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他以独特和冷峻的目光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表现了人生存境遇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逐渐接受死亡、又不断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野上重塑自我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2.
福柯用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去考证人和构造人。并赋予人以真实的涵义。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主体之人经历了“诞生”和“死亡”等阶段。他认为“人”是现代知识图式的产物、是知识与权力的产物,而不是人文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所解释的人。因为人文主义者把人放到科学中去找寻他自己的位置,存在主义者则主张普遍化和绝对化的“人”.这样不但没有把人的经验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反而把人导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3.
赵萌 《世界博览》2012,(6):84-84
正4月,一起去看《漂泊的荷兰人》一部歌剧,如何展现如《加勒比海盗》般的阴郁迷幻色彩?荷兰人和他的船员被诅咒永远在海上航行。每七年,他才能登陆,直到寻找到一个忠诚爱他的女人,荷兰人才能获得永国的救赎,但目前为止他找到的人最终都背叛了他,荷兰人只能继续企盼着死亡或者救赎。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个善于关注、描写死亡的作家。他无论是生平、还是创作都具有浓郁的死亡情结。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分析了生活给他带来的创伤和启示以及他死亡情结的影响作用。又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剖析了他死亡情结的内涵。进而认定,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应包括对死亡的充分认定和积极面对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明威死亡情结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他有权继承而未实际接受的遗产转由他的继承人继承.这里实际接受遗产的人称为转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人称被转继承人.  相似文献   

7.
莫尔索的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了,他去送葬却没有哭泣,并且还在灵前抽烟、喝咖啡,第二天就和女友去游泳看喜剧电影.对于工作他感到无所谓,对于结婚也是无所谓,后来在恍惚中开枪打死了人,被法庭判了死刑.由以上的行为来看,莫尔索似乎是个对任何事物都不报热情,冷漠并且没有伦理道德的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不愿意扮演社会所规定于他的角色遵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他所生存的社会是不允许有这样一个不合常理的人存在的,因此,他只能选择死亡.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死亡现象,并深切地表达了他对于死亡的态度,作品浓缩了他的死亡意识。他认为,人类本就生活在死亡之中,生与死是并行不悖的,对待死亡不要太认真。然而,正是死亡崭露了生命之存在的意义,是死亡让活着显得完满。这就是其对于死亡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1.
勒维纳斯的哲学里,他者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与他者的关系就如同与死亡的关系,而思考死亡又必然要从时间出发,同时,与他者的关系被假定于与他人的关系,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与面孔的关系,面孔的本质即为言语,所以勒维纳斯从死亡、时间、面孔、言语诸方面对他者进行描述。然而这四个方面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面对《词与物》最后提出的"人之死"这样一个问题,福柯认为"人之死"是尼采的"上帝之死"的伴随事件。福柯指的"人"是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所谓资本主义大写的"人",资本主义的一般主体性。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主体性,欧洲现代史就是这个主体性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思考的中心事件,法国大革命在福柯的文本中是隐匿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用伦理批评与原型批评相接合的方法,探寻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创作意旨.笔者把为追求理想和爱情而献身的盖茨比与耶稣·基督受难和复活的象征意义作比较,发现他们有惊人相似之处,认为作者借此希望盖茨比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和传统道德能复生.他又藉尼克·卡罗威这个"身在其中又在其外"的叙述者之口,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与反思,批判了以汤姆·布坎南为代表的美国上流社会的精神荒芜、道德沦丧、虚伪与残暴,对盖茨比给予无限同情.  相似文献   

15.
明朝洱源“何氏作家群”作家亲属关系及生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一手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今人编写的<洱源县志>所记载的明朝洱源"何氏作家群"作家亲属关系的错误之处、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不明之处进行了考订.指出何邦渐不是何鸣凤的父亲,而是伯父;何邦渐的生年、卒年,考取选贡的时间、任职的时间和情况等做了订正,并写出了何思明的小传.  相似文献   

16.
韩玲 《科技信息》2011,(25):9-10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在《露西组诗》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并把诗歌定义为"用韵律构建的美"。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的音乐特质,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各种诗歌技巧来演绎他极为推崇的关于"死亡"和"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龙华民系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1597年始在韶州传教达十余年之久。利玛窦死后担任天主教在华负责人,曾持与利氏不同的传教方针,不过后来在遭遇挫折后有所改变,后来又到山东传教。他著有《圣撒若法行实》、《地震解》等多部中文著作,又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纂、校订工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死后葬于北京。  相似文献   

19.
田源 《科技信息》2009,(3):160-160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以死亡、凶杀、复仇等为主题。他常常以第一人称,用象征、叙述、重复等表现手法,为读者描绘出许多怪诞诡异的另类世界。本文从爱伦·坡坎坷的人生路和他生活时代特点出发,分析他的思维方向和文学创作中所变现的与众不同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20.
在文天祥被羁押于大都监狱的最后四年中,当他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内心充满了渴望:他渴望着能与妻儿团聚,终老于故土;他渴望着能隐居山林;他渴望着能以遗民身份全身于乱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