子、氨基酸等共存物质不干扰测定.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很好的选择性及重现性.用于血清样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在pH2.20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刚果红与蛋白质作用,在室温下能迅速结合形成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00nm.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该结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检测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的线性范围均为2~90μg.mL-1,检测限分别为0.42μg.mL-1和0.44μg.mL-1,测定频率达65次.h-1.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应用于尿液及人血清中总蛋白的测定,结果与考马斯亮蓝G-250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苯酚红、甲酚红、氯酚红、溴酚红、甲酚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从荧光猝灭结果中求得不同温度下各种染料与BSA的结合常数K,发现染料取代基的引入使K值增大,且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染料与BSA反应焓变、熵变,确定染料与BSA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该类染料与BSA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类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黄芪多糖对脂多糖诱导IPEC-J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将IPEC-J2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处理组、ASP处理组和ASP+LPS处理组,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抗氧化指数、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当10 mg/L LPS作用细胞12 h后,显著降低了细胞活力.当100 mg/L ASP预处理细胞4 h后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LPS组显著提高了MDA含量并降低了SOD,CAT酶活力,显著上调细胞上清液中IL-6,IL-8和TNF-α的含量以及细胞内三者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了IL-10基因mRNA的表达.而采用ASP预处理4 h后可显著降低细胞内MDA含量及提高SOD和CAT酶活力,且显著下调IL-6,IL-8和TNF-α的含量和细胞内三者基因mRNA的表达及显著上调IL-10基因的表达.试验表明ASP可缓解LPS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IL-6,IL-8和TNF-α含量及其基因表达,促进IL-10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颗粒蛋白前体缺失型巨噬细胞的体外炎症反应。选取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6-8周(WT)和PGRN基因敲除雄性小鼠6-8周(KO)为实验动物。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m L6%的淀粉,脱颈法处死小鼠后提取腹膜细胞。用瑞士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检测,显微镜下观察腹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ELISA法检测腹膜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因子。WT小鼠和PGRN基因敲除KO小鼠腹膜细胞的数目、形态和种类及巨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GRN基因敲除KO小鼠来源腹膜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前炎性因子TNF-a和IL-12的含量较WT小鼠明显增高。PGRN对腹膜细胞的数目、形态、种类和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没有显著影响,但会使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6.
在pH=2.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液中,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四溴荧光素(TBF)形成复合物,在波长540 nm处有最大吸收,比四溴荧光素本身的最大吸收红移25nm。对不同pH值及离子强度对其结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制订出BSA测定标准曲线。在四溴荧光素浓度为1×10-5mol.L-1时,其线性范围为0.05~12 mg.L-1,检出限为23μg.L-1(S/N=3),方法稳定性好,检测灵敏度高。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素-1(ET-1)水平及细胞总数、淋巴细胞(Ly)、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的百分比,血清中的内皮素-1(ET-1)、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神香草乙酸乙酯部位对哮喘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维药神香草抗哮喘的部分作用机制。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氨茶碱阳性对照组,神香草乙酸乙酯部位高、中、低剂量治疗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氢氧化铝及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和OVA生理盐水雾化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测定BALF中细胞总数,Ly、Eos、Neu的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及BALF中ET-1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ET-1、IL-2、IL-6、TNF-α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Ly、Eos,Neu的百分比,ET-1水平及血清中的ET-1、IL-2、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香草乙酸乙酯部位各剂量组之间相互比较,BALF及血清中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趋势。由此推测,维药神香草可能通过抑制IL-2、IL-6、ET-1、TNF-α、Ly、Eos、Neu的分泌,减轻哮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头孢替唑钠( CS)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S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 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获得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CS与BSA 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CS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 Hill系数nH大于1,表明CE有正协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S对BSA构象不产生影响,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的方法分析了强毒株人型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减毒株卡介苗(BCG)感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株A549中微小RNA-146a (miR-146a)的表达情况;构建miR-146a腺病毒过表达载体,分析在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对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Mtb感染可引起A549细胞中miR-146a表达上调;当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时,在BCG感染组中TLR2的表达表现为感染后显著抑制, H37Rv感染组中TLR2表达差异不显著; TLR4在BCG和H37Rv感染组中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过表达miR-146a时,在BCG和H37Rv感染组中对TLR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髓样分化因子(MyD88)、TNF受体关联因子6 (TRAF6)、核因子κB (NF-κB)和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均表现为感染后的抑制作用,而IL-8表达影响不明显.说明在AECⅡ细胞抗Mtb感染过程中, miR-146a负调控TLRs信号通路中MyD88、TRAF6、NF-κB和IL-6等来调控AECⅡ细胞对Mtb的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脂肪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由3T3-L1细胞诱导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脂肪细胞以0.1g·L-1黄芪多糖培养基干预,对照组脂肪细胞普通培养基培养.ELISA法测两组脂肪细胞及培养基中TNF-α、IL-6蛋白的含量,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脂肪细胞TNF-α蛋白和IL-6蛋白mRNA水平.结果实验组脂肪细胞及培养基中TNF-α、IL-6蛋白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00),而且实验组脂肪细胞TNF-α蛋白和IL-6蛋白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0).结论:黄芪多糖可抑制脂肪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控制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