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本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钛(Ⅳ)—磺基水物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竞争体系中络合物的形成。测定了柠檬酸钛、酒石酸钛、苹果酸钛络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在PH3.7时、钛(Ⅳ)与柠檬酸形成1:1无色络合物,其lgβ_1=9.95(±0.04),钛(Ⅳ)与酒石酸形成两种无色络合物,其组成比分别为1:1和1:2,lgβ_1=7.81(±0.03),lgβ_2=10.35在PH3.5时,钛(Ⅳ)与苹果酸形成1:1无色络合物,其lgβ_1=8.49(±0.04)并用金属指示法等对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pH滴定法测定D青霉胺铅络物的稳定常数,这个常数在文献上尚未见有报导。我们所得结果为log~Cβ_1=12.26(30℃)与文献上所报导的DL—青霉胺铅络合物稳定常数log~cβ_1=12.36接近。本文结果对D—青霉胺对铅离子的解毒作用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电动势法研究了Cd~(2 )—etu体系,在25℃±0.05℃及离子强度μ=0.4—1.6(NaClO_4)变化情况下测得各级热力学稳定常数为: β_1~0=7.2±0.2,β_2~0=62.0±2.2 β_3~0=200±27,β_4~0=410±53 算得反应自由能变化为△G=-3.56千卡/摩尔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 pH 和 pM 同时测定法研究了在35±0.5℃和离子强度为1.0(KNO_3)条件下Ag(Ⅰ)与邻苯二甲酸(H_2Pht)形成的络合物。pH 和 pM 测定分别用玻璃电极和银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测得,所形成的络合物为 Ag(pht)和 Ag(Hpht),其稳定常数为lgβ_(Ag(pht))=0.924,lgβ_(Ag(Hpbt))~(Ag)=0.397,lgβ_(Ag(Hpht))~H=4.29。同时,讨论了 Ag(pht)与 Ag(Hpt)络合物的结构及 Ag(Ⅰ)与邻苯二甲酸之间络合反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5.
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近廿年来,随着学科的互相渗透,特别在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并已得到广泛重视。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电位法,极谱法,电流分析法,溶解度法等,其中PH滴定法、萃取法、极谱法有较多的研究和发展。在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味精(谷氨酸的一钠盐)中微量元素时,我们发现在某个pH范围内,从仪器所读到的数值与实际含量有所不同,这是谷氨酸与pb~(2 )络合的结果,鉴于谷氨酸在食品、生物化学、医药的广泛应用,而它与某些重金属元素的络合物稳定常数报导得很不完全,(如它与pb~(2 )的络合物稳定常数未见报导)因此,进行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pb~(2 ))与谷氨酸的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从极谱半波电势求多核络合物的各级稳定常数的一般处理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电位法测定草酸乙二胺合銅的稳定常数logβ_(11)=15.28,所得结果与其他方法所得者一致,证明了电位法亦适用于这类体系。进而对丙二酸乙二胺合銅进行研究,首先从吸收光谱证明了混合络合物的形成,继而用Job法发现溶液中存在丙二酸乙二胺合銅及二丙二酸乙二胺合銅两种结合物,由于后者非常不稳定,并且在大量丙二酸钠存在下才形成,故用电位法仅测定了丙二酸乙二胺合銅的稳定常数β_(11)=15.10。  相似文献   

8.
在μ=0.1(M).T=20.0±0.5℃的条件下,研究了铜(Ⅱ)与水杨酸、乙二胺之间的络合反应,并用光度法结合pH测量,求得了混配络合物(水杨酸乙二胺合铜(Ⅱ))的稳定常数β_(111):lgβ_(111)=18.9。又用pH电位滴定法对此结果进行了检验,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lgβ_(111)=18.85。这两个结果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9.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法测定了pH 5.48、6.46时黄腐植酸合铜的条件稳定常数logβ_1、分别为5.18、6.08,Lgβ_2别为10.40、11.37、Lg β_3分别为14.49,16.34,pH 5.466.50时黄腐植酸合镉的条件稳定常数Lgβ_1分别为4.18、4.62:Lgβ_2分别为8.64、9.21,Lgβ_3分别为13.24,14.01;黄植酸与铜、镉离子都能形成1:1、1:2,1:3的络合物;pH 5.54、5.98、和6.00时黄腐植酸与铅形成1:1、1:2的络合物,相应的条件稳定常数分别为Lgβ_14.90、5.22、5.26;Lgβ_2分别为9.16、9.61和9.82。测得黄腐植酸的平均分子量平均值为1304。  相似文献   

10.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La~(3 )、Pr~(3 )、Nd~(3 )、Sm~(3 )、Eu~(3 )、Gd~(3 )—四环素络合物的稳定常数(β_(MH_3L)、β_(MH_2L)、β_(MHL))。  相似文献   

11.
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在20℃、C、pH7.70的0.50mol/L NaNO_3支持电解质中测定铅(Ⅱ)—组氨酸络合物,获得了该络合物的一级、二级稳定常数为 logβ1∶5.10±0.02和 logβ2∶8.85±0.02。  相似文献   

12.
稀土四环素络合物曾用于检查脑癌。国内曾用三价铈四环素络合物作抗癌临床试验。本文找到三氯化铈和四环素的水溶液浓度各为1×10~(-4)M,离子强度为0.01M,温度为25℃±0.5时,二者的混合液不出沉淀。在以上条件下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四环素的加质子常数(K_1~H,K_2~H,K_3~H,K_4~H)和三价铈四环素络合物的稳定常数(βceHL,βceH_2L,βceH_3L)。此外,还制备了固态三价铈四环素络合物,并作了红外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镧系元素与磺基水杨酸(H_3SSA)络合物生成的条件进行了估算,用电位滴定的方法测定了MHL,M(HL)_2,ML和ML_2(M=镧系离子,L=SSA~(3-))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并对它们随镧系原子序数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波长β修正光度法研究铜 (II) -二溴邻羧基偶氮氯膦 (DBOK -CPA)显色体系 ,在中性条件下所生成络合物组成比Cu∶DBOK -CPA为 1∶2。配合物的各级真实吸光系数和稳定常数均被测得 ,在 630nm下络合物真实摩尔吸光系数ε=1 .49× 1 0 4 L·mol·cm- 1 ,络合物累积稳定常数K =8.58× 1 0 9( 1 5℃和离子强度 0 .0 1 )。  相似文献   

15.
用 pH—pM 同时测定法测得5-磺基水杨酸(H_3L)-铜(Ⅱ)体系中生成的络合物 CuL 的稳定常数 K_1=10~(8.85),CuHL 的稳定常数 K_(CuHL)~(Cu)=10~(1.44),K_(CUHL)~H=10~(4.05)。又用 pH 电位滴定法测得络合物 CuL_2的逐级稳定常数 K_2=10~(6.85)。以上所有测定都是在25°±0.5℃及离子强度μ=1的条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阳离子交换法研究了在高氯酸的酸性介质中,于25℃下离子强度μ=4时,钪与Cl~-、Br~-和I~-的配位作用.测定的钪与卤离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氯离子体系为β_1=1.9和β_2=0.88;溴离子体系为β_1=0.58和β_2=0.44以及碘离子体系为β_1=0.43和β=0.12.较小的稳定常数值表明,钪与氯溴和碘离子不会形成稳定的π键配合物.其稳定常数呈现Cl~->Br~->I~-的递降顺序.  相似文献   

17.
以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为萃取剂,用溶剂萃取法测定了水溶液中HBATA与La~(3+),Nd~(3+),Eu~(3+),Yb~(3+)生成的络合物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18.
镁—芦丁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05m ol.L- 1KOH底液中(pH= 12.6),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镁—芦丁络合物吸附波,镁浓度在1.0×10- 7~5.0×10- 6m ol.L- 1 范围内与二阶导数波峰高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0×10- 8m ol.L- 1,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Mg(Ⅱ)∶Rt= 1∶2,条件稳定常数为β= 5.4×109  相似文献   

19.
首次研究了铁 ( )对铝试剂荧光的猝灭作用 ,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铁 ( )铝试剂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在 p H=4 .7的乙酸缓冲溶液中 ,用 2 97nm紫外光照射铝试剂溶液可以产生很强的荧光 ,最大发射波长为 4 0 9nm.Fe3 +离子可以和铝试剂形成铁 ( )铝试剂络合物 ,使铝试剂的荧光猝灭 .推导了用荧光猝灭法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的计算方法 ,测得铁 ( )铝试剂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 lg K′=4 .90± 0 .0 3( n=1 5 ) .  相似文献   

20.
内容提要本实验采用kida的改进等色点法,对[Cuenox]的稳定常数进行了重新测定。得出在14℃,μ=0.213时1gK稳=1.106。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总浓度不同且配比也不同的不同混合溶液具有不同的等色点,但其稳定常数保持不变;在相同的条件下,混合溶液的光谱吸收曲线普遍比母体络合物的平均吸收曲线高;混合配位络合物的最大吸收须率等于母体络合物最大吸收频率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