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依据贡献分配理论,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测算了农民和政府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为改革和完善土地发展空间置换中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项目区农民的权益提供参考依据.经计算得出鄂州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区农民、建新区农民和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比例分别为40%~50%、10%~20%、20%~30%.该结果表明,基于各个参与主体的贡献额所确定的土地增值收益均衡分配测算模型可以从定量的角度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明晰国有土地增值税和集体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在税率和成本扣除项目中的差异,核算集体土地入市成本扣除项目类型与标准,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税费.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结果表明:由于现行土地增值税对城乡土地不区分区位、用途、入市途径与方式,在调节高增值、高价格土地收益时存在不足,土地增值税替换调节金后,大足区国家与农民(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由4.5∶5.5变为3∶7,国家收益将大幅降低;首次入市环节与转让环节的土地成本扣除项目有本质不同,首次入市土地成本扣除项目包括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和土地开发费两项,前者包含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成本、房屋拆旧补偿成本、农民集体所有权人补偿成本、工程费用成本、统筹管理成本等5项,集中区、就地和城中村3种入市途径的成本扣除平均分别为32.28万元/667 m~2、 18.94万元/667 m~2、 31.09万元/667 m~2;如果土地增值税替换调节金,成本扣除项目是核算关键,建议建立统一细化的成本扣除项目类型与标准的动态更新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产权障碍、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势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已不可遏止,然而,所有权归属不清、使用权受过多限制、处分权和收益权残缺等产权制度障碍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中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中的产权制度障碍成为当务之急。具体对策为:明确所有权主体,保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放宽对使用权限制过多;保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处置权和收益权等。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过程中,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可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模式:统征统管模式,整体性国有化模式和产权二元化模式.通过对我国现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文章指出进行制度创新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前提,建立清晰的产权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保证.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与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分为为公共事业或公益事业而使用集体土地、为农民个人非营利目的而使用集体土地和为工商业营利目的而使用集体土地3种情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为继受取得,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要受到主体、地块和使用目的的限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一重要决议被广泛解读为农村土地改革"三箭齐发",标志着新一轮土改大幕正在开启。改革试点有大前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决不能逾越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耕地保护。对此,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曾业松教授表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  相似文献   

7.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过程中,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可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模式:统征统管模式,整体性国有化模式和产权二元化模式,通过对我国现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文章指出进行制度创新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前提,建立清晰的产权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保证,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与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8.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化过程中,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可归纳为3种最基本模式:统征统管模式,整体国有化模式和产权二元化模式。通过对我国现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文章指出进行制度创新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前提,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保证。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与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9.
刘羽 《甘肃科技》2014,30(16):12-13
征地制度的本质问题是利益的调整,而利益的调整基本是在政府、集体、农民、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政府的土地公权力应该重在管控而非收益。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制定中,应该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征地工作更好、更快、更稳妥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国情民情,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的情况,提出了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的完善措施和改革方向,包括严格界定公共利益,承认商业性征地的合法性,执行客观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改进土地增值的分配方式,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以及规范和完善土地征收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1.
12.
落叶收集处理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收集处理机的能源装置通过传动系统将运动传给两侧扫筒,使其分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将两侧的落叶集中于中间,由中间的滚刷将落叶扫入机器内,组合挤压传送带将扫入的落叶夹送至粉碎机里,由粉碎机将落叶粉碎并存入收集箱里,从而实现对落叶收集、处理的功能。由于其具备升降功能,可以适应各类路面。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主体理论设计的信息采集系统ICS.它利用现有搜索引擎搜集回应者(能够提供查询问题答案的网络用户)的电子邮箱地址,将查询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回应者,并收集回应者提供的答案,经过处理后提交给用户,从而将静态的信息检索变为用户之间动态的对话.试验证实,该系统能够提供复杂查询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GIS的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utoCAD二次开发的数字化软件是数据采集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CAD本身不是GIS软件,因此采集的数据在向GIS系统转换时,常丢失数据和信息;通过利用CAD本身的XDATA、HANDLE、GROUP管理数据的手段和特性,实现了AutoCAD下基于GIS规则的数据采集,兼顾了数据的采集的便捷和GIS数据完整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野外资源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资源数字化采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 ,结合我国实际 ,对野外资源数字化采集技术的理论基础、数据模型、技术流程、实现的工具与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  相似文献   

17.
详细讨论了薄透镜形状及透镜两侧介质对透镜的会聚与发散的影响 :当透镜两侧介质确定但不相同时 ,透镜的会聚与发散不但与透镜的凸、凹有关 ,而且与透镜及透镜两侧介质的折射率的相对大小有关 .特别是当像方折射率大于物方折射率时 ,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城市地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地表水分有效性和地袁温度组成的地袁参数的变化和分布,受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开发强度的影响.这些变量均可从多光谱卫星影像获得.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老八区为例,前人研究的方法为支撑,通过运用陆地卫星TM和ETM 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结合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之间的散点图,确定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估计并描述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评估了这些参数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广州城市用地的发展,城市植被覆盖比例从1990年的72.39%减少到2000年的46.95%.研究还表明,凡是作为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包括高密度城市用地和低密度城市用地),从1990年到2000年,其归一化地表温度值增加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在应用中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本文通过把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生态用地面积,促进生态用地的连片发展及上项目要坚持节能减排的新观念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去,让项目生产的废弃料变成生态用地的肥料,兼顾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共同发展。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使项目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达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璞  蔡同英  高伟 《应用科技》2004,31(4):48-50
在SIMU—123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中,角速度和加速度的精确测量是准确掌握导航信息、进行正确制导的根本依据。因此,就需要有精度高、误差小的高速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与之相配套。针对这一需要,设计出这一系统中有关数据采集部分的工作组件。现已应用于实际系统中,证明了其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