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高速铁路对于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旅游发展、城市及旅游空间格局、名城保护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平遥县为例,研究了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并从职能扩张、空间整合、交通导向3方面提出了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4个方面筛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筛选27个云南省第一、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村落资源保护成效较为理想,活化利用情况有待改善。(2)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普遍较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人居环境整体保护良好,村落之间评分差异小,社会治理、产业经济的评分差异较大。(3)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体系的评分结果,可将村落分为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和双向滞缓型5类。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产生了“城中村”这一特有现象。在对城中村的改造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景观、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城中村”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和谐音符。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整治,注重内涵式构建,使物质景观、村民的文化与行为方式、规划与管理机制、村民的就业观念等融入城市,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补充空间”在利用城中村本身价值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补给城市的必要性空间,使城市的这部分功能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就目前从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来看,城中村作为城市“补充空间”在居住、商业、文化三种类型上补充了城市的功能空间.通过对实例的探讨,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立足发挥城中村城市补充功能和城中村自身特色的、多元方向的城中村改造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再城市化的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生态学思想,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城中村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城中村的演变与城市土地利用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经一个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的反复周期,完成与主体城市的城市化融合,具有合理性和阶段性;村落生产、生活职能在城中村内土地利用空间指向一致叠置,对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职能再区位整合产生负面影响,亟需再城市化改造;而通过土地利用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系统各种形式的流,协调城市利益和城中村利益,可以积极推动城中村再城市化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失地农民身份性质混合着各种要素,既是“农民”又非“农民”,这种角色特征,深刻影响着其体育文化生活方式。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意识较强,有融入城市体育生活的感情诉求,但受到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传统村落群居人文环境、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大,建议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基础服务、加强组织管理等措施,不断推动“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一项核心内容,其确定依据目前尚待纳入历史格局的考察,以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城市地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生态足迹和文化足迹视角提出一种融合历史演进特征分析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规划思路.并以古都西安为例,从遗迹、环境、关系三要素入手,首先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国土空间格局,叠合确定西安历史文化综合格局,并揭示其格局演进的历史轨迹.进而以综合格局为基础,以历史轨迹为指向,提出未来西安跨越渭河建设北部新城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和“渭水贯都、南北双城”的新格局愿景.本研究可为西安及相似历史文化古城的城市发展格局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所谓“城中村”就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急剧扩展,在城市规划区内和城乡接合部的城郊农村,一个一个被“孤岛”化,丧失了土地、转为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城中村”具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脏乱、秩序混乱、管理相对薄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陶艺墙和城市公共环境之间关系的阐述和对陶艺墙独特的工艺功能、合理的审美、社会文化等特性的分析,说明现代陶艺墙介入城市公共环境空间是现代陶瓷艺术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完美融合,陶艺墙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得更好,未来之路更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开发区的兴建,城郊地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农民原有居住村落逐渐演变成为居民区,从而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大量的城中村存在于都市之中,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改造城中村是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和人文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对其保护利用符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时代需求,而对空间形态的全面认知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空间句法建模与认知意象调研的比较参证方法,从整体性和主体性认知两个角度探索历史文化风貌区空间形态的认知路径,并构建其理论模型.以福州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特质与认知差异,提出针对性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其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利用潜力,但不当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如何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吉安银圳村为例,基于个案的旅游规划实践研究,结合银圳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体保护和规划、特色旅游空间营造、产业发展、空间协同、分期规划五个方面的策略,以期把银圳村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完整,生态系统良好、旅游空间有特色、产业经济有活力的文化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16.
赵云杰  张英  文正祥 《科技信息》2010,(8):I0019-I0020
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一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一使用权保障。我国域中村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在中国,城中村大都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用地的村落。“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不同的改造模式决定着诸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城中村村民利益诉求实现的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古建筑、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因此,城中村改造不仅要考虑眼前,更应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城中村改造要有自己的城市风格,发挥应有的想象力。本文将从绿色基础设施的角度就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一屿建议.希塑能对玻中村改措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东营市“城中村”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斌  蒋迎迎 《科技信息》2009,(27):273-273
伴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内涵式城市化被提到议事日程,对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水平较低的“城中村”改造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城中村的城市化是真正实现城市一元发展的关键,与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林金成 《科技资讯》2009,(9):216-216
从城市公共空间与装饰艺术的融合因素展开,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与装饰艺术的融合必须遵循形式美法则,精神要素主要从人类社会文化与审美视觉两大方面来谈论城市公共空间与装饰艺术的精神要素融合。  相似文献   

19.
探析"城中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周边的村落,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形成了"城中村".这些村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进而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探析城市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及解决思路,以推动城乡融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中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文化特色的基本要素。它对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的提升、对大众情感理念的传达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宁波传统文化的形态和风貌特征是“人居与水”的关系。这种“三江六岸”的格局形式到处记录着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文章以城市雕塑为例.探讨宁波公共艺术的人文性,以反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传承并创造新的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