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讨论了变结构采样控制系统中离散滑动模态存在的条件和满足条件的结构控制逻辑方程,提出了采样系统的控制延时问题及其数学描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控制式调速系统,给出了含控制延时的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确定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设计问题,对利用传统离散趋近律设计变结构控制时系统抖振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组合趋近律设计思想。针对系统不确定部分,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在线学习,使变结构控制器具有自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设计方法可以提高系统鲁棒性并有效减弱抖振。  相似文献   

3.
δ—算子描述离散系统的变结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δ-算子描述的离散时间系统,比移位算子更能反应连续时间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了单输入的δ-算子描述的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给出到达条件(即离散趋近率),得到变结构控制的一般设计方法.对准滑动模态,证明其稳定性并给出切换函数的求解方法.探讨了扰动系统的变结构控制问题,给出其设计方法.对一个简单的确定系统作了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可行的且有效地抑制了系统的抖动,优于相应的q-算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入离散协同控制方法来解决目前非线性动态系统中非线性控制方法难以实用化的问题.文中详细分析了离散协同控制的特性及在DC-DC变换器控制中的应用,归纳出了离散协同控制方法的一般形式,利用变结构控制与协同控制的相似性分析离散协同控制流形的存在条件、到达条件和收敛速度,并分析了离散协同控制下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及一定条件下的鲁棒...  相似文献   

5.
一种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离散时间系统 ,讨论了利用离散趋近律设计变结构控制问题 ,分析了趋近律系数造成系统颤振的原因 ,给出改进的离散趋近律 ,并利用它设计变结构控制 .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可行的 ,减少了系统的颤振 ,保证了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将离散时间变结构控制应用于Acrobot系统的平衡控制器设计的问题.首先给出了Acrobot在垂直向上平衡点处的离散化数学模型.分析了离散指数趋近律存在抖振的机理,针对其不足给出了一种改进的趋近律,并将其应用于Acrobot系统的控制中,设计了离散时间变结构平衡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趋近律可有效地减小系统的抖振,并保证系统渐近稳定,实现了Acrobot系统基于滑模的离散时间变结构控制.  相似文献   

7.
离散变结构控制的新方法及其在液压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离散变结构控制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伺服系统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变结构控制策略--IVSC。它由积分控制和变结构控制复合而成,因此当系统存在外部干扰和参数变化时仍可获得准确的跟踪性能和良好的鲁棒性,应用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对泵控马达速度伺服系统进行控制的数字仿真和实验表明,控制效果是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滞后离散线性定常多输入的准滑模变结构控制问题,给出了滞后离散线性定常系统的准滑模,理想准滑模,非理想准滑模与准滑模带的概念,还给出了实现准滑模的条件,通过非奇异性变换,将上述系统化成了简约型,并给出了变结构控制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确定离散时间系统变结构控制的常用设计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离散趋近律,并利用它设计了变结构控制器;对不确定部分建立灰色估计模型,估计出参数值.该方法缩短了系统到达滑模面的时间,有效地减弱了抖振强度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构表明,此方法是可靠的,使所得到的变结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相AC/DC Boost变换器,提出基于离散滑模变结构电流内环控制与数字PI调节器电压外环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控制系统。其中离散滑模控制器采用在滑模面设计中对系统施加期望动态响应的方法来得到控制器的主要参数。另外,数字控制可以使开关切换采用固定的开关频率,消除了传统滑模控制因切换频率不固定带来缺陷: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系统设计兼有滑模控制动态性能、鲁棒性好与PI调节器稳定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远程控制循环中存在随机通信延迟时间,影响控制循环的稳定性.提出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来消除控制循环中随机通信延迟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实现方法、滑动平面求解、控制函数的实现等.滑模变结构控制的仿真结果与远程机器人直接控制结果的对比表明,前者能够保证在存在随机通信延迟时间时控制系统的稳定,证明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应用于机器人远程控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单自由度时滞系统振动主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单自由度时滞系统主动控制的最优控制方法和变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反馈增益的稳定性条件和最大时滞量的解析确定方法,并采用移相技术进行时滞补偿.算例结果显示,移相技术能够较好地对系统中的时滞进行补偿,时滞补偿变结构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优于时滞补偿最优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在考虑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数据包丢失率和不大于一个采样周期的时延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动态输出反馈网络控制系统指数稳定性和控制器设计问题,将系统建模为结构事件率约束的异步动态系统.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推导出网络接通率约束的系统指数稳定的充要条件,给出了确保系统稳定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仿真实例说明研究结果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多种现场总线难以集成的难题,提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同时具有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的工业以太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问题.假设数据包丢失率一定,网络延时不大于一个采样周期,将工业以太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为具有事件率约束的异步动态系统.针对对象状态不完全可测情况,研究采用动态输出作为反馈的网络控制系统指数稳定问题,给出确保系统稳定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算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A new method of modeling discrete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with both the time-varying delay and packet loss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network-induced delay is time-varying and it can be smaller or larger than one sampling period.The feedback controller was designed by free-weighting matrices method and Lyapunov-Krasovskii functional to make the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asymptotically stable.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were derived.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具有输入控制时滞的不确定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控制。设计出了系统切换函数和控制律,用切换函数使滑动模态渐近稳定,用变化的不连续控制保证滑动模态的存在和削弱抖振。  相似文献   

17.
考虑控制器和执行器事件驱动、传感器时钟驱动、恒定周期采样和不大于一个采样周期的不确定时延,将有控制约束的状态反馈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为含有不确定性的离散时变系统。利用Lyapunov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导出系统鲁棒稳定的充要条件。利用Matlab LMI工具箱求解该条件,可在判定该类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获得系统鲁棒控制律,仿真算例说明了分析方法和稳定判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线性时不变被控对象的网络控制系统的离散模型,研究了系统滑模控制器的设计问题.在系统状态预估的基础上,构造了具有时延补偿的滑模超平面,提出了完全消除抖振的滑模控制方法.利用李雅普诺夫方法证明了该控制器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且不要求网络诱导时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以伺服系统为对象的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使用等价控制方法构成双线性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滑动模态方程。该方程右边的函数在实数域内不连续,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分析了这类方程的特殊性,提出了“状态深阱”的概念。研究这类方程的稳定性,给出了使用庞克莱-李亚普诺夫第一近似定理的附加条件。讨论了一个四阶系统在具有两个切换面时的滑动模态方程的限定范围稳定问题,给出了数字例子的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0.
离散时间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离散时间系统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提出了滑模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方法不仅改善了系统到达阶段的品质,能够使系统快速趋向滑模面,且有效消除系统的抖振.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使所得到的变结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